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土生土長的東亞人,如果要問真正伴隨我們成長成人,影響我們生活處事的電影類型有哪些,相信絕大多數人不會繞過本文提及的兩彎璀璨明月:華語武俠片與東瀛劍戟片。
各自擁有近百年的發展史,各自象征了民族電影工業的標志式圖章,同時也引領了各自地區電影藝術的長久延續與不斷改變;何為武俠,何為劍戟,在普通人眼里他們首先必須是一招一式,一兵一卒的實際存在,其次才能表現為內在的精神道義、品格氣節,我們不會把自己文化土壤上栽培出的特色電影果實看得有多與眾不同,但我們深知這些才是屬于我們所有的第七藝術結晶,平常心與歸屬感之下,我們無條件支持武俠片與比鄰劍戟片的每一次鋒芒展露,也全身心給予他們最豐富的解讀與繼承。
將這兩個基本都歸屬在“動作片”范疇中的類型片進行比較,一方面希望如今都已沒落的兩個門類能夠在互相的學習和關注中得到契機,實現下一次復蘇,另一方面是有感于自己對這兩種類型片抱有的情感是源自童年,到如今又變化良多的,想借此機會梳理這些最先影響我的俠義人物和激情故事。
引用來的簡介
武俠片
中國電影的一種獨特類型,精神氣質源于中國春秋時期的俠義精神,脫胎于武俠小說,先秦之后武俠小說便在中國有了持續不斷的發展,武俠片既以改編武俠小說為主的一類電影作品,也存在電影作者原創武俠故事的方向和形式。
劍戟片
日本電影的特色類型,以砍殺打斗(俗稱“殺陣”)為看點,追求官能刺激和情緒施發,上世紀20年代模仿好萊塢西部片而來,通常以武士和浪人為主角,反應日本武士文化以及封建社會的殘酷寫照,一般以通俗娛樂劇出現。
彩蛋先行 :《座頭市與獨臂刀》(1971)
導演:安田公義
主演:王羽/勝新太郎
本片隸屬于日本最長盛劍戟片《座頭市物語》系列,是系列中的第22部作品,邵氏老臣鄒文懷因意見相左憤懣出走,自立門戶成立嘉禾影業,同時挖走邵氏當家紅星王羽,并在侵權的情況下在臺灣完成了這部《座頭市與獨臂刀》的拍攝,影片公映后票房不佳,而鄒文懷則和邵逸夫因版權問題對薄公堂,直到影片下線都沒有休止。
王羽和勝新太郎在各自的系列片中都有著十分出色的表現,中日兩大殘俠的銀幕對決本因十分精彩,但本片的故事設計實在粗糙低劣,語言障礙竟然一直扮演了重要矛盾點直到最后大戰,眾所周知,影片最后設計了兩個結局不同的版本來投放在日本和香港電影市場,具體來說也很容易猜到,日版座頭市取勝,結果了王剛的性命,港版則是獨臂刀擊敗了盲俠。
中日兩國最具個性和號召力的兩位銀幕刀客的這一次交鋒雖然顯得有些過度低能,甚至有些低俗,但終究算是一次有益的互動,不然西方定會認為,他們都是鼠目寸光,自命不凡之徒,本片最重要的作用也是讓兩位輝煌已過的重要電影人物完成榮耀的終結。
目錄
①火燒紅蓮寺VS丹下左膳:百萬兩之壺
②俠女VS七武士
③獨臂刀VS切腹
④龍門客棧VS斬
⑤十三太保VS十三刺客
⑥五虎將VS三匹之侍
⑦楚留香VS野獸之劍
⑧新獨臂刀VS奪命劍
⑨天涯明月刀VS椿三十郎
⑩獨臂刀王VS大菩薩嶺
精武門VS宮本武藏
笑傲江湖VS戰國野郎
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VS魔界轉生
新龍門客棧VS浪人街
黃飛鴻VS帶子雄狼
東邪西毒VS武士暢想曲
刀VS忠臣藏外傳之四谷怪談
臥虎藏龍VS御法度
龍門飛甲VS十三刺客
武俠VS浪客劍心
(影片比對的原則均來自個人觀影角度,歡迎各位批評交流)
①火燒紅蓮寺VS丹下左膳:百萬兩之壺
1928年由明星電影公司出品、張石川執導的《火燒紅蓮寺》是華語武俠片的第一個高峰,在經過了短暫的從戲曲中借鑒靈感與模板的試探期,《火燒紅蓮寺》與其他同類型的戲曲武俠電影應運而生,《紅蓮寺》也是第一部改編自武俠小說的電影作品,由于票房上的出色表現,在日后衍生了18部續集電影,由此也為中國電影史最具特色,最具延續性的武俠類型片開了一個濃墨重彩的好頭。
