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訓(xùn),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緣于惜福。求名求利,須知求人不如求己。曾門子弟須記,天大的福報,源于對粒米的珍惜,天大的事業(yè),來自于反求諸己。
貧窮時,不剩飯菜,不掉飯菜,那叫節(jié)儉。富裕時,不剩飯菜,不掉飯菜,那叫惜福。如能夠不撐壞腸胃,那叫智慧。一個家庭,即不浪費,又不吃撐,我管它叫福慧雙修。明眼人,從飯桌上這個細節(jié),就能看出這家庭旺不旺,久不久。
我小時幸福,還有機會跟老人們?nèi)ニ咎锔苫睿瑢W(xué)校也放農(nóng)忙假。我的惜福觀就在稻田教育里成就的。
當(dāng)爺爺見我有米粒掉在桌上時,他緩和地說,一粒米從下種到收成,煮成飯,要經(jīng)過許多程序。(據(jù)說八十八道程序)一個人如果隨意糟蹋粒米,他絕對不可能健康活到米壽八十八歲。而且爺爺還帶些警告味道說,老掉飯粒吃剩飯碗的娃子,將來取老婆臉很丑。
這在我們客家地帶,已屬長者須知的教育孩子惜福方法。
從此我很少掉剩飯菜,即便偶爾掉落,馬上揀起來吃了。
可能有人會認為不衛(wèi)生,在缺福缺德面前,我寧愿選擇不衛(wèi)生。結(jié)果,我也從來沒因為吃掉在地上的東西而不舒服。反而因為把福德揀起來而容光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