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先學理論,后帶修
■ 空觀是一切修法的基礎
■ 要重視基礎,逐步提高
■ 把修的觀聯系定學、禪定品來講
■ 循身觀從略到全面
■ 禪漢譯靜慮
■ 修禪定要保持環境安靜
■ 輕往上升,粗重往下沉
■ 粗人和細人里大有學問
■ 身體沒有變化,智慧也不會大
■ 噪聲對人體不利
■ 心安靜是更細一步
■ 禪在心里用功
■ 佛門不靜,過大于功
■ 沒人管是很危險的事情
■ 爭取青春活力,靠靜
■ 慮是思維
■ 煩惱沉下去,也會爆發出來
■ 再再思維曰修
■ 初進門的修行人,用功就在思維上
■ 要通法義去煩惱,才可進入無念狀態
■ “慮”很重要,沒有思維能力成了白癡
■ 聽非法喜歡的人聽正法會生氣
■ 醫生百句,竟然不及病友一句
■ 通過思慮把錯誤的濾干凈
先學理論,后帶修
今天是我們九峰山禪定靜修苑的禪定學習的第一天,這次的因緣是閩東佛學苑女眾專修班跟佛協文教部合起來主辦的,定于2002年7月7號起,每期是七天。今天我們先講課,每次都是先講課,最后留半個小時帶修禪定。
空觀是一切修法的基礎
這次首先跟大家講的是循身觀,以前在你們專修班里教過空觀。這一次剛參加的新同學,如果想了解一些空觀的內容,可以請輔導老師給你們略微指導一下。反正每次修禪定的時候,在開始總要先加一些空觀的修法,因為空觀是一切修法的基礎,也是一切修法的成就。這次的講課并不完全跟大家講戒定慧的定學,以后非但要跟大家講定學,而且還要講《舍利弗阿毗曇論禪定品》,這樣可以逐步地把層次提高,這是從理論上說。
要重視基礎,逐步提高
從修的觀法上也要有層次逐步提高,我們今天所學的觀,可以稱為基礎觀,完全是給同學們打打基礎。基礎比蓋高樓大廈更為重要,有基礎高樓大廈才蓋得起來,沒基礎蓋起來的高樓大廈也要倒下來。末法時期佛弟子修行很難有成就,為什么道理?都是沒基礎想蓋高樓大廈,自以為蓋起來了,誰知道還是空底,也不能夠實際地用上去,過不了多久又垮下來了。所以基礎是相當重要,我們學法用功,應該知道花在打基礎上的時間必須遠遠超過你將來成就的時間,否則你這個成就是不可能來的,基礎越牢,將來成就越快。
把修的觀聯系定學、禪定品來講
今天講的是根據定學,根據《阿毗曇論禪定品》。提幾句跟我們今天修的觀有聯系的內容來講一講,我們已經寫了一些提綱,這些提綱我建議你們最好抄下來,抄完了可以把提綱背出來,容易記憶。但是對于提綱的種種法義的理解更重要,不理解你得不到里面的好處,所以必須要講一講。
循身觀從略到全面
這次我教的循身觀是比較全面的,分三部分來教。第一部分叫略循身觀,第二部分內循身觀,第三部分內陸大觀,這三個觀名都是我為了教禪定,有步驟有系統方便地取的三個名字,把這三個觀合起來,在佛經里面統稱為“循身觀”。
禪漢譯靜慮
禪是禪那的簡稱,印度話叫禪那,簡稱禪,漢語翻譯叫靜慮。
修禪定要保持環境安靜
靜,安靜的靜。所以修禪定的人,修禪定的環境都必須要做到安靜。你們初到佛協文教部或者初到閩東佛學苑,頭一天就要給你們上紀律課,紀律課有一條,“要保持安靜”,而且逐漸逐漸你熟悉了,要嚴格要求,走路要輕,說話要輕,哪怕搬一個椅子也要輕。
輕往上升,粗重往下沉
為什么要這樣子來保持安靜呢?輕的反面就是粗重。打個比方來說,粗重的東西都會往下沉,輕的東西會往上升,這個比方也有道理的。修行人如果不改變自己的粗重,從人道一直往下沉下去,人道沉下去就是三惡道。那么修行人能夠使自己修到輕柔,就會往上升,往上升就是天道。
粗人和細人里大有學問
人間也是這樣,看得出來,這個人說話動作很粗重,人們眼光里就把他看成是粗人;這個人說話行動很細巧、很文雅、很輕柔,人們就把他看成是細人。所以在生活里有許許多多是我們值得研究、學習的地方,可惜我們不注意,很隨隨便便,總認為粗人嘛就粗人啰,有什么關系呀?你細人嘛就細人啰,有什么了不起呀?不知道這里邊大有學問。
