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曾星智
《人的行為》(Human
Action)是米塞斯的經典代表作,到今天我已經閱讀過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幾十部著作了,這些思想大師們,從第1代的門格爾、第2代龐巴維克、第3代米塞斯和第4代哈耶克,他們將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從“物”轉到了“人”的本身,本書正可以說是這派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并且直接以“人的行為”來講述經濟學的研究。——我閱讀的這個中文版,是臺灣在1976年出版的,由夏道平翻譯,是我目前找到的最好的中文版本。
米塞斯關于“自由”意義的重要說明:“我用‘自由’……來指稱‘以自由企業和市場經濟替代資本主義以前的生產方法;以憲政代議政府替代君主或寡頭專制;以人人自由替代各種奴役制度’這種偉大的政治和文化運動。”(P第3版前言,1966年)
“觀念造成歷史,不是歷史造成觀念。”(P90)
1、主觀經濟學:把市場價格理論變成人的選擇行為的通論
“一直到十九世紀后期,政治經濟學還是人的行為中‘經濟’方面的一門科學,也即關于財富與自利的學理。它所處理的人的行為,只限之于由那個被稱為利潤動機所激起的行為,而且它聲明,此外的行為是其他學科所要處理的。古典學派經濟學家所傳授的這一思想的轉變,是由現代主觀學派的經濟學來完成的。主觀學派的經濟學把市場價格理論變成人的選擇行為的通論。
“人們有個很長的時期沒有看出從古典的價值論轉到主觀的價值論決不止于是以一個較滿意的市場交易論代替一個較不滿意的。……它決不止于討論人們在‘經濟方面’的努力——為取得貨財,為改善他的物質福利而作的努力。它是人的全部行為的科學。選擇,是人的一切決定之所以決定。在作選擇的時候,他不只是在一些物質的東西和一些勞務之間來選擇。所有的人類價值,都在供他選擇。一切目的與一切手段,現實的與理想的,崇高的與低下的,光榮的與卑鄙的,都在一個排列中讓人取舍。人們所想取得的或想避免的,沒有一樣漏落在這個排列以外。……這個現代價值論,擴張了科學的眼界,也擴大了經濟學研究的范圍。從古典學派的政治經濟學里掙脫出人的行為通論——行為學。……經濟問題本身的處理,決不能避免從選擇行為開始;經濟學成了一門較普遍的科學——人的行為通論或行為學——的一部分,這一部分截至現在還是行為學當中最精密的一部分。”(P緒論3)
“行為學的范圍,限之于對人的行為元范之說明。關于行為學一切定理的推演所需要的,只是關于人的行為之本質的知識。這種知識是我們自己的知識,因為我們是人;人,除非他因病理的關系,變成了植物性的存在,決不會缺少這種知識。為要了解這些定理,無須特別經驗;對于一個不會先驗地知道什么是人的行為的‘人’,經驗也不能叫他了解這些定理,不管經驗如何豐富。認知這些定理的唯一途徑,是我們對于行為元范的固有知識之邏輯分析。我們必須反省并想到人的行為之結構。行為學的知識,同邏輯和數學一樣,是我們所固有,不是外來的。”(P71)
“行為是一個人的意志的表現。……因為‘意志’一詞的意義不是別的,只是指一個人對于不同的情況加以選擇的能力,選擇這,放棄那,以及按照所作的決定以達到所選擇的情況,放棄另一情況。”(P15)
“關于一切價值判斷和最后目的的選擇,行為學是中立的。它的任務不是贊成或反對,而是陳述。”(P33)
2、誰也不能決定什么事物會使別人更快樂
“人的行為的最后目的總是行為人的想望之滿足。滿足的程度較大或較小,除掉個人的價值判斷以外,沒有任何標準;而個人的價值判斷是因人而異的,即令是同一個人,也同時而異。使人覺得不安逸或較少不安逸的是什么,是由他從他自己的愿望和判斷來決定的,從他個人的和主觀評價來認定的。誰也不能決定什么事物會使別人更快樂。
