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談孔子仁學中的“德”
  談孔子仁學中的“德”
  
  倫子
  
  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與血脈,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節欲觀已沉淀為中國人的一種深層文化心理,并決定了中國的命運走向是一種內斂的發展方式。然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與孔子的思想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因為儒家文化經過歷朝歷代的變更,與孔子原初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出入,在所有儒家經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學思想的莫過于《論語》,其中出現“仁”的章節多達五十九處,而每次孔子對“仁”的解釋又不盡相同??鬃訌娬{士人要積極出仕,擔負起治國平天下的責任,強調統治者為政以德,主張德治。他認為統治者必須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同時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倫理思想為統治思想。作為一種思想倫理體系,孔子的仁學對我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在當今依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德”字的使用溯源: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為政》)。但孔子“德”的含義是什么呢?在孔子的觀念中,“聞道”難,“知德”不易?!缎l靈公》記載:子曰:“由,知德者鮮矣?!笨鬃蛹热徽f“知德者鮮矣”,可知,孔子是把“德”的范疇當作一個高、難、深的學問看待的?!暗隆弊衷凇渡袝分蓄l繁出現,至春秋時代使用仍相當普遍。但孔子認為,真正“知德者”很少,這就說明,孔子之所謂“德”與當時該字的普遍使用義有所不同。搞清孔子“德”的使用義,當從“德”字的造字意義和使用含義的變遷談起。
  
  “德”字從其象形義看,是“按直道行事”的意思。后來,又有把“德”寫成“餿”者,如《說文》中說:“餿,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從直心?!币嗉础爸毙亩小钡囊馑肌T俸?,才演化為現代文字的“德”字。對“德”字義的注解,有從其音釋者,如《禮記·樂記》中說:“德者,得也”。但如何解釋這個“得也”呢?《釋名·釋言語》中說:“德者,得也,得事宜也。”這似乎與“義者,宜也”中的“義”的含義差不多。段玉裁注《說文》“外得于人,內得于己”的“德”釋義時說:“內得于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币馑际钦f:“德”是發自內心的或由衷地向別人傳送幸福的行為。
  
  現代人對“德”的普遍理解多是“外得于人”的那層意思,而對于“內得于己”這層意思則常常忽略。段注以“身心所自得”來解釋“內得于己”,有模棱處。末學認為,真正合乎哲學倫理學意義的一則注釋,當是《禮記·樂記》中所說的“德者,性之端也”?!岸恕笔嵌四叩囊馑??!靶灾艘病?,應當是性發用的行為表現的意思,即是指那些本質的、反映著現實人性的行為表現?!靶浴迸c“德”的關系,在哲學上是本質與能夠反映它的現象的關系;在心理學上是心理基礎與能夠反映它的行為表現的關系。我國傳統哲學愛談體用關系,依此來看,那就是“性”為“體”而“德”是“用”了。
  
  《論語》有“德行”一詞,顧名思義,即是指符合“德”的范疇的行為。由于古代文言的簡約,又往往把“德行”簡稱為“德”,如“民德”、“君子之德”、“小人之德”等。
  
  由于學者們的學術思想不同,“德”的使用義常常不同,在春秋時代已有許多種。即便是最善于“正名”的孔子,因語言環境不同,在使用“德”字時也有內含義和外延義的區別;如“小人之德草”中的“德”是無褒義的,而“德不孤,必有鄰”(《里仁》)中的“德”則是指具有褒義的美德。
  
  孔子向仲由說“知德者鮮矣”,是想讓弟子懂得,仁學中的“德”在哲學倫理學中的意義是與當時普遍使用的“德”的含義有區別的;隱意說只有全面掌握仁的學說,才能準確地把握仁學中的“德”之范疇意義及通常使用義的區別。
  
  二、“道德”與“明德”:品德觀念反映著人們對各種“德行”的價值的評價。古代思想家常常講述“德”的層次或品級等方面的問題,如老子常使用“上德”、“下德”、“有德”、“無德”、“孔德”、“廣德”等品評術語;孔子則常使用“至德”、“有德”、“恒德”、“德之賊”、“德之棄”等品評詞語;子夏則使用“大德”、“小德”等品評詞語。
  
