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主題教學走向核心素養培育 成尚榮 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 ![]() 謝維和 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 柳海民 東北師范大學原副校長 ![]() 鄭國民 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長、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 ![]() 溫儒敏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 李方 北京教育學院原院長 日前,由中國教育報刊社《人民教育》雜志主辦、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承辦的“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推廣會”在清華大學大講堂舉行。 去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評選出基礎教育領域417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帶領的團隊完成的“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研究”獲得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如何看待主題教學和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如何看待課程整合的意義與價值?在成果推廣會的高峰論壇上,幾位嘉賓就此闡述了他們的觀點。 優秀教學成果源于長期豐富的實踐 成尚榮:今天的這個“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推廣會”是富有中國意義的。推廣會首先讓我們回到事情的本身,那就是回到小學語文的主題教學,但是回到本身還不夠,還要超越,這個超越就是從小學語文的主題教學,走向課程,走向課程的整合,還要走向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 柳海民:竇桂梅是我的博士弟子。她的語文主題教學相關成果獲得了“東北師大優秀博士生論文”的榮譽。優秀的教學成果應該具備四個特征,第一個就是堅實的基礎。優秀的教育成果需要經過長期的思考、實踐和完善的過程。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有些著名的教育家,他們的教育思想到目前我們依然在使用,依然具有勃勃的生命力,比如法國盧梭的自由教育、美國杜威的生活教育、中國孔子的啟發教育,都是一輩子奮斗的結果。竇桂梅的主題教學的成果,經過了20年的時間積累才形成。 第二個特征是豐富的實踐。我們通常認為理論生成的源頭有兩個:一個是理論的演繹,一個是實踐的歸納。清華附小的語文主題教學既有單篇經典的主題教學、群文主題的教學,還有整本書的主題教學;既有語文學科的主題教學、跨學科的主題教學,還有剛才大家看到的超學科消彌式整合。多種多樣的素材,生成的主題一定是多種多樣的、千變萬化的。但竇桂梅沒有忘記,語文教學的實質和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語文立人,先是通過主題教學培養學生形成語文的核心素養,進而發展成語文立人,也就是形成學生發展的全面的核心素養。 第三個是持續的探究。成果處在教學和研究的一個互動的完整的鏈條之中,不懈的研究不僅不斷地改善教學,也在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第四個特征是理論的升華。將教學經驗進行抽象概括,升華成帶有普遍性、概括性的“道”。這不僅需要長期的教學經歷,更需要開闊的視野,要能夠知曉一門學科的知識體系、知識產生的過程和思維方法,以及知識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才能很好地凝練和生成這樣的主題。 成尚榮:作為竇桂梅的導師,柳海民教授告訴我們,其實竇桂梅老師本身也有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就是教師發展的主題。教師發展的主題是什么?就是教師本身的核心素養。同時,只有經過長期的提煉才會形成實踐模式。 母語教育應聚焦于培養完整人格 李方:我想從語文教學和母語教學的角度談談感受。母語是每一個孩子的啟蒙者,是每一個孩子的言語之母、認知之母和學習能力之母。在當今信息時代,母語也是交流之母、傳播之母,同時母語還是思想思維之母、責任之母,它有價值趨向,語言是有價值的。它也是文化之母。在小學階段母語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將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我們的母語課要承擔起這樣的責任。 主題教學有目標,有序列,也有方法,還有價值,最終聚焦到家國情懷和完整人格的培育上,是非常完整的語言教學新的體系,值得我們很好地研究、推廣。 成尚榮:簡單概括李教授的發言,小學語文主題教育的主題就是對母語的一種熱愛。對母語,要理解和學習并重,而在母語的背后,站著一個完整人格的人。 主題教學是整合的開放的情境化的 鄭國民:我對主題教學談三個觀點。第一,主題教學是整合的。我們原來的語文教學存在碎片化、知識瑣碎化的問題,使得學生淹沒在了字詞句篇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的練習當中。大家都知道,孩子的學習應該是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學會整體運用知識,發展各方面能力。主題教學是整合的,就是想突破原來語文教學過細的碎片化的訓練。主題教學使得語文課程本身是整體性的,同時也整合了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 第二,主題教學是開放的。一個教學單元一個主題,選擇三到六篇課文,幾篇課文圍繞主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展開。我們希望孩子通過這樣的主題學習,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思考同樣的問題,然后感受到不同的表述方式的力量。 