1935年的《丹下左膳:百萬兩之壺》則是日本劍戟片發展伊始的精華之作,影片由第一代劍戟片導演中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的山中貞雄執導,柳生源三郎與哥哥對馬守因一個價值百萬兩的猴壺開始了各自的搜尋,源三郎輾轉來到射箭場遇到女主人阿藤和獨臂獨眼劍客丹下左膳,并開始周旋其中。本片著力刻畫了名劍客丹下左膳的形象,并且以市民喜劇的形式賦予了劍戟片最初的活力,2004年,津田豐滋導演翻拍了本片,但只停留在生硬模仿和畫蛇添足的水平上。
兩個系列作品都是各自類型片發展歷程中極其重要的奠基之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火燒紅蓮寺》系列幾乎可以概括2,30年代武俠片的所有成就,同類型的眾多模仿作品里也并未出現在內容和技術上實現突破的武俠電影;而丹下左膳則成為眾名劍客登陸日本大銀幕的領頭人,此后包括五社英雄,三隅研次等多位名導都在此創作了以丹下左膳為主角的武士片,使這一角色貫穿了日本劍戟片歷史乃至日本電影史。
②俠女VS七武士
華語方面由于戰爭、政治上的原因,在4,50年代出現了電影創作的斷層,直到60年代,武俠片才有了復蘇的機會,由臺灣武俠片大師胡金銓執導的《俠女》創造了這一時期武俠片在國際舞臺上的首秀以及武俠片自身的首個巔峰,本片改編自《聊齋志異》之中的《俠女》,長達三小時的內容里不僅可以看到胡金銓最癡迷的明代武俠人物與朝廷的角力故事,也可以發現60年代武俠片在劇情和配樂上殘留的戲曲痕跡和之前從未出現的深刻的禪思哲理、佛學精神,無論是拍攝技術還是故事創作上的過度與革新,《俠女》都是當仁不讓的劃時代武俠片。
③獨臂刀VS切腹
華語武俠電影的絕代雙驕,除了溫文浪漫的胡金銓,自然不能不提另一位:香港武俠巨擘——張徹,1967年的獨臂刀是他個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由邵氏掌門人邵逸夫投資拍攝的該片是張徹武俠風格的奠基之作,陽剛的男性角色開始逐一出現在其每一部武俠片之中,王羽則成為了第一批武俠片巨星中的代表,由其塑造的第一代獨臂刀形象,重師恩,也重兒女之情,行事果斷且始終不違背原則,“獨臂”精神也在日后被其他武俠作品不斷致敬和模仿,同時《獨臂刀》也是史上首部票房過百萬的武俠片。
小林正樹的《切腹》是脫胎自日本武士道精神卻開始做極有深度的反思和擴展,在劍戟片的大格局領域里,如果《七武士》象征了故事和場面的極致,那么《切腹》則展現了敘事和立意上的巔峰,影片中仲代達矢飾演的津云半四郎為了慘死的女婿前往井伊家老府上要求借用場地完成切腹儀式,實則是進行自己復仇的最后一環,片中反映了一個尷尬的時代悲劇,即武士們紛紛使用切腹和自己的性命來博取同情和幫助,違背了武士道的要義,但影片卻沒有單純抨擊這種狀況,而是試圖給出其背后深因的某種解讀,影片對于儀式和對決的展現都十分考究,切腹共有“一字”、“二字”、“三字”、“十字”四種手法,本片中展現的是最傳統也最血腥刺目的十字切腹。
誠然,小林正樹的深度讓他在和華語導演的比對中會主動靠攏胡金銓類的大師,但張徹所呈現在電影中純粹的俠義情懷和小林正樹回歸武士道本事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而且《獨臂刀》與《切腹》也是他們各自類型片創作中的重要轉折點,后輩的翻拍模仿最終成就了他們的孤高與卓越。
④龍門客棧VS斬
武俠世界中最有名望的建筑是什么?一定是龍門客棧。影片與此后催生的《新龍門客棧》和《龍門飛甲》一同掃描了華語武俠片數十年的脈絡,胡金銓電影當中真正的故事主題只保留了“國事”與“人心”兩方面,忠良和義士,東廠和倭寇,高僧和神仙,都沒有逃開這兩個主題,胡金銓電影在故事上雖然不完全寫實,但在武斗與場面服飾上卻是十分尊重現實的,胡金銓是出了名的考據控,每一部作品從場景到服飾都力求最大限度還原歷史,并且摒棄了過分花哨和破壞真實感的特級運用,在他的電影里,你可以發現人物施展輕功時都是借助蹦床而非威亞,雖然這樣制造出的效果依舊有些刻意,但仍比鋼絲擺弄下的動作來的樸素的多。