  現代漢語中有道德一詞,是現代倫理學中的概念,其含義是與我國古代社會學中的“道德”的概念有較大的區別。老子講“道”論“德”,總是區以別之的。如“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德經》二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德經》五十一章)等?!兜赖陆洝肥呛笕藬M的書名。至于“道德”作為一固定詞來使用,則是唐、宋一些儒家的事。韓愈認為,在孔子學說中,“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原道》)。他把“道與德”作為實現仁和實行義的方式方法或原則來看待。宋儒程、朱等人則把“道”與“德”的關系比做“月印萬川”,如朱熹說:“釋氏云,‘一月普現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攝’,這是那釋氏也窺見得這些道理?!保ā吨熳诱Z類》卷十八)即是把“道”作“一月”,而把“德”比作“一切水月”。程、朱又把“道”說成是“理”、把“德”說成“殊”,認為兩者的聯系“理一分殊”。
  
  當然,在孔子仁學中,也可以把“道”與“德”的關系看作如“月印萬川”:“德”是貫穿著“道”的精神的。從仁學角度來理解,所謂“道德”,應該是指那些符合“道”(即真理)的要求的“德”。所謂“立德明道”,即是指通過樹立符合實現仁的要求的“德”來弘揚“道”(真理)。孔子所謂的“道”是指能夠從現時起引導全社會走向光明和幸福的思想路線,而程、朱所謂“總天下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朱子語類》卷九四),其“道”是指具有主宰萬物的東西。因而,程、朱之所謂“德”非孔子之所謂“德”。
  
  孔子師徒把那些能夠弘揚“道”的“德”用“明德”來表示,如《大學》“三綱”之首綱“在明明德”中的“明德”。“在明明德”中的第一個“明”是自明,即明確而弘揚之的意思;第二個“明”是光明的意思?!懊鞯隆奔词侵阜稀按髮W之道”實施要求的“德”。用“明德”表示實施“大學之道”所應該建樹的“德”,比用“道德”更具有價值理性色彩——它表明這種“德”具有“光明性”,有價值的意義。只有在“在明明德”的基礎上才能夠以“明德”去實施社會新人格(即“新民格”)創造工程,此即“在親(新)人”。用那些最得體的方式方法培養社會新人達到并保持此理想的境界,即“在止于至善”。
  
  弄清“明德”與“道德”概念異同對于理解孔子的“崇德”理論很重要。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即“崇德”)就在于通過“大學之道”所提倡的社會人格創造方式方法和途徑把現實人生的道德水平逐步提高到保持實行“明德”的能力。
  
  三、修身立德者之美:《大學》傳文引詠《詩》中對“有斐君子”外在形象的贊美來激勵人們把修身立德作為人生最有價值的追求:《詩》1云:“瞻彼淇2澳3,饀4竹猗猗5。有斐6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7兮饁8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餾9兮!”“如切如磋”者,道10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吧怵v兮”者,恂栗11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坝徐尘樱K不可餾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不能忘也。
  
  注釋:1.《詩》——指《詩經·衛風·淇澳》篇。2.淇(qí齊)——淇河,水名,在河南省。3.澳——河邊的彎曲處。4.饀——同“綠”。5.猗猗(yī壹)——美觀而繁盛的景象。6.斐(fěi菲)——有文采的樣子。7.瑟——嚴謹的形象。8.饁(xiàn現)——剛毅堅定的樣子。9.餾(xu?。钚?。10.道——講說。11.恂(xún旬)栗——臨事而懼、謹慎小心的樣子。
  
  《大學》傳文的作者引詠《淇澳》中對“君子”的贊美詩句,來描述“明明德”而“新人”所達到的“止于至善”的最完美的人格形象;這種形象使人們為之贊美和景仰,應該成為全社會對人生美的最高追求,從而肯定了“修身立德以明道”的生活信念。
  
  君子“盛德至善”則“民之不能忘也”,如果帝王能夠修身立德會在社會上留下什么樣的治理效果呢?《大學》傳文詠《詩》道:《詩》1云:“於戲2,前王3不忘!”君子4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5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注釋:1.《詩》——指《詩經·周頌·烈文》篇。2.於戲——嘆詞,即“嗚呼”。3.前王——同“先王”。4.君子——指后世社會中的先進分子。5.小人——指后世社會中的無自修能力的人。
  