身體沒有變化,智慧也不會大
拿人的身體來說,頭發又粗又硬,這個人脾氣很硬;頭發很細柔,這個人性情比較溫柔。皮膚也是這樣,粗皮膚的人,這個人毛細血管還沒有通;皮膚很細柔、滋潤,這個人毛細血管比他通得多。從前有的參禪修禪宗的,為什么我提修禪宗呢?因為現在學我們這樣的禪定已經很少了,一般說修禪宗的比較多。有的修禪宗的人皮膚又粗又黑,這就是沒有上路,因為他自己的身體都不能調整,毛細血管沒有暢通,四大沒有轉化。如果身體沒有變化,智慧也不會大,被身體綁住了。所以如果不通過生理跟心理的調整,心理就是個性脾氣的改造,光靠打坐是很難開悟的。我講佛學的觀點就是從科學、辯證、現實這樣的基礎上來講。
噪聲對人體不利
要使自己能夠從粗到細,第一步就要學會安靜,不靜對人體的擾亂很厲害。生活在家庭里的人,多看了電視容易生電視病,乃至會發神經病,因為噪聲干擾。在一個噪聲很厲害的地方,人的壽命不可能長的。城市里的噪聲厲害,現在盡量要求減少城市的噪聲,噪聲對人體不利。那為什么人偏偏喜歡住在城市里呢?一個他貪享受,第二個他習慣了。不管你習慣不習慣,這種作用、這種道理是客觀存在的。
心安靜是更細一步
環境要安靜,我們的身口能夠很文明、很輕松、很細巧,我們才能夠做到心里的安靜。要做到心里面的安靜是比較更細一步,也就是說環境吵鬧,脾氣很壞,煩惱經常出來,你想斷妄想,你想止住妄念,那是不可能的,那是白費勁。粗的都搞不好,你能搞細的嗎?
禪在心里用功
修禪定最后、最根本、最主要的要點:在哪里用功?說到底還是心里用功。所以禪在哪里?過去佛門外面的人經常把禪胡說八道,什么一指禪,他認為禪在指頭上;還有二指禪,什么兩個指頭往地上一指,他人會倒豎起來,那么人們以為禪就在兩個指頭上。所以社會上的外道,包括氣功,武術家亂用佛教名詞,就把佛法搞得亂七八糟。禪在心里,修禪的人完全是心里用功,并不是指頭上、腿上用功夫,那叫武術啦、武功啦,跟我們修禪的人沒有關系。
佛門不靜,過大于功
禪翻譯漢文叫靜慮。一個人靜了,無論對哪方面都有好處。所以我們在靜字上要提倡,希望大家喜歡靜。在靜的情況下學習容易學得進去,在每個學校里都主張安靜;在靜的情況下身體容易恢復健康,在醫院里也主張安靜;那么修行呢更要主張靜。一進寺院是修行的地方,是三寶的地方,一進門首先要做到安靜。如果來燒香拜佛的人把寺院搞得像個茶館,像個娛樂場,聲音嘈雜,大聲叫喊,我看這是過大于功,也就是你的功德還比不上你的罪過。因為你把三寶的地方破壞了,嚴肅地講這是破壞佛門,你破壞佛門的清和靜,就是破壞了佛門。由于不聽法不懂,一年又一年始終是這樣,由于不懂,又偏偏不想學法,那么更加形成了現在這樣亂糟糟。
沒人管是很危險的事情
而佛門里的人又有各種各樣的思想習氣。有一種思想是封建社會儒教遺留下來的,不要多管閑事,所以從來也不管人家。沒人管嘛,吵吵鬧鬧就不會停止呀,要有人管,你也管,他也管,他就不敢這樣。還有一種習氣,懶得管,我何苦呢?管不好還要生我氣,連說幾句話勸導一下也很懶惰。開頭嘛覺得挺煩,后來嘛天天這樣,自己也習慣了,一習慣,習以為常更不管了。所以現在佛門有許多地方已經不像佛門了,這是很危險很悲哀的事情。
爭取青春活力,靠靜
佛門最要緊是靜,佛門講究斷煩惱,你不靜怎么斷煩惱?佛門講究開智慧,你不靜智慧開不出來;佛門講究要長壽健康,你不靜你怎么長壽?從我們中國文字來看,靜字就是一個青一個爭兩個字拼起來,可以這么解說:如果你想爭取青春活力,就要靠靜。
慮是思維
慮呢?慮就是思慮的慮。有人以為修行不要動腦筋,那是外道修法,佛教不是這樣。外道修空是空空洞洞的空,什么都不動腦筋,結果修到后來變成傻瓜那樣,在旁人眼光里看他是一個傻瓜一樣的人,就是靈敏度沒有了。可是外道為什么要這么樣搞啊?因為他們拿到好處,這個好處挺可怕的,就是所謂出功能,所以他們放不下,認為自己這樣做是沒錯。貪出功能把自己腦子搞壞了,從此開不出智慧來,你怎么了脫生死?
