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活動,是靠臟腑間的密切聯系所構成的人體生理功能的整體性進行的。這些臟器雖然各有其不同的生理作用,但彼此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
1.臟與臟之間的聯系
(1)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心與肺之間主要是氣與血的關系。血液的運行要靠氣的推動,氣也只有貫注于血脈之中,才能通達全身。故有“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的說法。反應在病理方面,心肺不正常互相影響,如咳嗽日久,肺氣損傷,推動心血的功能不足,就會導致心氣虛而出現心悸氣短,甚至心區疼痛等癥。心火熾盛,消爍肺的津液,則見咳痰咯血、鼻燥、咽干等癥。
(2)心與肝心與肝之間主要是血液循環與血量調節的關系。若心血不足,可以影響肝的調節而引起失眠多夢、眩暈等癥,肝血不足也可以影響心的功能而出現心悸、怔忡等癥。又如臨床上高燒、昏迷、抽風的病癥,也是心肝相互影響的一種病理變化。另一方面,心主精神意識,肝主疏泄條達(即情緒舒暢)。精神與情緒也是相互影響的,如精神不足,就會影響情緒的愉快,情緒抑郁不暢也會影響精神的充沛。
(3)心與脾脾的運化功能,.需要心陽的幫助,心血的再生又必須依靠脾的轉化為其來源。如果心陽不足,影響脾的運化,除心臟病癥外,還會出現食少浮腫等癥;若脾的運化失常,影響了心血的再生,就會出現貧血心悸等癥。此外,心與脾還有循環與統攝的關系,如果脾虛不能統攝血液,就會引起各種出血的疾患。
(4)心與腎心與腎之間的關系有二,一是陰與陽(又叫水與火)的互濟,二是精與神的互根。心居上焦,其性主動,故以陽(火)為主,腎居下焦,其性主靜(藏精氣而不泄)故以明(水)為主,心陽下降,溫暖腎陰,腎陰上濟,滋養心陽,上下相交,動靜結合,形成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始終使人體保持在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這種現象又叫做“水火既濟”、“心腎相交”。若陽氣不足腎水不化,水氣逆而上犯,就會造成“水氣凌心”的心
悸癥,如果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心火獨亢,也會出現失眠健忘、多夢遺精等現象,這就是“心腎不交”的病癥。
心主藏神,腎主藏精,精與神也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精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精的外在表現。先天之精是神的物質基礎,后天之精是神的給養,精氣充沛是神志活動正常的條件。神機旺盛是使精氣再生的條件(又叫互根),所以,對于人體的健康狀況,一般都以精神二字來形容。
(5)肝與肺 肝與肺主要是治節與調節的關系。肺主治節,肝主調節全身的血量,而肝向全身輸送血液,必須依賴于氣,如、果肺氣虛弱,即影響肝的調節與疏泄功能,而出現乏力少氣、情緒抑郁等癥。反之,肝氣壅滯,也會影響肺的治節與肅降,而出現咳痰、咽痛或咯血等病癥。
(6)肝與脾 肝與脾之間主要是疏泄與運化的關系。脾的運化,必須通過肝的疏泄。若肝氣郁滯疏泄失常,會影響脾的運化,就會出現腹脹、脅痛等癥。并伴有食欲不振、腹瀉等病癥。反之如果脾失健運,也會影響肝的疏泄,引起腹脹脅痛、黃疸等病癥。
(7)肝與腎 肝與腎主要是互相滋養的關系;肝臟疏泄條達與調節血量的功能,必須依賴腎陰的滋助,腎陰(精)再生的物質來源,又需通過肝的疏泄而入藏于腎。因此有肝腎同源之說。如果腎陽不足,肝失濡養,就會導致肝陽偏亢,而出現眩暈頭痛、急躁易怒等病癥。古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水不涵木”。
(8)脾與肺 脾與肺主要是益氣與主氣的關系。脾所轉輸的飲食物之精氣,上輸于肺,與肺吸入的氣結合變化而形成“宗氣”,這就是脾助肺益氣的作用。另一方面,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又需借助于肺氣的肅降。如果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就會導致肺氣不足,而引起氣短、喘息,甚至浮腫等癥。
(9)脾與腎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的運化功能,必須得到命門火的溫煦蒸化才能完成。反之,命門火又賴于后天之精氣滋養。因此,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如果命門火衰,就會引起脾的運化失常,就會出現食少腹脹、久泄不止等癥。此外,脾與腎在水液代謝上也是相互協調的,若脾虛失運,導致水濕停蓄,影響腎的氣化,就會出現水腫等癥。
(10)肺每腎 在水液代謝上,肺主通調水道,腎主開合,故有“腎主一身之水”,“肺為水之上源”的說法。在呼吸方面,肺與腎之間又有著呼吸與納氣的關系。。肺的呼吸功能,要靠腎的納氣,所以有肺主呼吸,腎主納氣之說。若腎虛不能納氣,就會造成呼吸淺表的病態,一些慢性氣喘病,往往與腎不納氣有關。