  從這里看,王者修身立德對社會所產生的創造性作用巨大而深遠,可以達到使后世“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指樂修身),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指樂于合乎仁的思想原則的追求)——各安其所樂的生活境界。如此王者的人生價值尤其輝煌,亦因此永垂不朽。
  
  推行“大學之道”所要達到的社會治理指標是實現“無訟”。此目標至善,能夠實現,但須要統一全民意志而共同努力?!洞髮W》傳文接著說: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1。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2。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3。
  
  注釋:1.無情者——指不能深刻體會仁的思想學說的人。2.大畏民志——大,大事。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民眾同心同德,便無堅不摧。指眾志成城的道理。3.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此句上可能有缺文。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有情者方可信其辭。作者堅信“無訟”可以實現。
  
  任何一種社會理想的實現,都必須依賴全民的統一的意志和力量。這就是“大畏民志”的道理。“大”是普遍、廣大的意思,這里是指社會理想事業。懂得了這個道理,要實現仁世就必須引導全民“志于仁”;而要使全民“志于仁”,必須走“大學之道”,去“明明德”,去“新人”,而“止于至善”。
  
  四、關于“鄉原”:君子“立德明道”,必先明白如何做才可以達“盛德”,“知德”亦可謂“知本”。然孔子謂“知德者鮮矣”,可知天下談論“德”者,多屬于“未知德者”。這樣,即有為“德”正名的必要。哪些是人們所應當奉行的道德原則呢?孔子認為,應當是那些符合實現仁所需要的“明德”、“至德”等,否則,其他行為依據便是“德之棄”或“德之賊”了?!蛾栘洝酚涊d:子曰:“道聽而途說1,德之棄也。”
  
  注釋:1.道聽而途說——道路上聽到的而在道路上解說。這里指隨便接受不正確的宣傳。
  
  孔子的這番話是說給弟子聽的,意思是讓他們在追求真理、領會道德原則方面不要“道聽而途說”,而應該堅定仁的信仰,按照所“明”之“明德”修身踐行?!缎l靈公》記載: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笨鬃犹嵝训茏幼⒁夥婪丁扒裳詠y德”。有時候,你按仁的原則去做了,即有德行,“巧言”也能把你說得一無是處,如此便須“忍”,否則,有礙于實現仁的大事業。孔子要求弟子“據于德”,樹立大目標,把握正確的方向,就能夠具有明辨是非而排除干擾的能力。
  
  之所以發生“巧言亂德”,就是因為人們頭腦中的“德”的概念不明確。有的人為了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觀點,說起來頭頭是道,然而是否符合仁的思想呢?不一定。不去為符合仁的思想的“德”去正名,那么,那些不符合仁的思想的“德”就會流行起來。為“德”正名是應該以批判不符合仁的思想的“德”為前提的。似德非德為“德之賊”。
  
  《陽貨》記載:子曰:“鄉原1,德之賊2也?!?br>  
  注釋:1.鄉原——鄉,同“向”,過去,一向,一貫。原,本來,原來。鄉原,一種行為方式,即依據平時個人好惡等生活觀念去處世,有“我行我素”的意味。2.賊——破壞。
  
  關于這則論語的解釋,一般學者多以孟子對“鄉原”的解釋為準。孟子一錯,幾乎千古共訛。
  
  孟子把“鄉原”中的“鄉”解釋為“一鄉人”;而把“原”解釋為“原人”。只要稍加仔細分析這則論語的語義便可理會到,孔子之所謂“鄉原”,不是指某種身份的人,而是指某種行為方式。
  
  先弄清孟子對此則論語的解釋,請閱《孟子·盡心下》的這段記載:
  
  “(萬章)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曰:‘“何以是餽餽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遍幦幻挠谑酪舱?,是鄉原也?!f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泵献訉Α班l原”這種“人”的形象描述是自相矛盾的:既云其“狂”又言其“媚”;既云其“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又言其“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翱瘛北責o媚態,言行不一必無“忠信”貌,世上豈有如此“鄉原”之“人”?
  