本片是來自劍戟片高手岡本喜八的一部力作,仲代達矢飾演的浪人主角操縱了一出類似于《椿三十郎》的故事,往來于正邪兩方,借用自己的不明身份,高超武藝以及卓絕的智慧來實現那明朗的俠義精神的復蘇,本片的整體感覺更傾向于岡本獨有的動作喜劇類型,在劍戟片的大框架下這位精通人物刻畫和場面表現的導演運用嫻熟的機位調動和人物組合將各方勢力的相互關系以及圍繞男主角展開的死亡游戲制造得足夠精美,市井化的武士形象在仲代達矢的高超演繹下極具魅力,岡本力圖表現這些特殊階層和背景的武士,讓人們真正了解武士群體的存在狀態,而非傳統劍戟片中的高大全仁俠和快準狠殺客。
胡金銓與《龍門客棧》,岡本喜八與《斬》的共同點在細節上,是身處密閉空間與外臨強敵下的對弈,在精神上是素未相識基礎上的某種關照,也是江湖俠義情的重要要義之一。
影壇天皇黑澤明職業生涯第一個巔峰由這部人盡皆知的武士片創造,《七武士》是繼1951年的《羅生門》叩響世界的大門后,一部成功融合西方審美視角與東方文化內涵的偉大時代劇,黑澤明在影片中充分展現了自己在宏觀故事的排布以及鏡頭設計上的高超水準,黃金搭檔橋本忍與小國英雄配合黑澤在《七武士》當中成功鋪展了一個英朗的武士史詩,黑澤明也在此片后將自己的愛將三船敏郎推向了新的表演高度,此后“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才能如此具有統攝力。
《俠女》在戛納電影節斬獲的技術大獎不僅是華語電影在戛納首次獲獎,也是武俠片至今為止取得的最耀眼成就之一,是《俠女》讓武俠片這一類型片在國際上得到認可;《七武士》在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拿下最佳影片銀獅獎,讓黑澤明繼續自己在國際影壇的瀟灑征途,可在日本國內,影片的地位卻是逐漸被肯定和確立的。
⑤十三太保VS十三刺客
張徹導演作品,要說邵氏公司除了曾經的幾位招牌導演外,還有什么可以吸引觀眾,必定是群戲云集的演員陣容,而張徹則是這其中絕大部分人的伯樂,包括王羽、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午馬、付聲、李修賢等眾多武俠片明星,而這部《十三太保》則是一部標準的“數星星”之作,十三太保幾乎個個都名號響亮,第十三太保自然由頭號巨星姜大衛飾演,片中張徹設計了一個如此龐大的主角群,連《五毒》,《殘缺》這樣的群戲片都要甘拜下風,十三太保由團結一心到分崩離析,幾乎映照了邵氏公司的半部發展史,張徹在本片中繼續釋放男性剛猛不羈的銀幕力量,諸多無動作的情感畫面也能讓人熱血上涌。
時代劇大師工藤榮一的代表作,十三刺客需要刺殺昏庸無能的明石藩主松平齊召來完成護藩和復仇的使命,影片使用近四分之一的篇幅來敘述最后一場大戰,十三刺客陷入明石藩主的圈套,逐一被殲,影片刻畫的人物忠勇異常,一如兄弟血親,彼此關照,新千年以來,三池崇史曾翻拍了同名的新版,并入圍了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三池版同樣殺機畢露,熱血淋漓,動作場面更甚原版,可惜三池的文戲永遠無力。
兩部數字“十三”作品,都著力刻畫了數量眾多的男性主角群,一個表現道德的瓦解,一個表現使命的終結,兩位導演從人物刻畫到場面表現均極好的為每個角色提供了恰當的發揮空間,使兩個群戲故事真正生動。
⑥五虎將VS三匹之侍
本片中的故事已經來到了民國時期,但俠義的概念依舊沒有退卻,張徹將強盜惡霸刻畫得極其強勢和兇殘,意在暗諷當代社會的不公與無仁義,五虎將則成為了社會公義的最后守護者,雖然能力有限,仍然以死相搏,離開了幫派林立,恩怨難消的紛雜武林,這個更貼近現實生活的武俠故事,給出了我們足夠的激勵與暗示,只要俠心不滅,俠義自然長存,即使不是依靠武力。
浪人柴左近在旅行途中偶然遭遇了三個恐慌的農民,他們不堪忍受地方長官松下宇左衛門的剝削暴政,鋌而走險綁架了松下的女兒亞矢作為人質。左近假意休息留下,擊退了官兵首次圍捕,松下大怒,聚集了包括櫻京十郎和桔梗銳之介在內的一眾浪人前去營救,誰知京十郎與銳之介深解農民的苦衷,臨陣倒戈站在了左近一方,其后是松下開始更卑鄙的進攻和策動。《三匹之侍》表現的武士俠義一如《五虎將》中的決絕和純粹,出身和等級都不是關鍵,人心的選擇才能代表未來。
