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秦攻宜陽
【題解】
宜陽,是韓國的軍事重鎮,曾為韓國都城。戰國時期宜陽的治所在今河南省宜陽縣西的韓城鎮,但其統轄的地域非常遼闊,澠池、二崤亦在其境內。《秦策二·秦武王謂甘茂》記:“(甘茂)對曰:‘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為縣,其實郡也。”
蘇秦說趙王時曾道:“韓絕則效宜陽,宜陽效則上郡絕。”(《史記·蘇秦列傳》)張儀說楚王時曾道:“秦下甲兵,據宜陽,韓之上地不通。”說韓王時曾道:“秦下甲兵據宜陽,斷絕韓之上地;東取成皋、滎陽,則鴻臺之宮,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夫塞成皋,絕上地,則王之國分矣。”(《史記·張儀列傳》)范雎說秦昭襄王時曾道:“秦下兵而供滎陽,則成皋之道不通。北斬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部下,一舉而攻宜陽,則其國斷為三。”(《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由此可見,宜陽所具備的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這在戰國時期是具有共識的。那么,宜陽為什么如此重要呢?
秦國的核心領地在關中平原,南面是秦嶺,東面是黃河,河對面是魏國的河東郡。名山大川的阻隔,既是秦人抵御外敵的屏障,也是秦人對外擴張的阻礙。若要避開秦嶺和黃河的天險,秦人要想出關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這就是著名的“崤函通道”。請看下圖2-1:
圖2-1
崤函通道是指經古代黃河河道沖擊,在北面的中條山脈和南面秦嶺余脈之間形成的天然通道。秦人若要經崤函通道向東,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走黃河與秦嶺之間的南路,二是先經風陵渡北渡黃河,然后走黃河與中條山之間的北路【1】。當秦嶺自西向東延伸至今河南靈寶,開始轉為“西南——東北”方向延伸,這個向東北方向延伸的秦嶺余脈,就是崤山。當崤山延伸到陜地(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時,迫使黃河河道變得極其狹窄,并與兩岸林立的高山形成峽谷地形。而在延伸至陜地之前,秦嶺在河南靈寶還有一段向北延伸的小山,被稱作“稠桑塬”。塬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臺狀地貌,頂部平坦如原,四周峭壁陡立。稠桑塬橫亙在崤函通道的中間,黃河在其北面緊貼著塬壁流過,使得原本寬廣的崤函通道變成了一條裂縫,這條裂縫長約7.5公里,寬不過數米,而這道裂縫的開口處就是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市北的函谷關鎮王垛村。
正是由于崤山和函谷關的地勢如此險要,最是易守難攻。秦人只要把守住此關隘,便能有效抵擋(崤)山東六國的入侵,故有“崤函之固”的說法。秦人經過函谷關和陜地繼續向東,行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交口鄉時出現道路分叉,被稱為南崤道和北崤道。南崤道即是沿著今河南S249省道的方向,經菜園鄉、宮前鄉、小界鄉抵達洛寧縣,從洛寧縣沿洛水向東30公里就是韓城鎮(古宜陽),再向東約50公里就是洛陽市(周王城)。北崤道即是沿著今G30連(云港)霍(爾果斯)或G310國道的方向,經張茅鄉、硤石鄉、觀音堂鎮抵達英豪鎮(古澠池)。當時,澠池在行政上也屬宜陽所轄,其再往東約70公里就是洛陽市(周王城)。
由此可見,無論秦人是走南崤道還是走北崤道,其出口都是在宜陽的轄境內。換句話說,只要韓國守住了宜陽,就能把秦人堵在崤山以西;而秦人只要占據了宜陽,就能以此為據點,為今后逐鹿中原鋪平道路。所以,宜陽不但是秦、韓兩國的必爭之地,其他國家也非常害怕宜陽會被秦軍占領。歷史上,秦國曾經三次出兵攻打宜陽,第一次是在前391年,第二次是在前339年,這兩次秦國都在軍事上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但最終仍然未能占領住宜陽。前308年,秦國第三次出兵攻打宜陽,本文所討論的就是此事。
【1】嚴格來說,只有走黃河南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崤函通道,走黃河北岸終究還得經由風陵渡口過黃河。