  末學認為,如果孔子“鄉原”確有“向原”義的話,那么,“鄉原”作為一種心理行為方式,當是指依據日常生活所賦與的、即未被仁的思想原則端正過的生活觀念去處理人際關系中的事務行為;或說“鄉原”是指一貫感情行為,有我行我素的意味。從心理學角度上看,“鄉原”又可以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感情定勢,或指定勢行為。
  
  人際行為只求似乎合理,一味憑感情定勢(“辟”即定勢錯覺)做事(即“鄉原”),結果,往往使自己變得缺乏仁的德行(即“德之賊”)。比如,既往生活使自己認為“人皆為己”,在人際關系中為了顧全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了他人也不以為然;或者,過去的生活中常體會到人情有親疏,不去學習掌握仁的思想原則,反而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親其親而疏其疏,在一些實際利益的處理中不能大公無私,等等。這些想當然的行為,被一些人自認為“德”,但這種“德”卻是與仁的思想原則格格不入的。
  
  孔子說“鄉原,德之賊也”的目的,在于明確指出“鄉原”對仁的思想原則的破壞作用,教誨人們要提高對仁的思想的掌握的自覺性,不要只憑想當然做事,而要處處以符合仁的思想的倫理規范要求自己,去做一位真正有道德的人。
  
  “鄉原,德之賊也”,是孔子為了糾正弟子思想中的錯誤的倫理觀念以提高其道德修養水平所作的一種生活指導,無口誅之意。
  
  五、“尚德”、“崇德”、“好德”之辨:
  
  1“尚德”的含義:孔子所說的“德”多是有褒義的,所以,才會有“尚德”之說?!稇梿枴酚涊d:南宮適1問于孔子曰:“羿2善射,?3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4躬稼而有天下?!狈蜃硬淮稹D蠈m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釋:1.南宮適(kuò括)——孔子的弟子,姓南宮,名適,字子容。2.羿(yì意)——相傳是夏代時有窮國的君主,善于射箭,曾奪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zhuó濁)所殺。3.?(ào傲)——相傳是一個善于水戰的大力士,后被夏后少康所殺。4.稷(jì計)——傳說是周朝君王的祖先,被后世奉為谷神。
  
  南宮適能知羿、?尚武而“不得其死然”而禹、稷致力于發展生產卻“有天下”,顯然他是位“尚德”者。通過對此的解析可知,在孔子那里,“尚德”是一種心理追求,是從理智上確認善有善報的因果關系而把積德行善作為追求個人幸福的生活方式。說一個人“尚德”,就是說在這個人的心中“德行”價值是凸顯的。正因為這種理智只有君子才能達到,所以,孔子稱“尚德”的南宮適為“君子”。
  
  孔子力求抓住一切機會誘導弟子們樹立“尚德”的生活觀念?!独锶省酚涊d: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蔽鍛舴Q鄰。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鄰居有困難而互相幫助是通常的事。為什么社會上多有人自覺幫助有德行的人呢?有德行的人不損害別人而且會向別人傳送幸福,誰不樂意與這種人相處呢?另一方面,這也與社會文化心理積淀有關,由于進步文化的積淀作用,在社會心理中普遍存在著對“德”的肯定態度和向善意識。
  
  《憲問》記載:子曰:“驥1不稱其力,稱其德也?!?br>  
  注釋:1.驥(jì計)——良馬。有人稱善馳的馬為驥。
  
  俗謂千里馬為驥,但孔子認為,真正的驥是以馴良為主要評價標準的。不能為人類服務的馬,跑得再快也不會討人喜歡。曹操有詩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老驥值得稱贊的是它的“志在千里”的“伏櫪”精神??鬃舆@樣來為“驥”正名,目的還是為了培養人們“尚德”的生活觀念。
  
  “尚德”的觀念主要是依靠對“立德”的社會和人生意義的理性認識樹立起來的。因此說,“尚德”主要是理性活動的產物,是一種理念。
  
  2“崇德”的含義:《顏淵》篇記載孔子的話: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子曰:先事后得,非崇德與?在《論仁》章解釋過,孔子師徒所說的“崇德”即是提高品德的意思。這里再進一步明確“崇德”的社會心理學等方面的含義。崇,高崇或提高的意思,在心理活動中應當是指心靈上的一種被感性肯定的向前向上的內驅力。崇德則是一種驅動自己從事德行的實踐活動的能力或指對這種能力的培養。從心理學角度上看,崇德必須依靠定向的感性經驗的積累即堅持欲立的德行的實踐,才能強化欲立的那種德行的定勢乃至于使之固定化。
  