“行為學不關心行為的一些最后目的。它的發現,對于所有各種行為都有效,不管它們所要達成的目的是些什么。它用‘快樂’一詞,是就形式上的意義講的。在行為學的術語里面。‘人的獨特目的是在謀取快樂’這個命題,是個異詞同義的反覆語。它對于‘人所希望得到的快樂是來自什么情形’這個問題,沒有提示任何說明。
“‘人的行為的誘因,總是某些不安逸,而它的目的總是盡可能地消除這些不安逸,也即是說,要使行為人覺得比較快樂’。”(P16-27)
“的確,經濟學是一門理論科學,因而它不作任何價值判斷。它的任務不于告訴人們應該追求什么目的。它是一門手段科學。手段是為達成已經選定的目的而采用的。當然,它不是一門選擇目的的科學。關于目的的最后決定,評價,和選擇,那超出任何科學的范圍。科學決不告訴人應該如何行為;它只指出如果你想達到某一既定目的,你就得如何行為。”(P10-11)
“應該視為最后目的的,是社會還是個人;個人利益應該高于社會利益,還是社會利益應該高于個人利益,這些問題都是沒有意義的。行為,總歸是個人的行為。社會成分是些個人行為的某一取向。”(P155)
“作為一門科學的行為學,不能侵入個人的選擇和行為權。最后的決定是在行為人,在不理論家。科學對于生活和行為的貢獻不在于建立價值判斷,而在于說明人們所賴以行為的諸條件,在于說明不同的行為所將引起的后果。它供給行為人所須要的一切信息,讓他在充分了解一切后果以后自作選擇。它好像計算到成本與收益。如果他漏落了一項有關于作選擇做決定的信息,那就是它失職。”(P186)
3、行為的目的必然是在將來,在不確定的事情
“科學方面用心的方法與普通人在世俗生活中的用心,并非種類的不同。科學家所用的思想工具與普通人的一樣;他只是用得更技巧,更謹慎而已。了解并不是歷史家所獨有的。每個人都會了解。每個人在觀察他周遭的環境時,他就是一個歷史家。每個人都是用了解來對付未來的不確定,他必須為未來而調整他自己的行為。投機者的推理,也即對于那些決定未來情事的各種因素的一番了解。這里,讓我提前強調一點,即:行為的目的必然是在將來,因而是在不確定的情事,所以行為總是投機(speculation)。行為人好像是用歷史家的眼光來看未來。”(P65)
“人要行為,必須知道一些有關事情的因果關系。他為達成所追求的目的而行為,其可達成的程度,取決于他對其中的因果關系知道到什么程度。”(P26)
“當一個投機者進到證券交易所的時候,他會有個大概的確定計劃如何做法。就那些急于想把行為分為合理的與不合理的人們所給予‘合理’的意義而言,不管他是否堅持他的計劃,他的行為都是合理的。這位投機者在這一天當中所做的買賣,從一個不明了市況變化的旁觀者看來,不能解釋為行為的一貫。但是這位投機者是堅持他的意圖的,意圖利得,避免損失。因而他必須調整他的行為以適應市況的變化,并適應他自己對于價格前途所作的判斷的改變。
“……‘不合理的’行為這個觀念中的所謂‘不合理’,總是基于一個任意的價值判斷。”(P114)
(曾星智注:從行為學來看,每個投資者都是理性的,都是依據自己對未來的判斷、根據市場發生的變化去行為的,只是背后的因果邏輯不一致。所以,投資者提升自己的關鍵,不是從非理性變成理性,不是心態、心理或人性,而是提升理解市場的邏輯認識。)
4、人的認識有限,只有邏輯工具去接近真理
“生活與現實既非邏輯的,也非不邏輯的;它們只是那樣。但是為了解生活與現實,我們人只有邏輯這個工具可利用。……我們相信:有許多事情是我們的心靈所接觸不到的。但是就人之能獲得知識(盡管是有限的)的限度而言,他只能利用唯一的途徑來接近它們,這就是理智為我們開辟的途徑。
“……人,不是沒有錯誤的。他尋求真理——也即,盡其心靈與理智之可能尋求對于真實的適當了解。人決不會成為無所不知的。他決不能絕對地確信:他的探究不會導向歧途,而他所認為的某項真理不是錯誤。人所能夠做的,只是把他的一切理論一再地加以最嚴格的檢討。就經濟學家來講,這就是把所有的定理回溯到它們的最后基礎——人的行為的元范,并且對那些導源于這個基礎而得到定理的一切假設和論斷加以最謹慎考驗。我們固然不能說這種程序可以保證無錯誤,但是這確實是避免錯誤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P74-75)