通過以上臟與臟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五臟之中均有氣血陰陽之分。不過根據各臟生理功能的不同特點,在氣血陰陽之中,又各有所偏重而已。如肺以氣、以陰為主,其性喜溫惡寒,喜潤惡燥;心以陽、以血為主,其性喜熱;脾以氣、以陰為主,其性主升,喜燥惡濕;肝以陰血為主,體陰用陽,性喜柔惡剛;腎以陰、陽為主,其性主封藏。
2.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六腑的生理功能雖然不同,但它們都是化水谷,行津液的器官。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輸布、廢物的排泄等一系列的過程,就是在六腑既分工又合作的情況下,共同來完成的。胃、膽、小腸、大腸密切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并將其糟粕傳入大腸,經過大腸的再吸收,將廢物排出體外。膀胱的貯尿排尿與三焦的氣化也是相互關聯的。三焦則是概括了它參與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各方面的功能。因此,六腑之間,必須相互協調,才能維持其正常的出入升降的生理狀態。
3.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五臟主藏精氣,為陰,主里;六腑主傳化物,為陽,主表。臟腑間的關系,就是一臟一腑、一表一里、一陰一陽相互配合的關系。臟腑表里相合,主要是通過經脈來實現的。如肺與大腸、心與小腸、肝與膽、脾與胃、腎與膀胱、心與三焦均相互為表里。它們之間的表里相合是以其生理功能上的相互連結,相互為用而存在的。
(1)肺與大腸相表里 大腸的傳導功能,有賴于肺氣肅降。若肺失肅降,往往會影響大腸的傳導,出現大便異常,反之,大腸傳導通暢,肺氣才能和利。若大腸壅滯不暢,也會影響肺的肅降功能,而引起氣逆咳嗽。
(2)心與小腸相表里 心氣正常,小腸才能發揮其分別清濁的功能,小腸的分別清濁正常,有助于心氣的正常活動。
(3)肝與膽相表里 膽汁來源于肝,肝疏泄失常,則影響膽汁的正常分泌,而膽汁分泌失常,反過來又影響肝的功能,造成黃疸(消化不良等癥)。
(4)脾與胃相表里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性本濕喜燥,胃性本燥喜潤。二者一納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運化飲食物的全過程。
’(5)腎與膀胱相表里 腎主水液,膀胱具有排泄小便的功能,共同完成水液代謝。
(6)心包絡與三焦相表里 心包絡與三焦也是在絡脈上存在絡屬關系。一內一外,互為表里。
四、臟腑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及其表現
人體生命主要是依靠臟腑機能活動,而臟腑機能活動又是以精、氣、血、津、液為其物質基礎。在人體生理活動的過程中,這些物質由于臟腑的活動而不斷地被消耗,又不斷地得到補充和滋生。人的精神、意識、思維、知覺、運動等是臟腑機能活動的表現的總稱,叫做“神”。概括的說,精、氣、血、津、液是臟腑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神”是臟腑機能活動的表現。
1.精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構成人體之精的精叫做生殖之精;維持生命之精,叫做水谷之精。生殖之精是指繁衍人類,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質,也是人體生命的原始物質,當男女兩性之精相結合后,就在母體中孕育構成身形,所以又叫做“先天之精”。
水谷之精是指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是經過脾胃消化、吸收的作用而獲得的,所以又叫做“后天之精”。
人體生命的維持,必須依靠后天之精來滋養,平時五臟六腑的精氣充盈,則歸藏于腎,當生殖機能發育成熟時,它又能化生為生殖之精。在人體整個生命過程中,精不斷地消耗,也不斷得到“水谷之精”的滋生和補充。
精是富有生命力的,它不但具有生殖和生長發育的能力,并能抵抗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免于疾病。因此,精的盛衰是人體生老病死的最基本的內在根據。
(1)血 本源于先天之精,但其再生則是來源于飲食物的精華,也就是“營氣”。營氣是化生血液的物質,血是營氣的依附所在,血液的來源旺盛,側身體強健,若來源不足或耗損過多,則百脈空虛而身體虛弱。如肌膚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就會麻木不仁,四肢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就會手足不溫,甚至痿廢不用。總之,內在的組織器官和外在的皮毛筋骨,都必須在血液運行不息的狀態下,才能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其生理功能。
