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記載說明夏桀的統治中心仍在豫西地區。考古材料表明 ,
分布于豫西地區的二里頭文化即為夏王朝時期的夏族文化(夏文化) ? 。
這不僅由于二里頭文化的分布范圍與文獻記載夏族的活動區域相合,二里頭文化的年代與文獻記載中的夏代紀年相近,
而且二里頭文化時期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同文獻記載中夏王朝為奴隸制社會的情況也是符合的。從文化特征上來看,
二里頭文化是一個完整的文化系統,它之所以分成四期,但后期總是在前期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雖然某一期文化中不同程度地吸收一些外來文化的因素,但四期之間的一脈相承性卻始終占主導地位。
從這個基本事實出發,我們認為二里頭文化應是單一民族所創造的文化共同體,
而不大可能是兩個不同族屬所創造的文化共同體。在與二里頭文化同時存在的考古學文化中,在今山東、蘇皖北部及豫東地區存在著屬于東夷族文化遺存的岳石文化;
在豫北、冀南地區存在著屬于先商文化
的下七垣文化。由于二里頭文化分別與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相鄰,文獻記載中夏族與東夷族、商族相鄰共存,那么二里頭文化就只能是夏
文化。
近年來,
隨著偃師商城重大考古發現不斷出現, 越來越多的學者贊同二里頭文化為夏 文化的觀點 , 這在 1997年偃師舉行的“
夏商周斷代工程?夏代商前期學術研討會”上已成為
絕大多數學者的共識。從對考古材料的分析可知,河南龍山文化的王灣類型是早于二里頭文化的先夏文化。
從分布區域上看,王灣類型主要分布于豫西地區,與二里頭文化的中心分布區相同。從年代上來看 ,
多處遺址地層表明,二里頭文化直接疊壓王灣類型,王灣類型早于二里頭文化。從文化特征上看, 二者關系密切,
二里頭文化直接由王灣類型發展演變而來。
具體來說,王灣類型與二里頭文化早期陶器皆多平底器, 都以繩紋、籃紋、方格紋為主要紋飾。共有乳頭狀足鼎、刻槽盆、
平底盤、夾砂罐、豆、碗、器蓋等器類, 二者形狀相同或相近。故可以這樣說, 王灣類型和二里頭文化應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的不同階段。
再從文獻材料來看, 史載先夏時期夏族主要居于豫西地區。
《 孟子?萬章上》 云: “
禹避舜之子于陽城。 ” 《史記?夏本紀》 、 《 世本》 、《 竹書 紀年》 等文獻皆有禹“ 居 ( 都 ) 陽城” 的記載。禹 “
避舜之子” , 當然不能在舜之居地 , 而應回到自 己的領地, 在豫西地區的“ 陽城” 隱居。陽城所在, 《 史記?夏本紀?集解》
引劉熙曰 : “ 今潁川 陽城是也。 ” 《 水經?潁水注》 云: “ 潁水又東, 五渡水注之…… 其水東南流陽城 西……禹避商均,
伯益避啟, 并于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測日景 處。……縣南對箕山。 ” 70 年代以來,
在河南登封市告成鎮王城崗發現一處龍山文化時代城址, 多數學者認為其與禹居陽城有關? 。又《 國 語?周語上》 云: “ 昔夏之興也 ,
融降于崇山。 ” “ 崇山”即嵩山,位于今河南登封市境內。
這里明言夏族之興起與嵩山有關。此外, 《
