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悠悠北魏
名列《二十四史》的《魏書》,是一部專門記載北魏王朝興衰始末的史學著作,這部史書的作者——北齊大才子魏收,素來狂悖不羈,一貫恃才傲物,他受北齊文宣帝高洋之命編撰《魏書》,在這部書中,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恃才傲物的他似是渾然不將任何一位帝王將相放在眼中,但當筆觸寫到孝文帝時,他卻充滿敬仰地贊嘆道:“其經緯天地,豈虛謚也!”而《北史》的作者,唐朝的李延壽,在寫到北魏孝文帝時,也以同樣的情懷沿用了這句評語。
“經緯天地”的北魏孝文帝,比之一統華夏的秦始皇、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濟世安民的唐太宗,絲毫不遜色。
可事實卻是,北魏孝文帝的名聲遠不及這三位,中國人皆知秦始皇趙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知道北魏孝文帝的人卻寥寥無幾,大抵因為世人總喜歡將“帝王功業”與“領土疆域”聯系起來,而北魏孝文帝,他并非武功赫赫、開疆拓土的帝王,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堪稱為一代明君、仁君、雄主!
明,是說他從善如流,是非分明;
仁,是說他上撫百官,下恤黎庶;
雄,是說他銳意革新,乾綱獨斷。
作為帝王,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答案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讓他的百姓幸福。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北魏孝文帝不是漢人,他的家族是來自于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但他卻能拋開民族立場,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去看待他的臣民,他知道,經歷了長達二百年戰亂的中華大地,不能再有無謂的流血和犧牲,所以他不惜以“消滅”本民族為代價,積極融入到更為進步的漢民族當中去,以此來換取兩個民族的和平發展、繁榮安康!
中華上下五千年,數十個朝代,卻唯有北魏能能孕育這樣大悲憫、大情懷、大作為的帝王!中國的每個王朝都有其獨特氣質:周朝古樸,秦漢剛健,魏晉散逸,隋唐雄渾,宋明市井……而談及北魏王朝,卻唯有“神奇”一詞最貼切!
鮮卑族金戈鐵馬,在強胡林立的北方脫穎而出,建立北魏,一統北方,兼治胡漢數個民族,開啟中國多民族共治之先河;北魏統治者是游牧民族,卻將漢字藝術推到一個極致高峰,孕育出讓人嘆為觀止的魏碑書法;他們驍勇強悍,嗜好殺戮,卻又是虔心禮佛的佛教徒;丟掉經卷,拿起屠刀,又成中國“三武滅佛”之先驅;放下長劍,搖身一變,又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每一座都是驚天動地的大手筆;他們的歌喉高亢蒼涼,《木蘭詩》和《敕勒歌》在中國北方久久傳唱;鑄劍為犁,他們也是偉大的文學家和科學家,《齊民要術》和《水經注》,既是詞藻優美的文學精品,也是資料翔實的科學巨著……
崇文尚武,亦無過于此;大氣雍容,開盛唐先河!