時代和階層都不是組織俠義精神傳遞的阻礙,如何證明這一點,可靜待賈樟柯用新作《天注定》來同時應驗這兩點。
⑦楚留香VS野獸之劍
楚原是張徹之后,邵氏公司的又一位金牌導演,其聯手狄龍,爾冬升等男星創制的多部浪漫武俠作品引領了70年代的武俠片風潮,而這部《楚留香》則堪稱楚原武俠風格的集大成之作,角色的風流倜儻,英俊瀟灑自然不在話下,楚原武俠片中的劇情相較張徹和胡金銓的作品更加曲折離奇,富有懸疑和推理電影的色彩,男主角不僅需要身懷絕世武功,還要有辯查人心的能力,很多反派都以好人的形式亮相,在《楚留香》中亦是如此,剛開場便出現的角色直到最后才顯露真容。
下等武士原之助經人挑唆,同時也因要求改革遭拒而殺掉了自己的主人而被追殺,原之助在逃亡的旅途上遇到了同為下等武士的壽他,他與妻子在河邊淘金,并天真的以為可以借此擺脫下等武士的身份謀得飛黃騰達,嚴禁淘金的政府一路殺來,原之助也欲搶奪壽他的金子,而且壽他部落的眾多殺手也紛至沓來,一場奪金大戰就此拉開。本片是五社英雄的一部劍戟片佳作哦,主要的出彩之處在于主人公原之助的刻畫以及整個故事設計上的完整性和簡明老練的深層構思,武士始終是受蒙蔽和壓迫的等級,片中兩位下等武士相似的遭遇讓他們產生了不自覺的接納與合作,而原之助的善惡自爭也讓人體驗到武士精神層面的不安與糾結。
肆意之后的俠,受害之后的俠,雄風重振之前的俠,只有在認可自我,不動搖意念的情況下,才是統一和完整的。
⑧新獨臂刀VS奪命劍
在手中的頭號王牌由王羽變成姜大衛后,將名鎮俠影的“獨臂刀”名號傳位給后者也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新獨臂刀》相比老版最大的不同還在于兩位獨臂刀的性格與特點,王羽版稀奇古怪,處事低調,斷臂是因為誤傷,而姜大衛版則年少輕狂,處事魯莽,斷臂是由于奸人設計,兩個獨臂刀一個因師恩難忘而出刀,一個為知己復仇而覺醒,其中心境自然是各有不同,可以說王羽版的獨臂刀可以在銀幕上繼續現身已有些勉強,姜大衛這一版《新獨臂刀》的結局更加干凈和堅決,也不需要更多的解釋和承接了。
小林正樹的又一部劍戟片經典作品,本片繼《切腹》后再度改編瀧口康彥的歷史小說,傳統時代劇風格與劍戟片的融合,是小林正樹這位傳統的日本導演自己做出的選擇,《奪命劍》在敘事上不再做過多實驗,而在人物刻畫和歷史呈現上卻有著十足的氣魄,違抗藩命引發的武士使命和尊嚴的問題探討繼續了小林正樹應有的深度表達,片尾三船敏郎與仲代達矢這對惺惺相惜的伯仲之友面對各自的職責與使命不得不進行生死較量,站在“仁義”一方的三船戰勝站在“忠誠”一方的仲代,如角色自己所說,他的對手背后不是一個人,片尾結局一如《羅生門》一般,在絕境中播下了希望,此后亦有《帶子雄狼》《喋血雙雄》的致敬與模仿。
姜大衛與三船敏郎,用個人的名與姓代表類型片的魂與魄。
⑨天涯明月刀VS椿三十郎
仍舊是楚原與狄龍的組合,狄龍飾演心情古怪,武功絕倫的傅紅雪,片中傅紅雪與燕南飛共同爭奪位居天下七大武器之首的“孔雀翎”,燕南飛在期間意外身亡,傅紅雪開始了追查,典型的又一個懸疑武俠劇,片中的傅紅雪亦為身殘,和眾多武俠片及劍戟片主角一樣,殘缺之后才能真正爆發出驚人的決心和努力,包括心智也會與眾不同,本片結局的反轉也較為精彩,楚原浪漫武俠帶給觀眾的不僅是賞心悅目,也有身臨其境,包括《流星蝴蝶劍》,《楚留香》在內的古龍作品在兩位電影人的保駕護航下自成一體,流芳影壇。
深受黑澤明敬仰的美國西部片大師約翰福特讓黑澤明在創作自己的劍戟片時逐漸注入了西部仁俠式的格局與套路,由三船敏郎主演的《用心棒》與這部《椿三十郎》便是典型代表,片中桀驁不遜,足智多謀的男主人公游走于各地,西安下手來便去鋤奸懲惡,黑澤明國際化的創作意識,使得片中怪異的武士形象卻能得到世界范圍的認可,所有人都會有英雄情結,劍戟片之中當然也不例外,片中三船敏郎,仲代達矢兩大巨星再度對決,片尾決斗帶來的血噴奇觀讓人大呼過癮,而此后“用心棒”三十郎又在70年代初與盲俠座頭市有了一次對決,即亂斗片《座頭市與用心棒》。
