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貴川三省交界處,流淌著一條曲折蜿蜒的河流,河水因含沙量高,水色呈赤黃,人們稱它為赤水河。
赤水河下游,是貴州的最西北,因著赤水河這條“黃金水道”,這里孕育出一座美麗的小城——赤水市。由于這里是貴州通往四川、重慶的重要門戶,也是貴州最大的通江港口,因此,赤水素有“川黔鎖鑰”、“黔北明珠”之稱。
赤水市氣候獨特,地質奇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128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切割雕塑成一條條峽谷,一座座絕壁,一處處巖穴,一條條瀑布,形成了門類齊全、質量上乘、品位高雅的自然風景區,被旅游專家譽為“千瀑之市”、“竹子之鄉”、“桫欏王國”、“丹霞之冠”。1994年,國務院正式將這一片風水寶地以赤水行政區命名為“赤水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10年8月,赤水丹霞又與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等5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區組合成為“中國丹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地,成為我國第8個世界自然遺產項目。
赤水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為630平方公里,占赤水市市域面積的三分之一,由18個獨立景區組成。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景區是十丈洞景區。
十丈洞景區,或稱赤水大瀑布景區,位于赤水市南部35公里的兩河口鄉,是國家4A級景區,不僅是赤水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點組成部分,也是世界自然遺產——中國丹霞·赤水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
來到景區迎賓門,就看到左側一處高大的丹霞崖壁。丹霞地貌地層多為紫紅色砂巖,地形切割強烈,垂直高差明顯。而赤水丹霞屬于青年時期的丹霞,也是丹霞最美的階段,它結合了瀑布、濕地、翠林等其它大自然的美景,被譽為“綠色丹霞”、“覆蓋型丹霞”。
迎賓門豎著兩座雕塑,由400塊丹霞石組成,高6米,寬8米,分為兩個部分,正面形象為森林老人,又名大山之神;背面形象為空谷佳人,又名瀑布仙姑。
十丈洞景區位于赤水支流——風溪河上游,以瀑布群、竹海、桫欏、丹霞地貌為主要特色,景區內環境幽靜,空氣清新。
順著風溪河往南,循著轟隆隆的水聲行不多遠,就到了十丈洞景區的中心地帶——十丈洞大瀑布。
風溪河上游,出沒于深山峽谷,到沙田渡水量逐漸集中,形成較大的徑流。至十丈洞時,河面變寬,水勢平穩,河床在這里出現一巨大斷崖,如刀削斧劈,河水飛流直下,跌入深潭,形成瀑布。
十丈洞瀑布,又名赤水大瀑布,瀑高76米,寬80米,雖比黃果樹瀑布窄1米,但卻比黃果樹瀑布高8米,是中國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景觀,是長江流域上最大的瀑布,也是我國最佳的瀑布奇觀之一。
瀑布水從懸崖絕壁上傾瀉而下,似萬馬奔騰,氣勢磅礴,數里之內聲如雷鳴,數百米內水霧迷蒙。畫壇泰斗劉海粟老先生題譽為“空谷佳人”,中科院專家評價為“神州丹霞瀑布奇觀”。
據介紹,由于十丈洞大瀑布長期隱藏深閨,道路又非常難行,一直不為世人所知。明代永樂四年(1406年),太監謝安奉皇命來這里采集優質楠木建宮殿,成為闖入圣潔之地的第一人。謝安進入風溪河谷采木的時候,十丈洞一帶環境古樸,原始森林茂密,野獸出沒無常,交通極為不便。因此,謝安采伐了木材卻運不出去,無法向皇帝復命,只好隱居深山野林二十多年,自耕自食。據說有人曾看見瀑布下深潭里沉沒有謝安當年采伐的楠木。
清代仁懷直隸廳(今貴州仁懷市)同知陳熙晉偶進十丈洞,驚嘆大瀑布的雄奇壯觀,有感于太監謝安的遭遇,無意間賦詩一首,卻成了最早發現十丈洞大瀑布的文字記載。詩云:洞深十丈鎖云煙,謝監棲遲二五年。采木使臣歸未得,山中開青已成田。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距謝安進風溪河谷采木230多年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雇短夫遵大道南行”,考究了黃果樹瀑布,卻因交通梗阻未能發現十丈洞瀑布,僅只推舉黃果樹大瀑布為中華大瀑布之最。
1986年7月1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發了發現十丈洞大瀑布的新聞,首次向世界播放了十丈洞大瀑布奇觀,這才揭開了十丈洞大瀑布神秘的面紗,讓十丈洞瀑布廣為世人所知。
宏偉壯觀的十丈洞瀑布,飛流之下,落入一半圓形碧潭。這個深不可測的碧潭叫“龍女潭”。據傳,遠古時代,十丈洞一帶久旱成災,龍王三公主趁龍王外出,私降甘霖拯救眾生萬物,玉帝一怒之下把三公主囚禁潭底,深潭由此得名“龍女潭”。三公主身居龍潭仍不改初衷,每遇久旱無雨,就會駕彩虹化雨為瀑,拯救眾生。
上到瀑布上方的觀景臺,可以看到瀑布周圍樹木繁茂,景色非常宜人。瀑布上方的風溪河,水流平緩,但河水一跌下斷崖,就形成了聲震四野的壯美風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