  要“崇”符合仁的思想的“德”,就要積極向“忠信”之人靠攏,而主動去做符合“義”的事,此所謂“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要“崇”某一“德”的品級,必須去積累那一“德”的經驗和體會,此所謂“先事后得,非崇德與!”這樣,就存在著一個“崇其德”必先“恒其德”的條件問題?!蹲勇贰酚涊d: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1?!品?!‘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注釋:1.巫醫——禱告或占卦治病的人。2.“不恒其德”二句——見于《易經·恒卦·爻辭》。
  
  巫醫,靠念咒、禱告或占卦騙人行醫,有時也能治療一些由心理不健全而引起的疾病。搞騙人活動,要讓別人上當,也要假戲真做,騙人騙到底才行。這其中也有個“恒”字的要求。南人的話是說,沒有恒心的人,不光是正當的事業搞不成,就是連騙人的巫醫也當不成。至于要做一個有德行的人,是必須具有不斷的積德行善的恒心才可;不能持之以恒,連過去的德行的老本也要輸個精光。
  
  《泰伯》記載: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馀不足觀也已。”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有才而驕,才氣必沮。美德在于向別人傳送幸福,更在于持之以恒;吝則難“愛人”,舊德必喪。孔子誨人:修身須崇德,如攀登高峰,只有不斷努力前進,才可到達光輝的頂點。
  
  3“好德”的含義:孔子還用“好德”一詞,《子罕》記載: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标P于這則論語,古今注家多認為是孔子丑化衛靈公的。朱熹注:“《史記》:‘孔子居衛,靈公與夫人同車,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丑之,故有是言?!保ā墩撜Z集注·子罕第九》)
  
  司馬遷記載“孔子為次乘”之事是否屬實,可另當別論,但若把孔子所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句話說成是“丑”衛靈公的,則未免太牽強?!墩撜Z》編纂者著錄諸論語若有所指,必記載當時的論語背景。凡無此種記載者,后人均當從語句本身體會語義,不可憑空想像。
  
  這里的“好色”并不是貶義詞,誰不追求美?何人不好色?《大學》傳文中有“如好好色”句,是說人之“誠”應該像是好色就是好色那樣真實地體會著意念的存在。好色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每個人都有的、較為強烈的心理定勢——由于色彩所給人的感覺較鮮明、快感較強烈等,其向往的心理定勢形成得也較快?!昂玫隆钡男睦矶▌莸男纬蓞s是要靠一點一滴地積累愛人所帶來的快感經驗的。要想使一個人達到“好德如好色”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好色的自發性突出;而好德只有靠堅定的信念去督促愛人的感性實踐并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時才能養成“愛人為樂”的定勢。
  
  能夠做到“好德如好色”者,有仁人、仁者或善人。仁人或仁者愛人的志趣最濃,助人為樂,關心他人無微不至,可謂“好德如好色”。一心想做善事的人才能稱得起善人,所以,善人亦能做到“好德如好色”。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在孔子那里,尚德主要是指對“德”的理性肯定的趨向;崇德主要是指感性心靈對德行的肯定能力的提高;而好德則是尚德和崇德所應該到達的以積德為樂的道德心境,一個人保持著好德的心境,就會驅動著他不斷發揚美德,并會以此為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談孔子仁學中的
小人永遠成不了仁者——《論語》學習338-339
古代廉政對聯擷英
孔子悟易經
中庸譯注:第三十三章 尚綱
陳來:漢代儒學對“仁”的理解及其貢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阳市| 英吉沙县| 神池县| 固镇县| 定襄县| 内乡县| 阜康市| 灌云县| 冷水江市| 枣庄市| 芒康县| 九江市| 易门县| 枞阳县| 安化县| 梁河县| 福州市| 长沙市| 曲水县| 正蓝旗| 肥西县| 鹿邑县| 申扎县| 天柱县| 阜康市| 武山县| 衢州市| 沁阳市| 淮滨县| 舟山市| 盖州市| 泊头市| 广平县| 漾濞| 东乌珠穆沁旗| 江川县| 崇左市| 天门市| 许昌县| 渑池县| 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