國語?周語 下》 稱禹之父為“ 崇伯鯀”, 這說明禹之前的夏族 已在嵩山一帶生活。以此可知, 夏族始源于豫西。需要指出的是 ,
夏禹后期夏族曾首次北上 控制晉南地區。考古材料表明,從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開始至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
在今豫、陜、晉三省相鄰地區,其文化面貌十分相似, 三地已形成一個部落聯盟。至屬于酋邦社會的龍山文化時期, 三地關系仍較密切,
說明這里存在一個范圍廣泛的酋邦聯盟。從《尚書?堯典》 、《史記?殷本紀》 等文獻材料可知 , 堯舜時代形成了以堯、舜為首的酋邦聯盟,
其成員包括禹、契、皋陶、伯夷、夔、龍、垂、益、彭祖、棄( 稷) 、朱虎、熊羆、四岳等。
禹是堯舜時代夏族酋邦王國的首領,
其邦國當時很有勢力。禹被舜任作“ 司空” , 主“ 平水土” ,
逐漸得到舜的信任和眾邦國的擁戴,最終繼舜之后成為這個酋邦聯盟的首長。因堯、舜二酋邦皆位于晉南地區? , 晉南地區是聯盟的政治中心,
故夏禹繼作聯盟首長也應居于晉南地區。正如《左傳》 哀公六年杜預注曰: “ 唐、虞及夏同都冀州。” 《 世本》 又曰: “
夏禹都陽城……又都平陽 , 或在安邑 , 或者晉陽。 ” 《 尚書》 孔疏則曰: “ 堯治平陽, 舜治蒲阪 ,
禹治安,從夏族北上晉南看夏族的起源邑。” 關于“ 安邑” ,《 括地志》 云: “ 安邑故城在絳 州夏縣東北十五里,本夏之都。”
這里所言晉南地區的禹都 ,
只是夏禹就任酋邦聯盟首長之所在,與后世都城含義不完全相同。
夏禹雖然在晉南地區繼任酋邦聯盟首長,
但并未直接統治晉南地區原屬堯、舜二酋邦分布區的居民,
夏族文化并未取代當地土著文化。這是由于堯舜酋邦聯盟的主要職責一是共同對付敵對的酋邦或酋邦聯盟,鎮壓聯盟內某些酋邦的叛亂;
二是共同治理廣泛肆虐的洪水災害。至于聯盟成員各自的內部事務,聯盟首長并不過多地干預 , 各酋邦首領在自己領地之內享有
充分的自治權,各酋邦文化仍然繼續發展。
從考古材料可以看出,在龍山文化晚期,
屬于夏族文化的王灣類型文化因素在晉南地區雖有少量發現 , 但王灣類型與晉南地區的陶寺類型區別是明顯的,
且陶寺類型晚期不見被王灣類型取代的跡象。
夏禹死后,夏啟變酋邦聯盟制為世寧開始。這些記載可能是說帝寧改進了這些武器, 從而增強了夏王朝的武裝力量。古本《 竹書
紀年》 云: “ 帝寧居原。” “原” 之地望, 《史記?趙 世家?正義》 引《 括地志》 云: “ 故原城在懷州濟
源縣西北二里”,地在今河南濟源市西北郊的原村一帶。而《 左傳》 僖公十一年杜預注云: “ 在沁 水縣西”,地在今晉南地區。筆者傾向于“
濟源 說” 。
帝寧居于黃河北岸的濟源一帶,
實際上是在這里建立一個政治、軍事中心, 這不僅可以控制豫北西部地區 ,
而且為夏王朝重新控制晉南地區建立了一個穩固的軍事基地。考古材料表明,夏族重新北上控制晉南的軍事行動取得了成功,
晉南地區被納入夏文化的范圍。晉南地區為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的 分布區。
東下馮類型與分布于豫西地區的二里頭文化二里頭類型文化面貌一致,屬于同一個文化系統。二里頭類型可分四期,東下馮類型可分三期。關于二者的年代關系,
李伯謙先生認為: “ 東下馮一期要晚于二里頭一期 , 東下馮一至三期基本上應與二里頭二至四期相當。”
這就是說,東下馮類型開始形成的時間晚于二里頭
