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陵,是十六國后期羌族政權后秦實際建立者武昭帝姚萇的陵寢,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高陵縣通遠鎮灰堆坡村西南,封土已無存,墓葬情況不明。
姚萇(330~393)羌族。字景茂。祖籍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梁家營村紅崖)。十六國時后秦的建立者,公元384~393年在位。羌族是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上古時就已活動于西北,秦漢時主要生活于今甘肅、青海一帶,東漢時漸遷徙關中,西晉時遍布關中各郡縣,主要集中在馮翊(今陜西大荔)、北地(今陜西耀縣、富平一帶)、新平(今陜西彬縣)等地,人數多達數十萬,約占關中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姚萇跟隨其兄姚襄征伐,為之出謀劃策。東晉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前秦皇帝苻生派將軍苻堅率軍進攻姚襄。姚襄戰死,姚萇率部眾投降苻堅,歷任隴東、汲郡、河東、武都、武威、扶風等郡太守和寧、幽、兗三州刺史。后擔任步兵校尉,受封益都侯。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苻堅領兵進攻東晉,任命姚萇為龍驤將軍,督梁、益州諸軍事。同年苻堅兵敗淝水,二十年(公元384年)姚萇趁機起兵,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改年號為白雀。當時慕容沖與苻堅相攻,姚萇暫與慕容通和,進屯北地(今陜西耀縣一帶),厲兵積粟,以觀時變。翌年,姚萇擒殺苻堅,大破慕容軍,逐一擊敗割據勢力王磷、郝奴,占據長安。白雀三年(公元386年)四月稱帝,改長安為常安,定為國都,國號仍為大秦,史稱后秦。羌族與氐族一樣,漢化程度較深,占據長安后的后秦成為北方又一個比較先進強大的國家。姚萇在位期間,重用人才,興建太學,整頓刑獄,廢除苛法,懲治貪官,提倡節儉,很快扭轉前秦崩潰后的社會混亂局面。建初七年(公元393年)病死。
史書及地方志中關于姚萇原陵的記載: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載姚興墓在高陵縣東南13里,未載姚萇墓。
唐杜祐《通典》:“高陵(漢舊縣,屬左馮翊,左輔都尉之理。魏文帝黃初元年,改為高陸縣,屬京兆。自此以前,其縣在今縣西南一里高陸故城是也。后魏移居今所。有后秦姚萇墓。)”
南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百二十二·輿地考八》:“高陵,有涇水、渭水、白渠、秦姚萇墓。”
清畢沅《關中勝跡圖志·卷八》:“后秦姚萇墓髙陵縣志在縣西北十里積灰為之方幾一里俗稱灰堆坡十六國春秋后秦録姚萇塟原陵姚興塟偶陵。”
清大清一統志:“高陵縣志姚萇墓在縣西北十里姚興墓在縣東五里。”
根據史料記載:葬在高陵的兩位皇帝是后秦帝姚萇及其子姚興。姚萇墓在縣城西北十里,積灰為之,方園一里。本名原陵,俗稱灰堆坡,封土已夷平。其子姚興墓在縣城東五里大紀村,今麥張村附近。曰隅陵,占地約三千平方米。還有記載說,姚萇墓亦在此。
而實際上,姚萇原陵是否確實位于灰堆坡村,或者說如史書記載是建在灰坑之上,是有爭議的。
根據《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卷》記載,灰堆坡仰韶文化遺址位于縣城西北約5.8公里處,通遠鄉灰堆坡村南面臺地上。據1981年縣文物普查資料:“灰堆坡遺址,南北寬約300米,東西長約500米。遺址中發現有灰層、灰坑、居住面和墓葬。總文化層高達5米左右。”出土遺物有泥質紅陶、泥質黑陶、夾沙紅陶。器形有缽、盆、罐、尖底瓶、葫蘆瓶等。其飾紋有繩紋、彩繪紋。經鑒定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又據明《高陵縣志·邸宅陵墓》說,此處為后秦建立者姚萇之墓,名曰原陵,“積灰為之,方幾一里,俗稱灰堆坡”。又說,有人認為姚萇與其子姚興同葬于“縣東五里大紀村前”。而大紀村的地名現已廢置。
關于灰堆村的名稱來歷,記載說法不一。
明《高陵縣志‘邸宅陵墓》載:后秦建立者姚萇墓“在縣西北十里,積灰為之,方幾一里,俗稱灰堆坡。”據談,明中葉,村建于灰堆坡旁,故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高陵縣志》作為大村以此名載入。
又說此地乃秦始皇“焚書坑儒”中焚書之處,焚書過后,積灰數丈,得名:“灰堆坡”。
通常認為,姚萇原陵位于通遠鎮灰堆坡村西南高仰田地里。封土業已無存。
姚萇有兩位皇后:
妻:虵(蛇)皇后,姚萇正妻,姚興即位后尊為皇太后。一說是姚興的生母,一說是養母。
妾:孫皇后,本為妾室,死后多年被姚興追尊為皇太后并配饗太廟。推測可能是姚興的生母。
兩位皇后可能與姚萇合葬原陵,現無法確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