“明智的理性主義者,并不以為人的理知可以使人成為全知。他們充分知道這個事實,即:知識雖然可以增進,但總有些東西永久是最后的假定而不容解析清楚的。但是,他們又說,人,就其能夠得到認知的這限度以內來講,他必須以來理知。最后的假定是個非理性的。知識,就我們已知的而言,必然是合理的。我們既沒有非理性的認知模式,也沒有一門非理性的科學。
“關于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可容許各種不同的假設,只要它們不抵觸邏輯和一致公認的經驗的資料。但是它們只是一些假設。”(P97)
5、行為的目的:以較滿足的事態來代替較不滿足的事態
“行為的目的是想以較滿足的事態來代替較不滿足的事態。我們把這樣一個意愿的代替叫做交換(xchange)。以不大喜歡的情況交換較喜歡的情況。放棄前者取得后者。前者之被放棄是為取得后者所付的代價。所付的代價也叫做成本(cost)。成本等于附著在那份必須放棄的滿足值上。
“代價的價值(所付的成本)與達成的目的的價值之間的差叫做利得(gain)、或利潤(profit)、或凈收益(net
yield)。利潤,在這個原始的意義下是純主觀的,它是行為人的幸福之增加,它是既不能量也不能衡的一個心理現象。不愉快的感覺有時消除得較多,有時消除得較少;但是一個滿足超過另一個滿足究竟超過多少,那只是憑感覺,沒有客觀的方法來判定,價值判斷無關乎計量,它只是程度的排列,分等級。它只能以序數不能以基數來表示。
“說到價值的計算,等于白說。計算,只有利用基數才可能。兩種事態的評價,其間之差異完全是心理的,個人的。它不能投射到外界。它只能由當事人感覺到。不能傳遞給別人。它是心理方面的一種強度。
“……行為也常常達不到目的。如果行為的結果,雖然不及所希求的目的,但比事前的情況較佳,那末,這還是有利,盡管不及所希望的利。但是,行為的結果,有時也會比行為所要變更的情況更壞。這時,對于結果的評值與所已支付的成本的評值兩者之間的差就叫做損失。”(P106-107)
6、行為是在實在的“現在”中
“行為,使人具有時間觀念,使他覺得時光如逝。時間觀點是一個行為學的范疇。
“行為總是趨向將來的;它本質上必然是為一個較好的將來而計劃而行為。它的目的在于使將來的一些情況比沒有行為的干預而形成的情況更好些。促動一個人去行為的那種‘不安逸’之所以發生,是由于想到如果不以行為去改變的話則將來的情況是叫人苦惱的。無論如何,行為只能影響將來,決不影響現在,現在只是無限小的一剎那,一下子就沉沒在過去。一個人當他計劃把一個較不滿意的現狀變到較滿意的將來情況的時候,察覺到時間。
“……從行為學的觀點來講,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有一實在的擴面的現在在。行為之為行為是在這個實在的現在中,因為它利用瞬息間因而體現出它的實在。……給行為提供一些條件和任務的,是現在;前此則太早,今后則太遲。
“……時間的經濟有一個特征,這是由于時序的獨特性和不可倒退性。”(P110-111)
7、處理“未來”的三個不同方式:賭博、工程與投機
“了解,總是基于不完全的知識。我們可能知道行為人的一些動機,他們所想達成的一些目的,以及他們為達成這些目的而計劃采用的一些手段。對于這些因素所形成的后果,我們有一確定的見解。但是這種知識是有缺陷的。我們不能預先否定我們有錯誤的可能性;我們可能把那些因素的影響估量錯誤,我們也可能對某些因素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的參與是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或者預料得不對。
“賭博、工程、與投機是處理‘未來’的三個不同的方式。
“賭博對于他所賭的結果所賴以發生的事情,毫無所知。他所知道的不過是他所希望的那些事象發生的頻率而已,對于他的賭博,這是無用的知識。他信賴幸運,這是他唯一的計劃。