俠都不僅僅是武力上的強勁,也有智力上的卓絕,相比之下類型片中能夠出現真正的文武雙全,且智慧超凡的人物都是極少露真容的隱客。
⑩獨臂刀王VS大菩薩嶺
《獨臂刀王》是《獨臂刀》的續篇,王羽再度飾演獨臂刀方剛,與妻子小蠻(焦姣)息隱歸田后,基于江湖義氣,獨臂刀破戒重拾獨臂斷刀力戰八大刀王、五方巡使、七地煞、九飛童及黑白刀使數十位強盜。片中眾多邵氏新秀,如狄龍、鄭雷、姜大衛、王鐘等紛紛以配角形式亮相,也算是新老交替的一部過渡之作,而王羽這次飾演的獨臂刀很明顯有了更強勢的出刀和走位,殺敵都求得精準迅猛,而張徹追求群戲和組合的特點則讓王羽在他的電影里逐漸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才助推了后來他的遠走嘉禾,總體而言《獨臂刀王》不深刻也不算經典,但卻因“獨臂刀”這一武俠金字招牌的延續而自然地有了美感。
岡本喜八曠世神作,影片隨魔刀機龍之助的最后一場百人斬酷戰為觀眾留下了一個沒有結局卻余味無窮的邪典故事,《大菩薩嶺》改編自日本通俗文學先驅中里介山的同名歷史小說,于1913年開始在報紙上連載23年,直到中里去世小說仍未能完結,因此才有了岡本這個最后改編版本的無結局設計,《大菩薩嶺》是一個宿命感極強的故事,從開場機龍之助殺死的第一個老漢開始,幾乎每個人物的出現都不會單純和平面,大量的伏筆在跳躍性的故事里流露出極強的聯想性和張力,本片最強對決依舊是仲代達矢與三船敏郎,但二人并未交手,走火入魔,殺人成癮的機龍之助在本片中化身為人間惡魔,傳統的價值觀和道義完全失效,從殘殺無辜,到手刃妻子,這個把靈魂出賣到地獄的劍客幾乎是日本劍戟片中最無注解的一個神秘符號。
精武門VS宮本武藏
70年代后期邵氏武俠片開始沒落,獨當一面的武俠巨星沒有再出現,反倒是在電視銀屏上出現了一批新俠客,但在電影領域新的類型片也在萌發,并等待一飛沖天,由功夫巨星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精武門》,《龍爭虎斗》等片的出現為標志,屬于BRUCE的時代霸氣降臨,只可惜伴隨他的早逝也戛然而止,嘉禾公司在功夫片的開發上起到了邵氏之于武俠片的作用,雖然將這些應歸類到“武術片”和“武功片”的作品算作“武俠”有些不合適,但李小龍這一時代符號留給我們的也覺得包含了足夠的俠義精神,尤其是這部《精武門》,提高到民族精神層面的表達,甚至要比當年的胡金銓更加有遠識。
奧斯卡獲獎作品《宮本武藏》三部曲是由三船敏郎主演,日本家喻戶曉的傳奇劍客“荒神”宮本武藏也是一位深受大銀幕青睞的人物,眾多版本當中,自然是稻垣浩與三船敏郎合作的這個三部曲最為著名,就故事層面而言,這個系列的表現力雖有打造史詩的欲念,但過度巧合化的人物設計以及情節上的不自然都是客觀存在的硬傷,但兩位男主角對宮本武藏及佐佐木小次郎兩位經典人物的塑造的確無可挑剔,尤其是前者,從第一部中的目中無人,稚氣未脫,到第二部的虛心求學,冷靜克制再到第三部的看破世俗,人劍齊心,三船敏郎的宮本武藏就是那個影響日本民族精神與國家文化的時代英雄。
笑傲江湖VS戰國野郎
由大師胡金銓出山執導的《笑傲江湖》在90年代初一經推出,便掀起了武俠片的新風尚,徐克,程小東,胡金銓三人合力打造了又一個華語經典武俠系列,首部作品在胡金銓的操作下不僅凸顯了其個人風格中始終強調的深邃立意與舒展敘事,也開始有了程小東式夸張而不失真實的動作設計和徐克式的乖張人物塑造和奇絕的故事表現,《笑傲》描繪的仍是一個丑陋沉淪的江湖,仍然是廠宮肆意妄為的明代風云,無可避免的殺戮之后是江湖最后的一點俠義情懷。
《戰國野郎》由岡本喜八執導,是一部1963年的日本時代劇電影,由加山雄三、星由里子主演,男主角越智吉丹本是武田家的忍者,因頓悟奴才生涯的荒謬而出走,遭到了同僚的追殺。岡本喜八將此片的風格定位在類似于笑傲江湖式的喜劇游俠片,男主角飾演者加山雄三多次合作大師岡本及黑澤明等人,且常與三船敏郎扮演師徒,演技相當值得稱贊。
