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尚在,不敢言老 》
—瑯琊布衣于2015.03.08
曾幾何時,我曾以父壽、母健、妻賢、子孝、孫乖而自豪,老父老母攜手相伴七十余年,五世同堂。耄耋之年的父母一向精神矍鑠,身體康健。直至"堂上椿萱雪滿頭"時仍感情甚篤。
高堂老母現已91歲高齡矣,88歲時仍能騎小三輪車上街買菜,照料時年96歲的老父親。老父老母含飴弄孫,其樂融融。但不幸的是,老母親于2013年(89歲)秋天不慎摔倒傷及腰椎,從此臥床不起。老父親也因心系母親病情,身心俱疲每況愈下,加之我等照顧父親飲食起居不及母親精心周到之萬一,致使老父親于2014年12月3日駕鶴西游,享年98歲(見我的《祭父文》)。
轉眼之間,父親離開我們已仨月余,今天我回臨沂老家參加先父的百日之祭,并看望臥病在床的老母親。回想起父親在世時的音容笑貌和母親的身體狀況,不禁心中惴惴,隨將所思記之。
古語云:父母在,不言老,不敢老。鳥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人身為萬物之主宰,也應有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每當我想起父母那爬滿皺紋的額頭,那飽嘗雨雪風霜的脊背,那飽經艱難困苦的滿頭白發,我常常情不自禁,熱淚盈眶,那是親情的呼喚。
"若你安好,便是晴天",我覺得對所有深愛著的人都適用。但對于生我養我的父母,這份天高地厚的恩情,用"父母尚在,不敢言老"更為貼切。
父母在,不言老。不論長到多大,在父母身邊,也只是個孩子。在我們感慨社會壓力和家庭壓力已不堪重負的時候,父母仍是我們最大的精神上的支持。看到父母慈愛的容顏,聽到父母暖心的話語,再多的疲憊都煙消云散,好象霎時間周身充滿了力量和勇氣,因為我知道,上有父母,下有幼孫,該是我獨立支撐的時候了。
父母在,不敢老。但自父親仙逝后,我似乎在一夜之間蒼老了許多。心情不好的時候,萎靡不振的時候,我總愛說自己老了。尤其是我也當了爺爺以后,從內心深處真切的感覺到我"真的老了"。可想起高堂老母親尚在,我為何要輕易言老?有什么資格言老?高堂暮年,兒女就是他們的主心骨,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兒女若言老,將置父母于何地? 因此,父母在,我不敢言老矣。
不言老的后面是承歡膝下的欣喜,是父母心中的慰藉。現在我也年近花甲,早生華發,但每每想起還有高堂老母親可以侍奉,便有了無以言表的幸福與激動!
當我們真正懂得了父母的偉大,想要好好孝順一下時,他們已經垂垂老矣。當我們有時間陪父母游玩時,他們已經走不動了,哪兒也去不了啦。當我們經濟上有能力為父母購買山珍海味時,他們的牙已經不行了,什么也吃不了啦……,到那時,我們又怎么能彌補父母之前深深期盼的眼神?又怎能撫平父母常年累月的郁結?又怎能報答父母的洪恩呢?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是維系我們這個70余口大家庭的基礎與核心。父母在,我們這個大家庭就是一家,但等父母均百年之后,這個大家庭就會自然分成若干個小家啦。我每次回家,臥病在床的老母親總是強忍病痛與不適,強顏歡笑,不愿讓我掛念和不安。但分別時,我清楚地看到了母親那可憐巴巴地、依依不舍的眼神。每每至此,我便像做錯了事的孩子一樣,倉皇逃離,不敢與母親對視,恐怕控制不住淚水而讓母親傷心。
其實,在我們的父母老了的時候,他們對兒女的孝心要求真的不是太高,只要對他們有點耐心就行,只要能常回家看看,和他們共進午餐或晚餐就行,只要不煩他們嘮叨,耐著性子聽他們的訴說就行。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如果我們能象父母對待我們兒女一樣去對待自己的父母,那可真是大孝順了。
親情,往往樸素的會讓人忽略,但是卻最能感動人。朋友們,讓我們多抽出一點時間陪伴一下自己的父母吧!別等到將要告別時,才想起愛與報答;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悔之晚矣。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2015年03月08號于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