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綠色圓圈 免費收聽專業主播的朗誦 中醫認為,讓人致病的有“風、寒、暑、濕、燥、火”6大邪氣,而夏天,占了5個。其中“濕”最容易滲透人體、最麻煩、也最難調理。 進入5月后即將迎來初夏,南方的“黃梅天”“梅雨季”又要來臨了,注重養生的朋友也馬上就要展開自己的“除濕大計”,和濕氣大戰一場。
夏天祛濕正當時
想知道你體內有沒有濕氣?看看以下癥狀你符合幾條吧。
①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疲憊、頭昏、沒精神,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
② 大便的顏色發青粘滯,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凈的感覺。
③“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濕;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
如果以上癥狀你都符合的話,那體內必是有濕氣無疑了!
濕氣是粘滯的,如果體內有濕氣,你的腸胃也會粘滯,宿便留在體內,然后毒素則會被你的身體進行二次吸收。長期下去,就會導致記憶力下降、氣血虧虛、長斑長痘、臉色發黃發暗、變胖等等。
因濕氣而生病的人,就不僅僅只是濕氣重,而是形成了濕邪,這種情況就非常難以調理了。
四個祛濕誤區,你犯了嗎?
祛濕的方法很多,艾灸、拔罐、運動,但最常見的還是食療,而吃什么祛濕最好?很多人就喜歡說“紅豆薏米湯”。
“紅豆”、“薏米”確實是祛濕佳品,但是如果沒吃對,其實并不能達到祛濕的目的。一般人對于祛濕可能存在著以下幾個誤區:
1、此“紅豆”非彼“紅豆”
中醫里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從功效來說,紅豆養心,赤小豆祛濕;從形狀來說,紅豆比較圓,赤小豆是細長的。
很多人認為“紅豆薏米湯”里面所指的紅豆是上面所說的第一種,其實是錯誤的。兩者顏色相似,但是形狀不同,紅豆比較圓,赤小豆是細長的,稍扁。煮完之后,紅豆會變軟,但是赤小豆即便泡過之后再煮,也煮不爛,吃著帶點點硬。
【赤小豆】又稱赤豆、飯赤豆、野赤豆、紅小豆、紅豆。有利于消腫、解毒排膿、清熱祛濕,健脾止瀉功效。多用作利尿劑,主治心臟病、腎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腳氣病水腫、外用于瘡毒之癥。并用于乳汁不通、黃疸、痢疾、腸痔下血等癥。
【紅豆】生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并治下痢、解酒毒、除寒熱痛腫。
2、薏米不能直接煮
薏米祛濕雖好,但性寒,直接煮來吃,會傷脾,脾是負責運化濕氣的,脾傷了,濕氣更加揮發不出,越想祛濕反而越濕。如果想又能祛濕又不傷脾,最好在煮之前先把薏米炒一炒,這樣會大大地減少薏米的寒性。
3、煮法錯了
赤小豆、薏米仁很難煮爛,最好用溫水浸泡兩小時后再煮,否則營養成分難出來,沒有時間浸泡,也可以多熬半小時。
4、光祛濕不健脾
《黃帝內經》講過脾與濕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為“脾主運化”,脾虛了,濕氣會加重,濕氣重又會導致脾虛,所以要祛濕,還需健脾。
喝了紅豆薏米湯還是有濕氣?
有些人喝了紅豆薏米湯還是感覺身體濕氣很重,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原本濕氣太重,傷及到脾了,或者說他本身是脾虛濕盛。
要調理濕邪、健脾胃,最有名的就是咱們中醫傳統的健脾養胃食方——四神湯!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有介紹過四神湯,那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另外一個《本草綱目》里的調理濕邪、健脾胃的方子——芡實薏仁粥!
【材料】:薏米仁、芡實、赤小豆
【做法】:將薏米仁炒到微黃,將薏米仁、芡實、赤小豆各5克用冷水浸泡半天(或用熱水浸泡兩小時),洗凈后加水煮一小時。
【功效】:赤小豆祛濕效果好,還能消水腫、排毒;薏米仁祛濕且有一定的健脾、淡斑作用(炒過的薏米仁大大減輕了寒性);而芡實健脾作用非常棒,還可祛濕固腎(腎好了,利尿祛水濕)。
現在你知道怎么正確利用食療祛濕了吧?趕緊試試,為自己和家人制作一款祛濕佳品吧!
—— 感謝您的轉發,讓更多的家庭更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