“……工程師對于解決他的問題所需要的一切技術知識他都具備。至于有些他不能控制的不確定的邊緣,他就留著安全的余地來避免危險。他只知道可以解決的問題以及那些現代知識尚不能解決的問題。……他的原則是只在確定的軌道上活動。他的目的是要充分控制他的行為因素。
“……在這個實際世界中,行為人所面對的,是一些像自己一樣為著他們自己的利益而行為的人群。所以一個行為人必須隨時對著別人的行為來調整自己的行為,這個必要就使得他成為一個投機者(非惡意的-夏道平注);他的成功或失敗就看他了解未來的能力或大或小。每一筆投資是一投機方式。在人生過程中沒有安定,因而也沒有安全。”(P124-125)
8、要成為富人,必須好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消費者不僅決定消費財的價格,而且也決定一切生產要素的價格。他們決定市場經濟里面每個分子的所得。
“……誠然,在市場里面,不同的消費者不是享有同等的投票權。富人的投票比窮人的多。但是這種不平等的本身是以前投票的結果。在純粹市場經濟里面,要成為富人,必須好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一個富人要想繼續保有他的財富,也只有靠繼續以最有效的方法為消費者服務。
“所以,生產要素的所有人和企業家實際上是消費者的受托者,而這受托者每天都有被撤消或繼續當選的可能,因為消費者每天在繼續投票。”(P286-287)
“市場的選擇過程是由市場經濟所有份子的努力合成的。每個人都有消除不適之感的沖動,被這個沖動驅使,他一方面致力于使自己能夠提供最可滿足別人的貢獻,一方面致力于取得別人勞務所提供的利益。這即是他想在最貴的市場賣出,在最便宜的市場買進。這些作為的總結果,不僅是有了價格結構,而且也有了社會結構,指派了各個人各別的的工作。市場使人富有或貧窮,決定誰去經營大規模的工廠,誰去為人擦地板,確定多少人開采銅礦,人組織交響樂團。這些決定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每天都可取消的。這個選擇過程永不停止。它在繼續調整社會的生產機構以適應供需的變動。它一再地復核以前所作的決定,而使每個人不得不接受更新的考驗。大家無所謂安全,過去取得的任何地位沒有什么權利可以永久保持。誰也不能逃避市場法則,這個法則就是消費者至上。”(P322)
---------------------------------------------
《人的行為》:米塞斯的經濟學研究[上冊]
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
[奧地利]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949年初版于紐約
1966年修訂第3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6年7月臺北第1版
筆記/曾星智
《人的行為》(Human
Action)是米塞斯的經典代表作,到今天我已經閱讀過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幾十部著作了,這些思想大師們,從第1代的門格爾、第2代龐巴維克、第3代米塞斯和第4代哈耶克,他們將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從“物”轉到了“人”的本身,本書正可以說是這派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并且直接以“人的行為”來講述經濟學的研究。——我閱讀的這個中文版,是臺灣在1976年出版的,由夏道平翻譯,是我目前找到的最好的中文版本。
9、較近的滿足比較遠的滿足更受歡迎(負效用發生于等待中)