類型開始形成的時間,東下馮類型主要文化因素來源于二里頭類型,它是在二里頭類型發展到一定階段向晉南地區傳播并與當地原居文化逐漸融合而形成的。
如果說二里頭類型是二里頭文化的原生類型, 那么, 東下馮類型則是二里 頭文化的派生類型。 ”
李先生還指出 :“ 總的面貌是, 二里頭類型一期與洛陽王灣三期為代表的豫西龍山期文化銜接較緊,而東下馮類型一期
與當地陶寺上層為代表的龍山期文化之間缺環 ? 較為明顯。” 這就是說,東下馮類型顯系外來 2 襲王朝
,夏王朝正式建立。在鎮壓有扈氏的叛亂和排除伯益的干擾之后,夏王朝逐漸穩定下來。但至啟子太康之時,夏王朝開始腐化墮落,引起人民的不滿,并招致異族入侵,此即“
后羿代夏” 和“ 少康失國” 。由于夏王朝處于危亡之中 , 無暇顧及周邊地區, 致使周邊部族、方國多有叛亂
,不再聽從夏王朝的驅使。
很有可能晉南地區在后羿代夏期間脫離夏王朝,夏王朝隨失去對晉南地區的控制。至少康平東夷之亂之后,
注意發展生產, 從而使夏王朝的經濟有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 , 政權趨于鞏固, 軍事力量有所加強。帝寧 ( 予、 亻 予、 杼) 時,
夏王朝軍事力量已較強大, 開始對周邊地區征討 , 而晉南地區則為帝寧首選討伐之地, 此為夏族勢力的第二次北上。 帝寧為少康之子,
曾協助其父消滅了東夷有窮 氏集團 , 為重建夏王朝做出了貢獻。《 世本?作篇》 云: “ 杼作甲。杼作矛。 ” 《 墨子?非儒下》 也
云: “ 古者羿作弓 , 亻 予 作甲。 ”
矛與甲是古代戰爭中的主要武器,這些武器早已發明,當然非自帝族文化,這個外來文化與豫西地區的二里頭文化關系密切,東下馮類型應為夏族文化向北發展的結果。
東下馮類型形成的時間約當二里頭文化二期,
帝寧為夏王朝的第六王和夏啟之第五代孫 , 帝寧的北上擴張年代與東下馮類型形成的年代基本相當。需要指出的是 , 夏族第二次北上晉南導致
夏族文化取代當地土著文化。夏族的第一次北上晉南,夏禹僅是就任酋邦聯盟酋長,
并未把夏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強加于當地人民。而帝寧之后夏族第二次北上晉南 , 則屬軍事占領性質, 夏族文化開始取代當地文化,
同時夏族也 留、吸收當地和相鄰地區部分文化因素。
從對東下馮類型進行分析可知,
該類型是以夏族文化為主, 并繼承了少量當地陶寺類型龍山文化因素, 又吸收了相鄰的晉中地區光社文化和分布于豫北、
冀南地區的下七垣文化部分因素 ? 。夏族第二次北上后 , 夏族在晉南地區實行殖民統治, 夏王朝在晉南地區建有女以姓方國。
《史記?夏本紀》 載: “ 禹為 女 以 姓 , 其后分封, 用國為姓 , 故有夏后氏、 有扈氏、 ……冥氏、斟戈 氏。 ” 關于“
冥氏” ,《 世本》 云: “ 冥氏, 分封用國為氏。 ” 秦嘉謨釋云: “ 案: 《路史?后紀》 十四注引 《春秋公子譜》 :' 冥
阝出 女 以 氏。 ’ 則冥即 冥 阝 也。 ” 其 地所在 , 《左傳》 僖公二年杜預注 : “ 冥 阝 , 虞邑。
河東大陽縣東北有顛車令坂。” 《 括 地志 》 云: “ 故 冥 阝城在 州河北縣東十里, 虞邑也。 ” 河 東大 陽、
陜州河北即今山西平陸縣北,夏代冥氏當在 此地。
夏桀死后 , 夏族已潰不成軍,
無力再與商族 軍隊進行大規模的對抗, 只好繼續向北亡徙, 在晉南、晉中地區散居下來 ; 有的則繼續與商王朝對抗,
騷擾商族和商族軍隊。翦伯贊先生曾指出, 由于湯伐桀, 迫使夏人逃離中原,遷往西北者即為鬼方 ?