兩部作品都有一個坦然之后不問世事,選擇歸隱的美好結局,也代表了創作者對于紛繁世界歸宿的一絲幻想。
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VS魔界轉生
在《笑傲江湖》問世兩年后,續集《東方不敗》的橫空出世再度席卷了華語武俠世界,本片塑造了一個更加宏大而悲涼的武俠時空,以及一個名垂華語影壇的“東方不敗”形象,來自金馬獎影后林青霞的表演俏皮不失大氣,沉著不失靈動,始終把握著故事主角的核心位置,即使令狐沖不斷耍寶,觀眾仍舊將目光繼續投放在了這位“日出東方,唯我不敗”的時代孤雄身上,此片中引入了日本武士片中各類人物形象和幕府風情的服裝設計,將倭寇與東方不敗放置在同一陣營,強悍的惡與殘存的善進行了一次決絕的纏綿。
寬永十五年,德川幕府打壓天主教徒,導致爆發血腥殘酷的島原之亂。在這起事件中,約有兩萬名天主教徒慘遭殺害。及至深夜,滿懷巨大仇恨的教眾首領天草四郎時貞復活,他捐棄信仰,轉生魔界,發誓報復幕府統治者。深作欣二魔幻劍戟片的代表作,怪力亂神,異色暴力俱全,品相十足,2003年,平山秀幸翻拍了深作的這部代表作,一如同年由津田豐滋翻拍自山中貞雄的《丹下左膳之百萬兩之壺》,只得其形,未得其神。
《東方不敗》與《魔界轉生》都是兩位大導演各自新式類型片電影的有力嘗試,前者順勢而行,后者逆流而動,都各具格調。
新龍門客棧VS浪人街
本人最喜愛的徐克作品,《新龍門客棧》也屬于百看不厭,常看常新的新武俠經典,翻拍自胡金銓的《龍門客棧》,徐克作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主將之一,幾乎憑借一己之力復蘇了武俠電影,并且開發出了適應時代和觀眾需求的全新風格,《新龍門客棧》亦算是其職業生涯的一個璀璨點,狗頭導演李惠明在徐克的輔佐下執導了本片,還包括一部《東方不敗2》,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徐克才是此片的靈魂。影片將西部武俠的妙義展現得精彩絕倫,狂殺飛舞不及寶劍出鞘瞬間的逍遙。片中亦正亦邪的俠女形象則與90年代大批女性題材為主演的武俠片一起讓巾幗不讓須眉的女俠們再度在銀幕上散發光芒。
黃飛鴻VS帶子雄狼
假如說華語的60年代屬于姜大衛,70年代屬于李小龍,80年代屬于成龍,那么90年代一定是屬于李連杰的,1991年開始問世的《黃飛鴻》系列復興了新時期的武俠片浪潮,功夫皇帝也依靠黃飛鴻,方世玉,令狐沖,張三豐等眾多銀幕俠客形象成功登基,正氣而詼諧的李連杰式表演留給了華語觀眾20世紀關于武俠電影最后的美好記憶,六部《黃飛鴻》電影也讓徐克與李連杰的組合成為了武俠片最后的黃金拍檔,此后《龍門飛甲》的再聚首才能讓人如此懷念。
日本電影70年代極負盛名的cult片系列,主人公帶子雄狼拜一刀是“見神滅神,遇佛殺佛”的究極殺客,無論是故事設計還是人物刻畫,這個系列都在重口味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噴血斬首此刻變成了家常菜,暢快剁肉肆意飆血才是王道,經過了之前數十年大多沉悶的劍戟片的壓制,《帶子雄狼》系列接棒座頭市,并進化為真正的魔俠,釋放了暴力在大銀幕的全部可能性。
兩個六部曲,成就兩個類型片王朝,卻也未能挽救各自類型片漸行漸頹的趨勢。
東邪西毒VS武士暢想曲
來自墨鏡王的經典武俠大作《東邪西毒》堪稱香港武俠片歷史上的一個異數,本片的敘事和影像風格上雖然都是王家衛慣有套路,但放在武俠片當中,誰能不說這是創新,通過節氣和黃歷風格故事,每個人如章回體小說的設定逐一登場,每每都是自言自語,以為觀眾講述的形式來勾勒王家衛的武俠世界,張國榮飾演的東邪氣質陰郁,為情瘋魔,最終自我放逐于大漠,由這一人物來負責主要的旁白,也使得《東邪西毒》在氣質上十分悲涼,干黃如枯葉的畫面,渲染不多的色彩原汁原味展現了王家衛眼中的西部蠻荒世界里的武俠故事,由此也可以發覺王家衛與普通人的不同,他的宇宙中心就在他眼里,就在他的墨鏡之下,扭曲的鏡頭控制著觀眾區承受他的視角,直到最后心甘情愿沉醉其中。