(2)津液 津液是人體體液之一,因其液質和分布部位以及具體功能的不同,有“津”與“液”之分。津:質稀而清,隨著三焦的氣化,滲透浸潤于肌膚腠理之間,以溫養肌肉,充潤皮膚;液:質稠而濁,也是由三焦布散,而流行浸潤到關節、腦髓、,空竅以滑潤關節,補益胸髓,潤澤耳、目、口、鼻等空竅。概括地說,津液本屬一體,都是由飲食物化生,分布在表的叫津,分布在里的叫液。津與液在環流周身的過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轉化的,故在臨床上常常津液并稱,不予嚴格區分。
津液的生成、布散、環流和排泄,皆與三焦的氣化功能有關,也就是與肺、脾、腎三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例如汗、尿的排泄,就是津液環流代謝的表現。假使腠理閉塞汗孔不暢,是屬上焦不宣,責之于肺;膀胱不利、小便隆閉,是屬下焦不通,責之于腎;若胃脘不和,水飲停蓄,是屬中焦失運,責之于脾。
由此可見,津液的代謝,是維持體內液體平衡的重要環節。倘若津液生成不足,或大汗、大吐、大瀉、大出血之,或持續高燒、耗傷津液過多,就會產生皮膚干皺,口唇燥裂,舌面無津,口渴咽燥、目澀、鼻干、大便秘結、小便短少等一系列燥癥。反之,津液環流障礙,造成潴溜,也會發生水腫或痰飲內蓄的病態。
2.氣 氣的含意涉及面較為廣泛,總的來說,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指體內流動著的,富有營養的微細的精密物質(如營氣、衛氣等);一是指臟腑功能活動的能力。
在人體各部均分布有流動著的精微物質,由于分布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聚在上焦的叫做“宗氣”,聚在下焦的叫做“元氣”(或原氣),宣發在肌膚腠理的叫做衛氣,運行在血脈之中的叫做“營氣”,現分述如下:
(1)元氣 發源于腎,包括元陰、元陽(即腎陰腎陽)之氣。因其由先天之精化生,所以叫做元氣。元氣是人生生化的原動力,它的作用是激發和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元氣的持續有賴于后天營養的不斷滋生。
(2)宗氣 積于胸中,它是飲食物所化生的精微之氣和吸入的自然空氣相結合的產物。因其是內在之氣與外在之氣的綜合體,又是貫注于全身之氣的起點,故叫“宗氣”。“宗氣”的作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裊氣的盛衰有關;二是把水谷之精的膘悍部分,宣發于脈外,反水谷之精的精華部分貫注于脈中,以營養全身,凡是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多與宗氣有關。
(3)營氣 營氣是由水谷之精氣所化生,營氣運行在脈中,屬于血液的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以血脈為軌道,晝夜不息運行于周身上下表里各部分,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以此為營養。
(4)衛氣 衛氣是由水谷之悍氣所化生,由宗氣宣發于脈外:它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因其具有保衛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所以叫做“衛氣”。衛氣在內有溫養五臟六腑的功能,在外有溫養肌肉,潤澤皮膚,滋養腠理,啟閉汗孔等作用。因此、,人體的臟腑活動,特別是肌表皮膚的功能是否正常,與衛氣的強弱有密切關系。若衛氣不足,肌表不同,外邪就會乘虛而入。
營氣與衛氣都是由飲食物中化生出來的。營氣是飲食物中的“精氣”,衛氣是飲食物中的“悍氣”,營氣運行在脈督,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衛氣運行在脈外,具有溫養肌腠,保衛體表的作用。
綜上所述:元氣為先天之精所化生,營氣、衛氣由中氣(脾胃之氣)所生,營氣、衛氣與自然之氣相合即是“宗氣”。元氣、宗氣、營衛之氣與各臟器功能(又名臟氣)的總和叫做“正氣”或叫“真氣”。
總之,精氣是維持臟腑正常生理和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但它們的生成與轉化,又是臟腑生理功能綜合活動的結果。這兩個方面(即物質與機能)是互為消長、相互促進的。例如人體的各項機能活動,必須要消耗一定的精、氣、血、津、液等物質,而這些物質的生成又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這樣不斷地彼長此消,彼消此長,并經常地保持其相對平衡,正是人體不斷發育成長的必要條件。
3.神 神是臟腑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它包括人的感覺、聽覺、視覺、動作、思維等一系到的精神活動。
古代醫學家認為,人的精神活動與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等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精、氣、血、津液充足,臟腑機能活動正常,人的精神、意識、知覺、運動就旺盛。反之,物質缺乏,機能活動衰退,人的精神就會表現為萎靡不振。因此,精、氣、神三者可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三者之間又具有相互資生的關系。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