“一個消費行為的延緩,即是這個當事人寧愿用后來的消費所提供的滿足代替目前的消費所可提供的滿足。一個較長的產生期之選擇,即是這個行為者對較長的生產過程所生產的貨財的評值,比較短的生產過程所生產的評值要高些。在這樣的深思熟慮后所決定的選擇下,這個生產期就顯得像等待期。
“……如果行為人沒有注意到等待期的長短,他就不會說一個目標在時間上是這么遙遠以致誰也不會想達成它。……在其它事物不變的條件下,較近將來的滿足比較遠時期的滿足更受歡迎;負效用發生于等待中。
“……行為人會區別兩個時間,一是欲望得到滿足以前的時間,一是滿足在繼續的時間。如果在人的生活中,時間沒有任何作用的話,對較近和較遠的同樣長的時間予以同等評值,那就不會有問題。這樣的同等評值也即表示人們并不關心成功的或遲或早,那就等于時間因素完全從評值過程排除掉。”(P494-495)
“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是:一個在作選擇的行為人,是否把一個在較遠的將來才可得到的一個功用,和一個在較近時期即可得到的功用給以相等評值。
“對于這個問題的答復是:行為人不是僅就時間的長度來給時期評值。他為消除未來的憂慮而作的選擇是受‘較早’和‘較遲’這個范疇指導的。時間對于人,不是一個只有長度可計的同質的東西。它不是長度方面的‘較多’或‘較少’,它是一般不能倒流的流,其中的一些片段,按照它們距評值和決定的時刻之或近或遠而顯現于不同的展望中,在較近將來的一個欲望之滿足,在其他事物不變的條件下,比一個在較遠將來的滿足更受重視。現在的貨財,比將來的貨財更有價值。
“時間偏好是人的行為的一個絕對必要因素。我們不能想像一種行為不是把近期的滿足看得比遠期的更重要。欲望滿足這件事的本身,即意含目前的滿足重于后來的滿足。如果一個人不是把近期的滿足看得比遠期的更重要,他就永久不為滿足欲望而消費。他永久是累積而不消費享受。”(P495-495)
10、受了商業循環影響的市場經濟
“通貨膨脹和信用擴張之受歡迎,想以信用擴張使人們富足這種企圖的最后根源,以及商業循環波動的原因,出現在習慣的用語上。人們慣于把市面忽然興旺(boom)叫做生意好、繁榮、向上。把那不可避免的后果——適應市場的實際情況而重新調整——叫做危機、消沉、生意壞、蕭條。人們拒絕了解:市面興旺期的錯誤投資和過份消費是促成波動的因素、而這樣人為的市面興旺終歸是要崩潰的。他們卻想用仙術使它永久持續下去。
“……我們應該把市面的忽然興旺叫做退步,把蕭條叫做進步。市面興旺是經由錯誤投資而浪費稀少的生產要素,同時也經由過度消費而減少了物資的存量;它的所謂利益是以窮困作代價的。相反地,蕭條是個回頭走的路,走向所有的生產要素都用在使消費者最迫切的欲望得到最大滿足的境界。
“……市面興旺產生貧乏。更壞的是招致精神頹喪。它使人們心灰意冷。在市面興旺的虛幻繁榮下愈是樂觀的人,他們的沮喪心情和受了委屈的感覺愈大。人,總是喜歡把他的好運歸之于他自己的效率,而把它看作他的才干和品德所應有的報酬。但是到了運氣轉壞了,就總是責怪別人,大多數是責怪社會和政治制度的荒謬。他從不指責原先促成市面興旺的那些當局。
“……凡是不喜歡重新調整期的這些困苦的人們應該及時停止信用擴張。
“至于想用新的信用擴張來重新調整,那是沒有用的。這種辦法如果不是引起一個新的市面繁榮而帶來所有的必然后果,那就是對蕭條的矯枉過程加以干擾,使它中斷,使它延緩而已。
“……在市面繁榮期愈是樂觀的人,沮喪的心情愈重,他們失掉了自信心和企業精神,以致即令有好的機會他們也不能利用了。過了幾年以后,他們又開始信用擴張,老故事又重演。”(P585-588)
11、比別人更能預料將來的人在賺取利潤
“在一個未受束縛的市場社會里面,一個人之所以獲得利潤的不是由于他的同胞們的困境或苦難,而是由于他減輕或完全消除同胞們不適的感。……利潤的最后根源,總是關于將來的遠見。比別人看得遠看得準而又能把自己的活動調整來適于將來的市場情況的人們,賺得利潤,因為他們能夠滿足大眾最迫切的需要。有些人所生產的貨物或所提供的勞務,購買者搶著買,因而他們賺得利潤;有些人拿到市場去賣的商品是大眾不愿以夠它總成本的代價購買的,因而他們賠本。但是前者的利潤并不是來自后來的虧損。這些虧損是因為對于未來的消費者需要缺乏先見之明。
