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皆來自/網絡
01
雖然我是一個成年人。
但是我時常感覺自己又會縮小回一個小朋友,在面臨人與人之間的別離之時,我有時候脆弱得像個孩子。(就像是那種越被安慰哭得越兇的小朋友。)
雖然我從不輕易表露這種情緒。
可能是越來越大了,我已經找不到精確的立場去表達這份感懷。
時間本來就推著人長大。
變得愈來愈沉默,愈來愈隱藏自己的心里話。
可我不想讓一些感性的時刻被理性主導。
我還是原來的我,不曾真正被社會馴服。
在我自己身上,我了解到——當一個人接受所有的規則,并不代表這個人無法“堅持己見”,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堅守自己的初心。
02
回首往事,在我高中的一次晚自習,音樂老師好像是負責那一段時間的晚自習,她講起自己的經歷,說曾經參加過超級女聲的海選,當然結果就是落選了,然后成為了一名音樂老師。
她人很有趣,在枯燥的高三晚自習上,她給我們舉辦了一個小活動,讓每個人寫紙條,上面寫上夢想,然后讓被她抽中的名字上臺說一下自己的夢想。
我胡亂地寫了什么忘了。
但是沒想到真的抽中了我的名字。
然而我走上講臺那一刻,已經完全慌亂了。
我真的很上不了臺面,因為懼怕站在那樣的一個位置,我更習慣在角落里,在臺下。
所以當我脫口而出:想要跟喜歡的人一直在一起。
其實包括老師在內都會下意識理解成,談戀愛之類的。
我記得在當時,我顫抖著極力否定了。
在一個因為好奇偷偷翻看過我的周記的同學(我們班主任每周要求寫周記),并且他把這件事寫成了周記,然后班主任讀出了這個內容,我才知道自己讓別人覺得寫得周記很有深度,然后他就開始幫忙解圍下。
他說讓我繼續說下去,那一刻我其實很感激。
于是我渾身發抖,聲音哆哆嗦嗦說下去了:我說我們常常會面臨別離,升學會讓我們跟同學再見,例如初中畢業就到了高中進入全然陌生的環境,然后我們馬上面臨高考,之后我們會跟熟悉的環境告別,我不希望告別,所以如果要有一個夢想,我想應該是遙不可及的,那就是跟喜歡的人、喜歡的環境在一起。
果然,一旦被定義成夢想,實現的程度就變得幾乎完全不可能了。
于是不管是學生時代面臨別離,連正式工作之后,也常常面臨別離。
不論過去、現在,對于別人來說稀松平常的離職,對我而言,就是一種忽遠忽近的情緒,我很清楚在職場上,分別再尋常不過,而我依然希望人與人之間的離別,可以遲一些。
近來,我愈來愈清楚,人與人之間恒久不變的關系,應當是利益關系,這樣的關系可以長遠,而我仍希望,曲散人終之時,總有一個人認認真真說一句“再見”。
于是,就順理成章理解了所有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