煩惱沉下去,也會爆發出來
你斷不了煩惱休想了脫生死。一個傻瓜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么煩惱,其實不然,他沒有通過修行,怎么斷得了煩惱?他沒有修過斷煩惱方法,怎么能斷得了煩惱?那么這是什么現象?煩惱被他沉下去了。從心理學上講,從意識沉到下意識里去,下意識的海洋群能夠放很多很多的人的種子;從佛學上來講,沉到八識田中去,有一天假如暴發出來,那會猛烈得很厲害,非常危險。不懂佛法的人他認為是好事,其實是壞事,或者說他認為是壞事,其實恰恰是好事,經常要搞錯。
再再思維曰修
再回過來講,佛法修行要通過腦子的,聞思修嘛,聽了法要思維,思維就是用腦子去思維。真正講到聞思修的修,修字怎么講,修字并不是叫你一天到晚撥念珠叫修,修的解說是再再思維曰修。你想不通的問題,聽了佛法以后,照佛法的原則,一再一再去想,想到后來想通了,這就叫修。所謂我們在用功的時候,修念佛也好,修念咒也好,修禪定也好,這些都是一個工具,被我們所利用的工具。而真正的修全在心里用功夫,心就是思維,就是念頭。
初進門的修行人,用功就在思維上
如果你沒有得到什么親證的話,全都屬于初進門。哪怕你年紀老了,也只能算初進門。說我早進佛門,那是你早進山門,法的門你還沒有進去。初進門的修行人,用功就在思維上。
很多人聽了法從不去思考。如果你肯思考呢,比如像你們女眾專修班,如果你聽了法肯思考,你在開討論會的時候你一定有很多話想說;如果你開討論會沒什么話好說,可以說明你平常沒有思考。
要通法義去煩惱,才可進入無念狀態
要通過思維把一切法義都通了,一切問題都能夠了解了,基本上煩惱也斷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才能夠排除思維,所謂進入無念狀態。哪可以對初進佛門的人一開始就叫他不要聽法,因為聽了法會去想法義,多動腦筋,那就等于不要他思維。佛教可不是這樣子的,這種觀點已經是成為佛門里的外道。像這種人修的定,什么念頭也不要想,是外道的無想定。外道的無想定就是什么也不要想,空空洞洞,這樣的一條路線是很危險的,在斷煩惱了生死上是不可能成就的。末法時期證果證道的人是極少極少的,不是不可能,他路線錯了。
“慮”很重要,沒有思維能力成了白癡
所以這個慮很重要,我們不通過思維,你怎么能夠辨別這個對這個錯;不通過思慮,你怎么能辨別這個是清凈,這個是骯臟,正法和邪法你都搞不清楚。打個比方來說,鼻子沒有知覺,你怎么能去辨別這是香味這是臭味;舌頭沒有知覺,你怎么去辨別這是苦的這是甜的,辨別不出來了嘛。那么腦子也是如此啊,腦子沒有知覺了,這個算什么人啊?植物人啦,腦子沒有思維了,這個就是白癡啊!
聽非法喜歡的人聽正法會生氣
有時候善知識說真正的正法,有些人卻不喜歡聽,而且聽了還生氣。有時法師講起來很風趣,聽的人哈哈笑,高興完了,再想想才明白這些都是批評的話,越想越生氣,那就等于聽不進去。而不是正法的流言,東一句西一句,卻特別喜歡聽。
醫生百句,竟然不及病友一句
好比一個病人應該聽醫生的話,可是病人有一個普遍的習氣,就是不喜歡聽醫生的話。醫生只好委托這個病人鄰床的病人:“你替我們勸勸他,我們醫生說一百句話還不如你們說一句話。”就有這種現象。同病房的病人說什么,聽得來真相信啊;醫生叫他這么做,他挺不高興,說這個醫生年紀輕輕,我才不相信他。
通過思慮把錯誤的濾干凈
講經說法,不能離開經文。靜慮嘛,聞思有個思,修禪定有個慮,你只有通過思慮你才能把禪定修起來。比如說,禪定要止住妄念,妄念起來了,你就知道這個是妄念,我應該把妄念息下去,不要再想下去,這個過程就是慮。比如你去修一個觀,結果這個觀你觀錯了,跟要求的不同,你自己會覺得我觀得不對,我重觀,這個就是慮,哪能可以沒有慮呢?
總的來說,慮是慮清心里的渣子,心里的煩惱,心里貪瞋癡的妄念,都要把它慮除。就好像過濾器一樣,通過過濾器這個水就干凈了,不干凈的渣子全都濾掉了。
(2002.7.7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