“……在市場經濟里面,買者和賣者之間的利益沒有任何沖突。虧損是由于對將來的缺乏遠見。如果每個人和市場社會的所有分子都能正確地預料到將來情況而且據以行動,則大家都有利得。如果情形真是這樣的話,則資本與勞力不會有一點浪費在較不迫切的欲望之滿足上。但是,人,畢竟不是全知的。
“從怨恨和妒忌的出發點來看這些問題,是錯的,把視察點限之于各個人一時的地位,也同樣是錯的。這里有些社會問題,必須就整個市場制度的運作來判斷。可以保證社會每個分子的需要得到最可能的滿足的,正是‘那些比別人有更能預料將來的人們在賺取利潤’這個事實。如果要為那些受害于市場變動的人們而削減利潤,則供給對于需求的調整不僅不會改善,而且弄得更糟。如果我們不許醫生有時收取高的診費,那并不是使選擇醫生職業的人數增加,而是這種人數減少。
“交易總歸是買賣雙方都有利的。即令一個人在賠本的價格下出賣,也比完全不出賣或只在更低的價格下出賣,還好些。他的賠本是因為他缺乏遠見;即令他所接收的價格是低的,出賣逼近使他的損失有一限度。如果買者和賣者都不認為在當時的情形下交易是他們所能選擇的最好的行為,他們就不會實行交易。”(P677-678)
12、人的本性,是要消除不適感、尋求快樂(行為學和經濟學不做價值判斷)
“現代科學之所以常被指責,因為它不表示價值判斷。……科學不作價值判斷,但是,它給行為人提供他在做價值判斷時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只有在‘生活本身是否值得活下去’這個問題提出時,科學是保持沉默的。
“……關于個人的未來,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死’。從這個最后而不可逃避的結果的觀點來看,一切一切的人生努力,似乎都是徒勞無益。
“而且,即令僅就直接的目標來判斷的時候,人的行為也可說是空虛的。它決不能帶來充分滿足;它只在一剎那的時間使不愉快之感消失一部分而已。一個欲望剛剛滿足,馬上又產生新的欲望求滿足。
“……可是,所有這樣的一些不安、懷疑和內疚,統統被那不可抗拒的生命力驅除了。不錯,人是逃避不了死的。但是,現在他是活著;即活著,支配他的就是生活,而不是死亡。不管將來是怎么樣,他總不能逃避當前的現實。一個人只要他還活著,他就不得不服從本能沖動的擺飾。人的本性是要保持和增強他的生命力,是要消除不適應之感,是要尋求所謂的快樂。在每個人的身體內部有個莫明其妙而不可分析的‘意底’發生作用。這個‘意底’是一切行動力的行動。是驅使人進到生活和行動的力量,是追求快樂人生的渴望,這個渴望是原始的,而又是根深蒂固不能拔除的。只要人活著,它就發生作用;只有生命結束時,它的作用才消失。
“……的確,行為學和經濟學不會告訴一個人應否保持或放棄他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本身以及創生它和維持它活躍的那些不可知的力量,是個最后的與件,因此,它超出了人的科學范疇。行為學的論題,只是人生的本質展示,也即,行為。”(P899-900)
---------------------------------------------
《人的行為》:米塞斯的經濟學研究[下冊]
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
[奧地利]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949年初版于紐約
1966年修訂第3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6年9月臺北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