【原文】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①:“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②,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④,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于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議而攻宜陽⑤,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
【白話】
秦國出兵攻打宜陽,東周武公問趙累道:“你認為戰爭的結果會怎樣?”趙累答道:“宜陽必定會被攻破。”周君道:“宜陽城方圓八里,勇士十萬,糧食儲備可以支撐幾年。此外,韓國宰相公仲還有二十萬軍隊作為后備,楚將景翠也已率領楚軍,駐扎在兩國交界的山上準備救援,秦軍必定會無功而返。”趙累答道:“秦軍統帥甘茂是寄居在秦國,一旦攻克宜陽而建立戰功,那么他就能在秦國獲得像周公那樣崇高的地位。如果他此戰無法成功,就無法再在秦國立足了。秦王不聽群臣的諫言而執意要攻打宜陽,如果宜陽沒能攻下來,他就會以此為恥。所以我認為宜陽必定會被攻破。”
【姚注】
①周君:此次秦攻宜陽發生在前308年(周赧王七年),周赧王已經還都西周國的王城,故本文中的“周君”不可能是周天子,而應該是東周君。當時的東周國君是東周武公姬根。趙累:東周的臣子。
②公仲:韓國宰相,公仲朋,又作公仲侈。
③景翠:楚國重要將領。
④甘茂:楚國下蔡人,經張儀、樗里子的推薦得以面見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對其非常賞識,命其為將,輔佐魏章平定漢中地。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張儀、魏章離秦赴魏,蜀地又發生叛亂,秦武王命甘茂領兵平定蜀亂,之后任命其為左丞相,樗里子為右丞相。前308年(秦武王三年),秦武王命甘茂掛帥攻打宜陽。羈旅:離開本鄉寄居在外地。
⑤父兄:泛指同姓宗室,而非實指父親和兄長,蓋秦武王的父親秦惠文王此時已經去世。樗里子是秦惠文王同父異母的弟弟,時任右丞相,即屬趙累所稱的“父兄”之列。
【姚論】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要想打垮敵人,我們就必須根據敵人的抵抗力來決定應該使用多大的力量。敵人的抵抗力是兩個不可分割的因數的乘積,這兩個因數就是現有手段的多少和意志力的強弱。現有手段的多少是可以確定的,因為它有數量可作根據(雖然不完全如此),但是意志力的強弱卻很難確定,只能根據戰爭動機的強弱做概略的估計。”對于宜陽之戰,東周武公認為“秦必無功”,因為在他看來,宜陽的“現有手段”是非常強大的,城內有“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城外還有公仲統領的二十萬韓軍和景翠統領的楚軍隨時支援。至少以歷史經驗來看,秦國動用的“現有手段”還遠不足以攻克宜陽城。可是,東周武公沒有想到的是,秦國此次出兵的“意志力”極其頑強。正如趙累所說的,甘茂是羈旅之臣,秦武王是新立之君,他們頂著群臣宗室的壓力堅持要打這一仗,勝則甘茂位比周公,秦武王大權獨攬;敗則甘茂削跡于秦,秦武王權威受損。當此退無可退的境地,甘茂和秦武王都會以無比頑強的意志力堅持打好這一場仗,直到最終打贏為止。所以,在將“意志力的強弱”這項乘積因數考慮進去后,趙累得出了與東周武公完全相反的結論,認為“宜陽必拔。”
【原文】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①,官為柱國②,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③,秦拔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仲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
【白話】東周武公道:“那你替寡人謀劃一下,該怎么辦?”趙累道:“您可這樣去對景翠說:‘將軍的爵位已經升到執圭,官職已經升到柱國,就算是打了勝仗,也沒有什么可以加官進爵的。如果打了敗仗,那就難逃一死。不如背棄秦國,等到秦軍攻占宜陽,您就進兵。秦軍害怕您會乘其疲敝而發動攻擊,必定會獻出珍寶以侍奉您。公仲以為您是進兵制秦是為了救他,也必定會獻出所有的珍寶。’”
【姚注】
①執圭:楚國高級爵位,可手執玉圭以朝見君王。
②柱國:楚國最高軍事長官,低位僅次于令尹(宰相)。
③背秦:有學者認為,“背”字當作“胥”,為“等待”之意。蓋景翠此番領兵意在抗秦援韓,趙累又何必說其“不如背秦”呢?其與秦人原本就是敵非友。故原文當作“不如胥秦拔宜陽”,即不如等待秦軍攻克宜陽。然在姚堯看來,此種解法固然說得通,但“不如背秦”未必就不合邏輯。蓋景翠隨領兵臨山,卻終究未曾駐軍宜陽,可見其并無為韓國血戰的心思。秦人見狀,必定會派使者伐交,勸景翠在宜陽之戰保持中立,而景翠也確實答應了秦人,故而始終未曾派出一兵一卒協助韓人守城。因此,所謂的“不如背秦”,就是楚軍最終放棄原本答應秦人的中立,待其攻克宜陽后進兵。
【姚論】