就讓我們從拓跋鮮卑的遙遠傳說開始,訴說一部恢宏壯闊的王朝史詩。
第二章:先世源由
本書的主人公是鮮卑族,確切來說,是鮮卑族其中的一支——拓跋部,又稱“拓跋鮮卑”。
拓跋鮮卑是一支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這是一個近代才傳入中國的詞匯,是許多以遷徙放牧為生的民族的共有稱呼——這是與中原漢民族完全不同的族群。環境不同,導致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導致心理不同,心理不同,導致習俗不同。建立了強大文明的漢民族認為自己居于天地之中,是最順應天道的族群,于是漢人們——這些溫文爾雅的農夫和學者,就不免戴著有色眼鏡呼這些異族人為“戎狄”、“蠻夷”、“胡虜”,稱其“被發左衽,人面獸心”……漢人和游牧民族之間的不同可以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在婚姻問題上,漢民族提倡女人要忠貞節烈,游牧卻能在這個問題上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游牧民族對待寡婦的態度是不能有寡婦:爸爸死了庶母要嫁給兒子,哥哥死了嫂子要嫁給弟弟,而這種習俗在漢人眼中叫做“傷風敗俗”,是奇恥大辱。
然而,另一方面,漢民族卻又用贊嘆之聲稱呼他們為“天之驕子”,對他們的英勇善戰有生動而形象的描述。
我認為,在民族形象上,漢民族與游牧民族最大的區別,不是“左衽”、“右衽”的服飾之別,也不是“守節”、“改嫁”的風俗之別,而是深刻體現在兩種動物上:游牧民族的標志性動物是馬,漢民族的標志性動物是牛,游牧民族騎馬射獵,漢民族趕牛耕種,騎馬的來去無影,迅猛桀驁,趕牛的不急不緩,沉穩剛毅。
在過去的幾千年中,兩個族群之間的征戰、撻伐、博弈不絕不休,漢民族有白登之困,也有驃騎將軍漠南、河西大捷;游牧民族有頡利可汗被俘,也有陳兵渭水、震動長安;漢民族曾騎著戰馬,踏過匈奴的王庭;游牧民族也曾入主中原,侵掠中原王朝的都城;漢民族讓游牧民族“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游牧民族讓漢民族“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這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然而漢人手中的刀劍,似乎遠沒有游牧民族的箭鏃來的靈便、來的鋒利,有西方史學家認為,一直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后,農耕民族才在世界范圍內戰勝游牧民族,在工業革命的滾滾濃煙中,這些天之驕子的蒼涼背影漸漸消失了。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二者的關系,那我只能借用李后主的一句詞了:剪不斷,理還亂!
這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懷。
在中國史書的記載中,很多游牧民族都和中原漢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關系,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說匈奴是大禹的后裔——這一點當然不可靠,但卻從側面反映出漢人與草原民族的復雜關系。《魏書》是一部記載拓跋鮮卑民族史的書籍,其作者魏收在北齊朝廷做官,而北齊皇室是鮮卑化的漢人,所以魏收在描述拓跋鮮卑的時候,就收入了一個子虛烏有的“事實”:拓跋鮮卑源出于中原的上古帝王。而唐朝的李延壽在寫《北史》時之所以沿用這種說法,也是因為大唐皇族的祖先曾出仕鮮卑且有鮮卑血統。
魏收和李延壽在史書中記載:拓跋鮮卑,這個來自北方幽遠之地的游牧民族,和司馬遷筆下的匈奴一樣,是地道的“炎黃子孫”。黃帝有個兒子叫昌意,昌意將自己的小兒子分封到北方大漠,這一支脈到了大漠,過起了遷徙射獵的游牧生活,結繩記事,口傳歷史,與中原的習俗大相徑庭,但他們一直堅信自己出身高貴,是黃帝后裔。因黃帝以土德而王,那么“黃帝后裔”就是“地土之后”,在鮮卑語中,“土”就是“拓”,“后”就是“跋”,所以他們就以“拓跋”作為部族的姓氏,即鮮卑拓跋部。
但更為可信的史料是,鮮卑人出自東胡,東胡原本生活在現在的蒙古高原,民風彪悍,中原的趙國、燕國曾深受其害。后來匈奴崛起,在游牧過程中兩個民族不期而遇,為了爭奪水草而發生征戰,東胡戰敗,遂分為兩部,一部退守大烏桓山,一部退守大鮮卑山,以居住地為族號,就是烏桓族和鮮卑族。