一部風格歡樂灑脫的新類劍戟片,太平盛世元祿年間,將軍親賜給家老的寶刀被游方武士風祭蘭之介掠走.家老之子犬飼平四郎為追回寶刀,攜幼時好友共同上路,卻被風祭打得落花流水.平四郎有幸被劍術高手溝口半兵衛及其愛女小春搭救.勉強保住性命的平四郎報仇之心難泯。本片開篇便有時光倒流300年的橋段,片中武士道也成為了赤裸的諷刺,對現實的強烈嘲笑和捉弄。
兩部視覺系腔調電影,卻也懷揣有各自的雄心壯志,給出了各自類型片發展的一種新可能。
日本著名劍戟片男星“座頭市”勝新太郎的最后一部電影作品,同時也是日本劍戟片90年代的傲人開端,《浪人街》是一部由鋪面的芬芳山野氣息轉向血腥十足的亂斗氣息的風格之作,明治維新時代,日本武士走入落魄,在社會上他們的地位降低,落魄的武士落入鄉野之中的小酒館,在此發展所謂的男女之事,實則反映了武士階層墮落的過程與實質,影片從反面出發塑造武士的很多惡習和漏洞,但仍然抱有對武士道精神的追問和探討,長篇幅的鋪墊與結尾大戰一如過去很多深刻劍戟片的套路,而《浪人街》就將這一模式施展到了極致。
90年代以來,中日各自奉獻的這兩部客棧電影,都是以素不相識的個體組成一致對外的“斬小隊”,對入侵的敵人進行瘋狂進攻,同時兩部作品也象征了各自時代的完結,徐克的武俠電影由此開始走向下坡,日本劍戟片傳統模式也在這里面臨了必然的休止,勝新太郎則在此片后告別了自己的表演生涯。
刀VS忠臣藏外傳之四谷怪談
本片是徐克20世紀最后的武俠片爆點,但我更愿意將其與《順流逆流》這樣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做徐克幾次潮起潮落后的有一階段反思和實驗,刀即為武俠世界可見的最平凡卻也最奇特的殺器,奪人性命,救人性命都是一念之間一刀之間,人情冷暖常常依托無情刀劍來分出界限,當人如飛禽走獸,江湖自然不再需要道義和行調,無論男女,輕視命輕視理,在互相的殺罰當中找到虛無和墮落后的歸宿。
《忠臣藏外傳之四谷怪談》是深作欣二將他著名的兩部時代劇作品《四谷怪談》和《忠臣藏》進行組合在創作的產物,前兩部原型都是各自版本中最具知名度的作品,而且深作欣二作為動作片大師的江湖地位也早已得到認可,在這部《忠臣藏外傳之四谷怪談》中深作對魔幻元素和異色元素的融入使其口味奇絕,伊右衛門是復仇四十七武士中的一人,長期被一個鬼魂糾纏,鬼魂來自為他而死的亡妻阿巖。從色彩多變的幻象到風格出新的打斗,包括各種高潮迭起的血噴鏡頭都讓觀眾中大呼此片無法復制,只能傳頌。
真正的怪,不是做得與眾不同,而是無法復制。
臥虎藏龍VS御法度
新千年伊始,李安導演的首部武俠作品《臥虎藏龍》橫空出世,讓將死的武俠二字再度復蘇,有臺灣本土投資、根據王度廬同名小說改編的這部電影還同時收獲了李安的第一座也是華人世界唯一一座奧斯卡外語片獎,李安并沒有對之前一輪由香港興起的武俠片風潮進行繼承,而是自開新路,表現全新的武俠世界,李安自己也曾表示,俠客是不會在所謂的西部荒漠中表現自己的武藝和本領的,他們都是在市井之中,周圍簇擁了圍觀者與效仿者,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大隱隱于市的便是真俠客,片中李慕白嘗試去實現,卻最終未能如愿,李安在鏡頭設計、剪輯、服裝、畫面節奏景致呈現方面的革新以及對自我價值觀與武俠世界的成功嫁接使得本片在西方得到了空前盛贊,在華語范圍中也逐漸成為了熱議的焦點,老牌武俠女打星鄭佩佩的加盟以及章子怡對玉嬌龍一噘的塑造是表演方面最讓我驚艷之處。
日本異色電影大師大島渚為數不多的時代劇中最知名的一部,《御法度》是一部武士同志電影,光這兩個詞匯的組接就已經足夠奪目,武士象征的日本封建時代與森嚴等級制度,包括傳統的思想觀念,對于同性戀這種狀態來說近乎是冰火兩重天的阻礙,繼《戰場上的快樂圣誕》后,大島渚再度聚焦同性戀故事,并且放諸時代劇框架下,表現了另一個縱向維度里的思考,美少年加納在片中的誘惑帶給了新選組巨大的情欲挑唆,所有的劍戟打斗都被投放了一層欲望角力的色彩,眾所周知,本片還是大島渚的最后一部電影,也使得這部繼續關照情欲世界的作品為后人留下了一個足夠堅決和簡單的大島渚。