第三,主題教學是情境化的。任何教育如果不和孩子的生命、生活發生關系,都是干癟的、缺乏活力的。主題教學在孩子的創新思維培養這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就是讓孩子在真實的教育場地當中,承擔著真實的學習任務,讓孩子在主動地積極地發現問題的過程當中學習語文,在真實的場地當中、在分析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當中學習語文,而不是老師簡單地給他布置一個作業,簡單地一個個知識點重復,簡單地一個個能力點訓練。我們原來語言教學更多的是讓孩子模仿,實際上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是創造的過程,孩子書面的表達、口頭的表達都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成尚榮:主題教學提供了一種范式,這種范式是開放的,主題確定以后有不同的表達,它的核心是創新。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主題不是老師教給孩子們的,孩子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自己創造主題,說到底兒童本身就是一個發展的主題,把語文的主題和兒童發展的主題兩個主題重疊起來,語文才有希望,語文教學才有明天。 課程整合要在給定空間下有所作為 溫儒敏:主題教學非常好,特別是在小學,但到中學用起來恐怕就比較困難,特別是科技整合,科技類不同學科之間的整合,它有條件,對教師的水平要求非常高。整合不是目的,我們還要完成語文的基本任務。語文的基本任務是什么,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是最基本的就是語言文字運用,就是教會未來的公民熟練、通順、得體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學科設立、分科教學有它的毛病,也有它的道理。分學科這種教育形態并不是中國特有的,國際上都是這樣的。有些任務就是要依靠學科來完成的,所以學科的設立與打通,這個問題要辯證地、全面地看。 現在大家都討厭語文講得那么瑣碎,那么死板,為什么?大家都知道這些東西不好,但是大家都在做,為什么?就是因為我們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回避不了的現實——高考和中考。我們的改革只能在巨大的現實里面考慮。既讓學生考得好,家長滿意了,地方上也滿意了,同時又不把他們的腦子搞死,能不能做到呢?我想這個是可以做點工作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回到學科的基點,在這個基點上擴展到主題教學,再到科技整合,而不是要顛覆以前的東西。 課改已經搞了13年了,有巨大的成就,一些新的理念、先進的理念,普及了,但是我們調查發現,很多學校基本上還是老一套,甚至與搞課改之前相比,學生們的負擔更重了。為什么?原因不在老師、不在學校,是整個大的社會環境使然。作為小學老師、小學校長,應該思考,在給定的空間中能做什么,能改一寸是一寸,能改兩寸是兩寸。對于課改,也應該總結一下,現在的課改也好,修訂課標也好,要進兩步退一步,要不然制定出來的課標也好,先進的理念也好,大家只能欣賞不能運用,這個問題一定要重視。 成尚榮:在當今大環境之下怎樣變革?我們的語文教學進行課程改革,很多問題不是出在課改本身,而是我們整個體制和環境,但是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溫儒敏教授還提醒我們,主題教學課程改革要有基點,出去了還要回來,在某種場合我們進行課程整合,但在整合時不要忘記學科本身獨特的價值。 小學階段教育要突出“頂燈效應” 謝維和:我個人覺得,清華附小能取得這樣的成果,有兩點是非常值得重視和肯定的:一是校長和任課教師的個人魅力,教育是要有個人魅力的,竇桂梅老師的個人魅力非常值得大家學習和研究。二是這樣的一種主題教學,包括在這個主題教學基礎上形成的“1+X”課程體系,特別符合小學教育的專業性規律。 前面四位專家的發言中,我們多次聽到一個詞叫作整合,為什么整合對小學教育這么重要呢,我想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大家想想看,當一個6歲多的孩子邁入小學,來學習這些課程的時候,他就好像進入到一個黑黑的房子里面。這個時候他能不能大膽地邁進這個他不熟悉的黑暗的房間里面?我們通常可以有兩種方式幫助他,一種方式是我們用高度聚光的探照燈把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呈現給他們;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把這個房間的頂燈打開,一下子把整個房間都照亮,盡管頂燈在局部上并沒有探照燈那樣照得亮,但大家想想,在哪種燈光的幫助下,孩子們能夠更放心大膽地走進這個房子呢?顯然是頂燈!而這種頂燈恰恰是小學教學和小學課程的最重要的特點,也是它區別于中學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我們不要籠統地講基礎教育,我們要把基礎教育分成高中、初中和小學不同的層次和階段。而小學課程的特點也就在于這種“直接的完整性”,就是這種“頂燈效應”。而中學教學是分科教學,恰恰具有一種間接的完整性,或者說是探照燈式的教學,幫助每一個中學生走進一個個具體的房間、一個個具體的學科。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竇桂梅老師主題教學的課程和清華附小“1+X”課程體系非常好地體現了小學教育的規律,符合小學生成長的規律。 成尚榮:謝校長講了竇桂梅老師的個人魅力,但是謝校長更強調的,還是個人魅力背后的東西,那就是教育規律。謝校長進一步說,不能籠統地講教育,只有把這個規律把握好,個人魅力才是真正的魅力。主題教學正是竇桂梅校長把個人魅力、個人天賦與小學教育、小學語文教學的規律整合在一起,體現出真正的魅力。謝校長用了一個非常好的比喻,那就是探照燈和頂燈。我們的“頂燈”在哪里,我們的直接的完整性在哪里?這是我們今后的主題教學要進一步研究探索的。讓我們的小學教育永遠在孩子們的頭頂上亮起照亮學生未來道路的那盞“頂燈”吧! (記者 汪瑞林) 《中國教育報》2015年5月26日第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