鮮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樣,并不是個大一統的民族,而是由許多大小不等的部落組成,拓跋部只是其中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最初拓跋部沒有“拓跋”一詞的概念,其他部族對他們的稱呼為“索頭”,“索”就是辮子,說明這時的拓跋部有留發辮的習俗。到了東漢,匈奴分成兩部,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中原,于是鮮卑人填補了匈奴故地,與留守故地的匈奴人通婚,生下新的鮮卑人,而“拓跋”一詞,正是“鮮卑父、匈奴母”之意,證明拓跋鮮卑有匈奴血統。
《魏書》和《北史》在記述拓跋部先祖時提到,拓跋始均做部族酋長(鮮卑人稱為“大人”)時,曾幫助中原的帝堯驅逐女魃部族,立下功勛,而后帝舜還給了拓跋始均一個官職。這個故事不但不可靠,而且不可考,但從這個口口相傳的故事可以看出,拓跋鮮卑對中原有很強的仰慕之情——他們以祖先“出仕”中原政權為榮。
第二章:先世源由
本書的主人公是鮮卑族,確切來說,是鮮卑族其中的一支——拓跋部,又稱“拓跋鮮卑”。
拓跋鮮卑是一支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這是一個近代才傳入中國的詞匯,是許多以遷徙放牧為生的民族的共有稱呼——這是與中原漢民族完全不同的族群。環境不同,導致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導致心理不同,心理不同,導致習俗不同。建立了強大文明的漢民族認為自己居于天地之中,是最順應天道的族群,于是漢人們——這些溫文爾雅的農夫和學者,就不免戴著有色眼鏡呼這些異族人為“戎狄”、“蠻夷”、“胡虜”,稱其“被發左衽,人面獸心”……漢人和游牧民族之間的不同可以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在婚姻問題上,漢民族提倡女人要忠貞節烈,游牧卻能在這個問題上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游牧民族對待寡婦的態度是不能有寡婦:爸爸死了庶母要嫁給兒子,哥哥死了嫂子要嫁給弟弟,而這種習俗在漢人眼中叫做“傷風敗俗”,是奇恥大辱。
然而,另一方面,漢民族卻又用贊嘆之聲稱呼他們為“天之驕子”,對他們的英勇善戰有生動而形象的描述。
我認為,在民族形象上,漢民族與游牧民族最大的區別,不是“左衽”、“右衽”的服飾之別,也不是“守節”、“改嫁”的風俗之別,而是深刻體現在兩種動物上:游牧民族的標志性動物是馬,漢民族的標志性動物是牛,游牧民族騎馬射獵,漢民族趕牛耕種,騎馬的來去無影,迅猛桀驁,趕牛的不急不緩,沉穩剛毅。
在過去的幾千年中,兩個族群之間的征戰、撻伐、博弈不絕不休,漢民族有白登之困,也有驃騎將軍漠南、河西大捷;游牧民族有頡利可汗被俘,也有陳兵渭水、震動長安;漢民族曾騎著戰馬,踏過匈奴的王庭;游牧民族也曾入主中原,侵掠中原王朝的都城;漢民族讓游牧民族“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游牧民族讓漢民族“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這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然而漢人手中的刀劍,似乎遠沒有游牧民族的箭鏃來的靈便、來的鋒利,有西方史學家認為,一直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后,農耕民族才在世界范圍內戰勝游牧民族,在工業革命的滾滾濃煙中,這些天之驕子的蒼涼背影漸漸消失了。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二者的關系,那我只能借用李后主的一句詞了:剪不斷,理還亂!
這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懷。
在中國史書的記載中,很多游牧民族都和中原漢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關系,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說匈奴是大禹的后裔——這一點當然不可靠,但卻從側面反映出漢人與草原民族的復雜關系。《魏書》是一部記載拓跋鮮卑民族史的書籍,其作者魏收在北齊朝廷做官,而北齊皇室是鮮卑化的漢人,所以魏收在描述拓跋鮮卑的時候,就收入了一個子虛烏有的“事實”:拓跋鮮卑源出于中原的上古帝王。而唐朝的李延壽在寫《北史》時之所以沿用這種說法,也是因為大唐皇族的祖先曾出仕鮮卑且有鮮卑血統。