世界的大島渚與世界的李安,實際上卻都是沉靜在個人電影世界里的作者,并且不約而同在舊世紀之末去創作民族類型片的代表,不知這種默契暗示了他們怎樣的心態。
龍門飛甲VS十三刺客
徐克導演在新千年重開武俠片老路制作了《七劍》但遭遇滑鐵盧后,開始選擇回望式的創作,即自我改編發展,俗稱吃老本,但影片精良的特效制作以及首部3D武俠的賣點,包括相對有誠意的演員陣容,都表現了這部作品對觀眾的負責,雖然在劇情上并沒有讓我們看到過多的突破和驚喜,除了范曉萱一角的設定頗具楚原武俠片的風韻,其他的角色刻畫包括廣受好評的周迅都沒能打動我,倒是在反面角色的刻畫上讓我看到了美好的回憶和意外的驚喜,西廠也終于在銀幕上光耀了一把,另外本片的兵器群也是一大亮點。
三池崇史這位著名的cult片導演,作品往往會走兩條路線,一條以《殺手阿一》,《以藏》等片為代表,風格怪戾,思想出位,一條是如《熱血高校》,《十三刺客》為代表的暴力劇情電影,在故事上和立意上都更加照顧觀眾的承受能力,這部《十三刺客》也堪稱三池近幾年當中最具水準的一部作品,雖然是翻拍,并且與原作精神有明顯差距,但影片結合其個人暴力風格和全新的電影表現技術,完成了一部純粹而飽滿的時代大片,其后又嘗試翻拍小林正樹神作《切腹》的《一命》則更加粗糙,近期的《惡之教典》也必將讓人失望,三池真正的生命力應該還是該回到《以藏》中去才能激活。
兩部致敬之作流露的是對各自類型片黃金時代的留戀和對新時期發展的艱辛嘗試,兩片成效都算點到為止,不能邁入經典,也絕非爛俗,可能就是如今民族類型電影遇到的相同現狀。
武俠VS浪客劍心
正如《功夫》之于周星馳,《武俠》之于陳可辛的追溯意義與創作野心幾乎昭然若揭,直接使用類型片的簡稱來用于片名,表明了陳可辛要完成的是宏觀的任務,新千年以來眾路影人都在嘗試復活武俠片,《蜀山傳》做武俠特效化,《英雄》做武俠史詩化,《十面埋伏》做武俠寫意化,《七劍》做武俠現實化,《風云2》做武俠漫畫化,《劍雨》做武俠生活化,而來到《武俠》則提出了“微觀武俠”與“科學武俠”的概念,雖然未能受到廣泛認可,但個人仍然對陳可辛的這一嘗試給予肯定,至少在我眼中,這是極大拓展武俠片創作思路的舉動,也許在故事和敘事上,本片配不上《武俠》二字,但若再不提,恐怕觀眾都快忘記了,《武俠》對于華語武俠世界的致敬也是十分充足的,直接以主角唐龍對影響陳可辛最大的《獨臂刀》系列進行致敬,王羽,惠英紅等老武星的加盟,以及陳可辛前作《投名狀》翻拍《刺馬》都能表現,這個玩票到盤點的懷舊導演做了他能做的最大嘗試。
改編自人氣漫畫系列的電影《浪客劍心》是今年日影中最成功的的劍戟片作品,動蕩的幕末世代,敵我雙方攻伐不斷,此消彼長,期間更有無數豪杰高手涌現,共同書寫著豪邁壯觀的明治維新史.在這些人中間,維新一派的傳奇劍客劊子手拔刀齋聲名顯赫,但是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他的身姿也仿佛隱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20世紀90年代,一部以幕末和明治之初為背景的漫畫《浪客劍心》(作者:和月伸宏)在《周刊少年Jump》上連載,該作品主角緋村劍心曾是維新一派的劊子手,專門負責斬殺幕府的重要人物。《龍馬傳》導演大友啟史幾乎是超額完成任務,本片的成功也讓續集的出現成為了必然,今年他的新作《白金數據》又成了年度黑馬,可謂前途無量。
總結與創新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讓未來依舊迷戀電影本身,迷戀類型片本身。
另:雖不喜舒淇,還是希望今明兩年能在影院見到侯孝賢的首部武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