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約5700多年的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地在甘肅西部與青海東部,遺址大多位于黃河支流的近水臺地上,房屋多為半地穴式。馬家窯文化與仰韶文化之間存在諸多相似性。
馬家窯文化也是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首先發現的,安特生稱之為“仰韶文化馬家窯時期”。馬家窯文化以彩陶聞名于世,達到了史前時代世界彩陶藝術的最高峰。中國的甘青地區應是史前世界彩陶文化的中心之所在。
馬家窯文化中已發現有少量、小件青銅器,它提示青銅可能是在古人高溫燒制彩陶器時被偶然發明出來的。
馬家窯文化是什么人創造出來的?這是一個關系重大的文明史問題。筆者以為,馬家窯文化是具有猴崇拜習俗的“羌”先民創造的。有馬家窯文化彩陶盆為證:
國家博物館藏國寶級文物“馬家窯文化人物舞蹈彩陶盆”
史前陶器中的人物形象是極其稀少的,這也是陶盆被認定為國寶級的主要原因。但這些人物屬于什么族類?是否蘊含著華夏文明起源的信息?對此從未有人專門研究過。
細看彩陶盆上的人物,他們在手拉手地跳舞,跳的似乎是今天藏羌類民族喜歡的“鍋莊”舞,就是許多人圍成一個圓圈,拉著手,不停地踢腳、旋轉,還要邊跳邊唱,大聲吼叫。
特別要注意的是,陶盆中的人腿特別短,拖著一條尾巴,這是獼猴的形象。顯示這是一些以獼猴自稱的人。他們打扮成猴子,在跳舞敬拜猴祖。不正是史書記載中的“羌”嗎?
陶盆中的人物腦后都有辮子,屬于有辮發習俗的人,這也是羌人的特征。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猴臉玉人腦后就是有辮子的。如圖:
河南安陽股墟小屯祭祀坑中出土的商代陶俑,也以猴臉造型,此物原件在臺灣,這是為復制品,周身雖有些殘破,仍可見是拖有大辮子的人。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頭像背面,有一條滿洲人那樣的大辮子。
這種拖有尾巴的“猴人”不僅出現在了5700年前的彩陶盆中,也出現在了天山、賀蘭山巖畫中。
新疆烏魯木齊康家石門子山上就有這種巖畫,巖畫發現于上個世紀80年代,石門子山在天山深處,距烏魯木齊西約70公里,巖畫藏在一個紅色玄武巖石窟內,保存比較完好,如圖:
但中國考古學家認為,巖畫人物拖著的是勃起的陰莖,正在進行交合派對。巖畫“展示了狂野的古代生育儀式”,“巖畫是生殖崇拜的反映”。他們還認定巖畫中的人屬于“高加索人種”。
但筆者以為巖畫中的人物拖的是猴子的尾巴,而不是陰莖。細看他們都在作同樣的姿勢,腿特別短,作猴蹬之狀,頭上還有角。與馬家窯彩陶盆中的有尾人一樣,他們正打扮成猴子,跳神祭祖。巖畫中的人物并沒有明顯的女性形象,都是同樣的姿勢,如何能勃起、交媾呢?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臉都是以猴臉造型的,并非是“高加索人種”。如圖:
賀蘭山巖畫中也有這種有尾人
新疆巖畫與賀蘭山巖畫再次說明,遠古時代以猴為祖的羌并不只是活動于黃河流域。從白山黑水到天上南北都是他們的活動范圍。
其實象形的甲骨文羌字本身就是以“猴人”概念來造型的,如圖:
上圖三個甲骨文羌字都是在甲骨文“人”字基礎上變化出來的,先在“人”的頭頂加了兩個角,此角又作飛鳥之狀。所有的羌字都作猴蹬、曲腿之狀,大都拖有辮子或尾巴一樣的東西。這是一個文化理念的表達。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殷墟婦好墓、陜西中羌大墓中出土的玉器,不管是鳥,獸,還是人,無一例外地都作猴蹲之狀,因為這些都是“禮器”,是用來禮拜祖先和標識身份的,猴子就是他們心目中的祖先神靈,古羌人都以猴子自居。
馬家窯文化彩陶盆上的有尾人,新疆天上巖畫中的有尾人,還有賀蘭山巖畫中與猛獸為伍的有尾人,都在告訴我們,以猴為祖的族類曾廣泛活動于亞洲內陸腹地。如此,在探索華夏文明源頭時候,我們不應當把眼光局限于黃河流域,這片高原上有“猴人”活動痕跡的地方都可能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