魏晉南北朝時期宮廷舞的主流是清商樂舞和胡舞。
清商樂舞是漢民族傳統民間樂舞的稱謂。魏時設置了清商署,西晉時,清商樂在宮廷中廣為發展。東晉在江南建都后,江南的吳歌、荊楚的西聲都濫觴于清商樂。
《魏書.樂志》記載:“初,高祖(孝文帝)討淮漢,世宗(宣武帝)定壽春,收其聲伎。江左所傳中原舊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鳩》之屬,及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總謂之清商。”
清商樂舞的主要特點是:清麗飄逸、典雅高遠、閑適舒緩,而且舞蹈的抒情、言志都很強烈。比如當時著名的《白纻舞》,表達情感豐富多樣,有訴相思道別離的,有言悲苦嘆人生的,有崇仙向道的,其舞蹈輕盈、飄逸。
南北朝宋的劉鑠在觀看完《白纻舞》后,曾賦詩稱“狀似明月泛云河,體如輕風動流波”。再比如《大垂手》舞,有著“羅衣恣風引,輕帶任清搖”之神逸。還有《明君》舞、《巴渝舞》、《公莫舞》、《鐸舞》、《砝舞》等。
“胡舞”主要指西北少數民族的舞蹈。漢時,胡舞就已經進入長安,三國時期,胡舞在中原地區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魏書》記載了魏國的曹植在沐浴后,跳一種叫《五椎鍛》的胡舞。
南北朝時期,西北地區的“天竺樂”、“龜茲樂”、“疏勒樂”、“安國樂”、“高麗樂”、“康國樂”、“高昌樂”等都陸續傳入中原,并受到北朝宮廷的接納。如《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周武帝聘虜女為后,西域諸國來媵,于是龜茲、疏勒、安國、康國之樂,大聚長安。”
胡舞的特點是粗獷豪放、剛勁質樸。《天竺樂》是印度傳來的樂舞,帶有濃郁的印度風格和宗教色彩。《龜茲樂》是來自新疆龜茲一帶的樂舞,既具有新疆少數民族的舞蹈特點,又具有佛教色彩。
由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部分皇帝崇佛信道,因此部分宮廷舞蹈具有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