。徐中舒先生也認為,在夏商之際,夏人迫于商人的軍事壓力,進行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其中北遷者為匈奴,西遷者為大夏。
郭沫若先生認為: “
所謂昆夷、犬戎、鬼方、葷粥、熏鬻、 狁、休諢、匈奴,均一音之轉,
……則夏民族被殷驅逐后多逃亡北方, 殆是事實。 ” 鬼方是商王朝西北方向最重要的方國之 一,
商王朝曾多次對鬼方用兵。《易?既濟?九三》 云:“ 高宗伐鬼方, 三年克之。 ” 至西周時期, 鬼方仍居西北一帶,
并與周族不斷發生沖突 , 古本《 竹書紀年》 記載王季所伐“ 西洛鬼戎” 即為鬼方的一支。此外,一些學者認為商王朝西北方另一方國“
土方” 也為夏民族。
郭沫若先生認為: “ 所謂土方 ,
即是夏民族。” 胡厚宣先生認為甲骨文之“ 土方” 與文獻記載之“ 土方”相同, 土方與禹關系密切, 土與夏在古韻又同在魚部,
土、夏亦相通假, “ 是土即夏也” 。 北遷之夏族在東周至秦漢時期仍居于今山西至內蒙古河套一帶。春秋時期,
部分夏族居于太行山一帶。齊桓公西征,在太行山與夏族的一支還有所接觸 。
戰國時期,由于魏、趙、燕的興起,
晉、陜地區的夏族被迫遷到河套地區。西漢時, 夏族后裔匈奴興起 , 對漢王朝構成極大威脅。 據《 史記?匈奴列傳》 記載 :“匈奴,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曰淳維。” 《 索隱》引應劭《風俗通》 曰: “ 殷時曰獯粥 , 改曰匈奴。 ” 關于淳維, 《 索 隱》
引張晏曰 :“ 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又引樂顏 《 括地譜》云:“ 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 三年而死。其子熏粥妻桀之眾妾 , 避居北野
, 隨畜移徙, 中國謂之匈奴。 ” 又據《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 記載, 公元五世紀初,
匈奴人赫連勃勃在陜北建立過大夏國,勃勃自認匈奴原為“ 夏后氏之苗裔也”,故國稱“ 大夏”
。
這里有兩點需要說明: 一是在晉南地區不 o
b n b m b l b 3 商湯率軍攻占伊洛后, 一部分夏族在夏桀率領下北向亡徙,
此為夏族第三次大規模的北上行動。因夏王朝直接統治區域
包括豫西和晉南二地,在豫西地區被商族占領和商族自東向西進軍的前提下,夏族理所當然要北向亡徙,希圖在晉南地區伺機反撲。從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夏桀確實逃往晉南
地區。 《 史記?夏本紀》 記載 : “ 桀走鳴條, 遂放而 死。” 《 殷本紀》又載:“桀敗于有女戎之虛, 桀奔于鳴條,夏師敗績。
”
這里是說商湯在攻下桀都之后 ,
又曾與夏桀戰于“ 有女 戎 之虛” 和“ 鳴條” 。有女戎之地望, 《 殷本紀?正義》 云:“ 有女 戎 當在蒲州也。 ”
蒲州在今山西永濟市境內。 關于鳴條地望, 《 尚書?湯誓序》 孔安國傳謂鳴條“ 地在安邑之 西”。此外, 《 帝王世紀》 曰: “
桀敗于鳴條之野, ……今有鳴條亭在安邑之西。 ” 《括地志》 云:“高涯原在蒲州安邑縣北三十里南阪口, 即古鳴條陌也。鳴條戰地,
在安邑西。” ?