魏收和李延壽在史書中記載:拓跋鮮卑,這個來自北方幽遠之地的游牧民族,和司馬遷筆下的匈奴一樣,是地道的“炎黃子孫”。黃帝有個兒子叫昌意,昌意將自己的小兒子分封到北方大漠,這一支脈到了大漠,過起了遷徙射獵的游牧生活,結繩記事,口傳歷史,與中原的習俗大相徑庭,但他們一直堅信自己出身高貴,是黃帝后裔。因黃帝以土德而王,那么“黃帝后裔”就是“地土之后”,在鮮卑語中,“土”就是“拓”,“后”就是“跋”,所以他們就以“拓跋”作為部族的姓氏,即鮮卑拓跋部。
但更為可信的史料是,鮮卑人出自東胡,東胡原本生活在現在的蒙古高原,民風彪悍,中原的趙國、燕國曾深受其害。后來匈奴崛起,在游牧過程中兩個民族不期而遇,為了爭奪水草而發生征戰,東胡戰敗,遂分為兩部,一部退守大烏桓山,一部退守大鮮卑山,以居住地為族號,就是烏桓族和鮮卑族。
鮮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樣,并不是個大一統的民族,而是由許多大小不等的部落組成,拓跋部只是其中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最初拓跋部沒有“拓跋”一詞的概念,其他部族對他們的稱呼為“索頭”,“索”就是辮子,說明這時的拓跋部有留發辮的習俗。到了東漢,匈奴分成兩部,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中原,于是鮮卑人填補了匈奴故地,與留守故地的匈奴人通婚,生下新的鮮卑人,而“拓跋”一詞,正是“鮮卑父、匈奴母”之意,證明拓跋鮮卑有匈奴血統。
《魏書》和《北史》在記述拓跋部先祖時提到,拓跋始均做部族酋長(鮮卑人稱為“大人”)時,曾幫助中原的帝堯驅逐女魃部族,立下功勛,而后帝舜還給了拓跋始均一個官職。這個故事不但不可靠,而且不可考,但從這個口口相傳的故事可以看出,拓跋鮮卑對中原有很強的仰慕之情——他們以祖先“出仕”中原政權為榮。
第三章:南遷時代
等到拓跋毛做酋長時,拓跋部的實力已相當雄厚,統御了三十六個部族,共有九十九個大姓,兵強馬壯,威震漠北;又過了幾代到了東漢中葉,酋長之位傳到了拓跋推寅,拓跋推寅是個有頭腦的部族首領,他的名字“推寅”就是鮮卑語“鉆研、探究”的意思,顯然,在族人眼中,他充滿智慧,是一位智者式的首領。拓跋推寅見部族的生存環境如此惡劣,于是毅然率領族人進行南遷,他們一路輾轉,到達的第一站是大澤(今內蒙古達賚湖)。大澤之地昏黑低濕,到處都是湖汊沼澤(今天看來是極好的自然濕地),環境十分惡劣,這里并不是拓跋推寅心目中適合繁衍生息的地方,稍作準備之后,他還想繼續南遷,可是還沒動身就去世了。
但是,一個信念卻深深銘刻在他的子孫后代心中,那就是:永遠不停下自己的腳步,去尋找屬于我們的人間樂土!
從此,拓跋鮮卑就走上了一條不斷向南遷移的道路,并且在不斷南遷的過程中,一步步靠近中原,靠近那流奶與蜜的中華樂土!
又過了幾代,拓跋鄰做了酋長。
有一天,拓跋鄰在自己的領地上巡視,忽然遇到一個“神人”,神人對他說:“你的領地惡劣異常,并非寶地,你應該找更適合的地方建造你的牙帳!”這個故事在《北史》和《魏書》皆有記載,很明顯是杜撰的神話故事,根據史家慣用曲筆的傳統,筆者懷疑這件事的事實是:這時的拓跋部遭遇了另外一支強大的游牧民族(有可能是匈奴部落),結果戰之不敵,無奈之下不得不繼續遷徙之路。
但此時拓跋鄰年老力衰,自知沒有精力,于是將這個重任交給了兒子——拓跋詰汾。
拓跋詰汾遵守父親的命令,帶著部族繼續遷徙,遷徙之路異常艱苦,山高水遠,千難萬險,但艱難險阻沒能阻擋拓跋部先民堅定的步伐!拓跋詰汾和他的族人們,披荊斬棘,客服重重困難,終于來到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這里就是前文所說的匈奴故地——呼倫貝爾大草原。
很明顯,這又是一個杜撰出來的神話故事,但神話并非空穴來風,在了解“拓跋”一詞的含義之后,我推測,這里的“天女”,其原型是一位現實中存在的匈奴女子,也就是說,拓跋力微的母親是匈奴人,而這一段天仙配,不過是拓跋部后人為了美化、神化拓跋力微的出生,編造的一個算不上美麗的、情節簡單的故事。
然而,這個鮮卑與匈奴混血的嬰兒,卻將力挽狂瀾,為他的部族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