周朝能以七城之國茍延殘喘數百年,根本原因就是天下格局處于諸侯并立的均勢,沒有哪個諸侯愿意為了那七個城鎮的微利而承擔滅周的罪名。可到前308年,秦國已經成為獨霸天下的超強,是具備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實力和勇氣的。事實上,二周被滅也并未等到與秦滅六國同時,而是在長平之戰后就被秦昭襄王滅了。周朝最愿意與韓國做鄰居,因其在七雄中實力孱弱,若不尊周就會給列強留下伐韓的口實。周朝最不愿意與秦國做鄰居,因其在七雄中實力最強,連六國合縱都無奈他何,自然也就最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現在一旦宜陽被占,則洛陽將直接暴露在秦軍的鐵蹄之下,隨時都有滅亡的危險。所以,東周武公在聽完趙累的分析,覺得非常有道理后,遂趕緊詢問自己下一步該怎么辦。趙累認為,既然韓國已經無法阻擋秦軍,那就只好南下請楚軍出面干涉了。
【原文】
秦拔宜陽①,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②,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于秦,受寶于韓,而德東周。
【白話】
秦軍攻克宜陽,景翠果然進兵。秦國十分害怕,立刻獻出煮棗城,韓國果然也獻出貴重的珍寶。景翠既從秦國那里獲得了城池,又從韓國那里獲得了珍寶,因此對東周感恩戴德。
【姚注】
①秦攻宜陽是在前308年,攻克宜陽已是前307年。
②煮棗:在今山東東明南,屬魏國領地,不可能由秦人割讓給楚人。可能是記載有誤,亦可能是另有同名之地。
【姚論】
景翠坐觀秦韓苦戰,待秦拔宜陽之后再進兵,結果得城于秦,受寶于韓,成為宜陽之戰中的大贏家。那么問題來了,趙累明明是東周武公的臣子,怎么好像他為景翠謀劃的要遠比東周武公謀劃的更多呢?景翠獲得的是城池和重寶的實惠,東周武公獲得的卻只有景翠的感激。其實則不然,東周說景翠之目的在于借景翠之楚軍來制止秦軍進攻洛陽。為此,東周有三種策略可供選擇:
第一種策略是,建議景翠出兵助韓守宜陽。這種策略很難獲得成功,首先,景翠肯定不愿意。如果韓國拿不出足夠豐厚的利益作交換,景翠為什么要拿著楚軍將士的性命去與秦軍血戰?如果韓國已經拿出足夠豐厚的利益作交換,那又何待東周來游說?其次,如趙累之前所分析的,秦武王和甘茂是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攻占宜陽的,即便景翠出兵相救,只怕也未必能保住宜陽。一旦秦軍擊敗韓楚聯軍而占領宜陽,此后再要進攻洛陽,屆時還有誰能阻止?
第二種策略是,靜觀秦軍攻占宜陽,占領宜陽后也未必就會攻洛陽,待其確定要來攻洛陽時,再去向景翠求救。這種策略將導致周朝非常被動。首先,一旦秦軍確定進攻洛陽,景翠未必愿意來救。其次,即便景翠愿意來救,以周朝的防御能力,也未必能夠撐到景翠救兵趕到。再次,就算周朝暫時抵御住了秦軍的進攻,而景翠也答應出兵救援,那么此時危如累卵的周朝在景翠面前將毫無討價還價的余地,在出兵條件的談判上只能任由景翠予取予求。
第三種策略,就是趙累向東周武公建議的,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首先,景翠在秦拔宜陽之際出兵是以逸待勞,更容易達成制止秦軍進一步攻擊洛陽。其次,讓景翠在秦軍最虛弱的時候進兵,避免與秦軍虎狼之師的血戰,是使得風險極小化。同時向秦、韓兩家收取重寶,是使得收益極大化。既能使風險極小化,又能使收益極大化,這樣的策略才最能讓景翠聽得進去。再次,秦人此次因楚軍干涉而被迫止兵,必定會對楚軍產生忌憚之情和怨恨之意。因此,在徹底解除楚軍的威脅之前,秦人不會再考慮對二周發動滅國戰爭了。
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郢都(今湖北江陵),迫使楚國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前260年,白起在長平之戰斬殺趙軍四十五萬人。楚、趙相繼遭到毀滅性重創后,天下諸侯再難與秦抗衡,秦昭襄王遂于前256年滅西周國。前249年,秦莊襄王命呂不韋滅東周國。趙累的這番說辭,為二周保住了五十年的太平。
姚堯將說客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看似雄辯滔滔,口若懸河,卻未能獲得對方認同,無法達成既定目標。這是平庸的說客。第二類是獲得對方認同,達成既定目標,但卻付出了代價,欠下了人情。這是優秀的說客。第三類是獲得對方認同,達成既定目標,卻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不曾欠下任何人情。甚至,明明是對方為自己所利用,卻反過來對自己感恩戴德。在“秦攻宜陽”這個案例中,趙累利用景翠出兵干涉,使得秦軍攻占宜陽后不敢再進一步進攻洛陽,解決了燃眉之急。刺激秦人對于楚軍的忌憚和怨恨,緩解了未來之憂。趙累利用景翠,嫁禍景翠,卻還讓景翠對自己感恩戴德,真不愧為天才的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