從夏族北上晉南看夏族的起源
見或少見商代初年二里崗下層一期遺存, 說明晉南地區不是夏王朝后期政治中心所在地。按理說, 若晉南地區為夏族政治中心,
則商湯攻滅夏之后應在這里駐軍鎮守,商文化應取代夏文
化,但實際上商初并未在這里直接進行統治。而豫西地區的夏族文化明顯被商初文化所取代,這意味著豫西應為夏王朝后期統治中心地區。
二是為何周人稱晉南地區為“ 夏墟”
問題。“ 墟” 本作“ 虛” 。文獻記載中多有晉南地區為“ 夏虛” 的記載。如《 左傳》 定公四年云: “ 分唐叔以大路
……而封于夏虛。啟以夏政 , 疆以戎索。 ” 《 史記 ?吳太伯世家》 記載 : “ 武王克殷, 求太伯、 仲雍 之后,
……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 ”
“ 虛” 字在古代有多種含義,
其中常用含義有四: 一是城址、 廢址。 如《 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 “ 晉侯登有莘之虛, 以觀師。 ” 二是大丘 ,
引申為區域單 位。 《說文》 曰: “ 虛 , 大丘也。 ……古者四夫為井, 四井為邑, 四邑為丘。丘謂之虛。” 三是墟里、 村落。
如晉陶淵明詩《 歸園舊居》 :“ 曖曖遠人村 , 依依墟里煙。” 四是處所。《 左傳》 昭公十七年 : “ 宋大辰之虛也。” 疏曰:
“ 虛者 , 舊居之處也。” “ 夏墟” 之含義當不同于“ 殷墟”, 后者是指殷都之廢址, 而前者指夏族在夏王朝滅亡之后居住生活的區域
, 并不特指某一地。
假若“ 夏墟” 是指夏王朝的都城廢址,
那么《左傳》 定公四年和《 吳太伯世家》 提到兩處夏王朝故都廢址豈不矛盾 ? 再者, 《左傳》 記載唐叔( 晉國) 封于“ 夏墟”,
最新考古材料證明晉國始封地在今山西曲沃、翼城之間的曲村天馬遺址 , 而文獻材料中不見此地為夏都的記載。顯然, 唐叔所封“ 夏墟”
非夏都之廢址, 所指范圍應較大, 應指某一區域, 此區域即是今晉南地區。
之所以周初稱晉南地區為 “ 夏墟”,
這是由于商王朝時期, 夏族仍在今晉南地區聚居; 而豫西地區已成為商王朝的中心地區之一, 這里殘余的原有夏族已被商文化所完全同化,
民族特性已蕩然無存。周初所能見到的 夏族聚居區主要是在晉南 , 故稱晉南地區為夏墟, 實為夏族聚居地之意 ,
并非晉南是夏王朝政治中心所在地之含義,
更不能引申出夏族起源于晉南地區的結論。
作者簡介:張國碩,
男,1963年生, 鄭州大學文博學院副教授、博士生。
注釋
張國碩 :
《夏商周三族起源研究述評》 ,《中國史研究動態》 1997年10期。
范文瀾 : 《中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
1953年版。
鄒衡 :
《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試論夏文化》,文物出版社 1980年版。《偃師商城獲重大考古新成果》 ,《中國文物報》
1996年12月8日。《偃師商城考古再獲新突破》,《中國文物報》 1998年1月11日。
安金槐
: 《對河南境內夏商城址的初步探討》,《華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年版。
李民:
《堯舜時代與陶寺遺址》,《史前研究》 1985年4期。
李伯謙
: 《東下馮類型的初步分析》 ,《中原文物》 1981年1期。
翦伯贊
: 《諸夏的分布與鼎鬲文化》,《夏文化論文選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徐中舒
: 《夏史初曙》,《中國史研究》 1979年3期。
郭沫若 :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科學出版社 1960年 版。
胡厚宣
: 《甲骨文土方為夏民族考》,《殷墟博物苑苑刊》 1989年創刊號。《管子?小匡》、《國語?齊語》
。
李伯謙 :
《晉國始封地考略》,《中國文物報》 1993年12月12日。
(責任編輯 陳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