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高岑,洛陽師范學院哲學與科技文化研究所
內容提要:在當代心靈科學哲學的各種物理主義理論均陷于困境的情況下,為了解決意識經驗難題,查爾默斯提出了一種“自然主義二元論”:(1)承認意識經驗和主觀感受性不可還原為物理屬性的基礎屬性;(2)吁求構建一種新的科學哲學思想框架,對腦的物理過程如何產生主觀感受性作出新的科學說明。“自然主義二元論”雖然冠以“二元論”的名稱,但它實質上并不是世界觀意義上的二元論,因而并不構成對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挑戰。其所給出的解決方案則為我們從科學哲學層面探索意識經驗問題開辟了新的路徑。
關鍵詞:意識經驗/自然主義二元論/新科學理念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的自我理論研究”(14BZX065)的部分成果。
一 當代心靈科學哲學的意識經驗難題
意識的經驗性、感受性(qualia)等精神現象的本質、屬性及其與身體的關系問題,是當代心靈科學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對此問題,當代心靈科學哲學的主流取向是各種物理主義(有時也寬泛地稱作唯物主義,但其含義與一般哲學意義上的唯物主義不同)的研究進路和解決方案:包括還原主義、功能主義、同一性理論、隨附性理論等。但迄今為止,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所有這些物理主義理論一直無法令人滿意地解釋意識的經驗性或感受性問題:當我們進行意識時,我們不僅進行相應的認知性運作,而且體驗到相應的意識經驗,還對相應的認知過程有主觀的經驗感受。為什么各種認知和行為功能的執行都被經驗性感受所伴隨?為什么腦處理信息的所有過程都被一個經驗性的內部生命所感受?在按照物理機制運作的腦中究竟怎樣產生了主觀性的經驗感受?這就是當代心靈哲學的意識經驗或感受性難題,亦即哲學上歷史悠久的心身關系問題的當代形態。
二 各種物理主義理論及其困境
心靈科學哲學作為具有相對穩定的研究對象、理論內容和方法論體系的哲學學科,發軔于20世紀早期,20世紀80年代后迅速發展,如今,不僅已經“取代語言哲學成為當代哲學中最重要的學科”①,而且“成為在哲學各領域甚至在哲學以外許多學科延伸觸角的龐然大物”②。概括地講,當代心靈科學哲學的目標就是基于當代哲學—科學背景研究精神事件和精神狀態的本質和屬性:精神現象(相對于物理現象)的本質是什么?以物理方式運作的腦怎么產生非物理的精神現象?物理的東西怎么能夠在非物理的心中產生一種效果?在心中發生的非物理的事件怎樣作用于物理的身體?意識、意向性、主觀性、心理因果等精神現象究竟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在探索和回答上述問題的過程中,當代心靈科學哲學的主流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物理主義理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功能主義、還原主義和同一主義。
首先,功能主義理論及其困難。功能主義曾是當代心靈科學哲學中占主導地位的理論。按照功能主義,心和腦(身)的關系就是功能與結構的關系,就像計算機的程序與硬件的關系一樣:心靈就是在大腦這個硬件上運行的軟件,就是一套程序,其運作過程正如由各種物理材料制成的圖靈自動機的運行程序一樣,對特定的感覺輸入自動地按照程序給出特定的輸出。所謂“疼痛,或處于疼痛的狀態,就是整個有機體的一種功能狀態”;這種功能狀態完全可以通過作為有機體模型的圖靈機來理解。③功能主義受到多方面的批判。其一,完全忽視心靈的現象性質即感受性特征。人們對特定疼痛的特殊感受、對魚市特殊味道的那種特殊經驗等是真實存在的,而功能主義完全忽視這一點。其二,完全否定了心靈所具有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特征:對同樣的刺激輸入,具有心靈的人類自主體可以選擇作出完全不同的反應;但程序控制的自動機卻只能作出固定的反應。其三,心智狀態是有語義內容的,而功能主義卻僅僅把心靈處理為語法系統,否定了人類心靈的理解特征。正如塞爾的“中文屋”論證④所表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