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萬得資訊
周一(5月22日),A股低開低走,滬指跌0.48%報3075.68點,深成指跌0.72%報9899.65點,創業板指跌0.72%報1788.08點。其中次新股板塊整體下挫,跌幅超過6%,安井食品、韋爾股份、鳴志電器等20只次新股跌停,另有10余只個股跌幅超過9%。值得一提的是,當日A股跌停板上有超過一半的次新股。
4月10日至今次新股板塊跌幅超過6%已有三次
事實上,自4月10日以來,次新股板塊已有三次遭遇集體重挫(跌幅超過6%),第一次發生在今年4月10日,當日次新股板塊整體下挫6.31%,兩市共有超過20只次新股被牢牢封死在跌停板上;第二次則發生在4月17日,當日情況與4月10日類似,板塊跌幅為6.16%,位列兩市所有板塊跌幅首位。
次新股急跌,兩只已破發
上周四,紅蜻蜓盤中破發,成為自2014年重啟IPO后,又一只破發的個股。Wind資訊數據顯示,2014年IPO重啟以來,滬深兩市共有770多只新股發行,經過價格復權處理后,目前處于破發狀態的個股分別為紐威股份、國泰君安,目前折價率分別為7.12%和2.84%;與此同時,徘徊在破發邊緣線上的還有華電重工、海南礦業等。
警惕三類次新股風險
1、限售股解禁
限售股解禁是本輪次新股下跌的重要因素之一。5月11日解禁9.8億股的第一創業,其股價連續三個交易日更是以“一字”跌停報收,今日再度下跌6.09%。此外,帝王潔具首批限售股解禁為5月24日,該股15日莫名跌停,16日盤中一度跌停,收市下跌4.24%,今日再度下跌5.29%。
Wind資訊數據統計顯示,5月22日~6月30日,兩市還有121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解禁市值達1556.55億元。其中自2015年以來上市的次新股有27只,解禁限售股數量約11.41億股,新光藥業、三德科技、恒泰實達、山東華鵬等近期解禁股占總股本比例超過30%,環球印務、天順股份、盛訊達、頂點軟件解禁股占總股本比例超過20%。
2、業績“變臉”
次新股頻現業績“變臉”,受到市場參與各方的關注,同樣值得警惕。Wind資訊數據統計顯示,截止5月22日,兩市已有1131家公司披露了2017年中報業績預告,其中自去年上市的次新股中,力盛賽車、天鵝股份2家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出現業績虧損,深冷股份、高斯貝爾、今天國際、東方中科等12家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出現業績下降。
興業證券分析認為,在目前上市周期冗長的背景下,部分企業的確存在等待期內“沖業績”,上市后繼續增長乏力的情況。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等專家也表示,盈利下降的次新公司中,除了少數上市前進行利潤“包裝”外,大多還是由于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或行業整體狀況不佳所致。特別是新上市公司以中小市值居多,抵御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相對較弱。
2、超高估值
次新股前期被瘋狂炒作,造成部分次新股股價被嚴重高估,亦是次序股近期持續下跌的重要原因。近期監管層密切關注次新股的炒作行為,資金紛紛撤離被過高的次新股。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執行總經理楊德龍表示,次新股往往估值偏高,很多新股上市之后會連續拉升,估值很高,次新股的監管也是勢在必行。監管層此次行動主要是防止一些資金利用次新股炒作來‘割韭菜’,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市場操縱者通過炒作次新股來拉高股價,吸引散戶進場,在高位拋售,把散戶套進去,欺騙散戶資金,散戶就像韭菜一樣被割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