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孫叔叔總是和老伴吵架,而他們吵架的話題也比較常見,那就是少吃點對身體。
“吃這么多對身體真沒好處,到時候有問題我可不管你!”孫叔叔的狠話不知道說了多少遍。
“這錢又不是風刮來的,吃不上多浪費。以前沒飯吃,現在怕吃飽!你腦子都是漿糊嗎?”李阿姨非常疑惑。
“網上專家說了不能吃太多。真是頭發長見識短!”
兩人沒說幾句,李阿姨奪門而出,而孫叔叔也比較尷尬,早些年總是挨餓,近幾年條件好了,老伴兒也變得越來越節省,但自己也是為了她的身體啊。
生活水平慢慢提高,物質條件愈發豐富,人們終于過上了食物自由的生活,但現代醫學界發現吃太飽反而不利于健康,八分飽剛剛好。
來自美國的著名醫學報刊曾發表過一項耶魯大學的研究項目。
該實驗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熱量,長期限制時間采取對照模式,將20歲至50歲體脂率保持在20~28的200名志愿者分成兩組對照。
第1組按正常人日常飲食習慣為主,第2組降低熱量攝取15%。實驗進行兩年,但數據分別在第1年和第2年的年底提取。
最終通過評估實驗者的脂肪血液信息,得出結論,堅持八分飽的飲食習慣,能有效增強記憶力,生活質量,對于人體心理健康也有著良好的積極作用,降低患兒心腦血管疾病概率平衡,氧化應激水平對于調節炎癥也有著正向的參與作用。
現代社會人們有錢有權,不在乎吃飽,而是更在乎吃好。但不加節制的飲食結構會影響健康問題。
疲勞加重
長期吃太飽,大量的食物一股腦進入體內,增加了腸胃負擔,人體血液全部集中于腸胃,導致其他部位的供血乏力,出現疲勞感,讓人總想睡覺。
神經衰弱
食物吃太多肚子被填滿,對于周圍的神經組織造成壓迫,而利用刺激,會分泌多巴胺出現興奮感,久而久之誘發神經衰弱。同時食物熱量氧化后的自由基生成有害化合物,造成心腦血管損害。
誘發腸胃病
吃太飽意味著腸胃長期處于高負荷狀態,對于局部造成負擔較大,容易誘發消化不良積食等慢性炎癥。甚至久而久之損害腸胃功能導致肥胖,形成更大的健康風險。
易誘發三高
吃太飽吃太撐,人體無法在短期內快速轉化熱量,能量會以糖原的方式儲存在肝臟肌肉里。最終生成甘油三酯膽固醇,誘發肥胖,發展為糖尿病高尿酸血癥,高血壓,高血脂。
大腦早衰
長期是戴老大腦衛生上一種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屬于刺激因子,會導致內壁細胞增大,出現大腦動脈硬化萎縮,血液氧氣供應不足的情況嚴重或誘發老年癡呆阿爾茨海默癥。
所以吃太飽健不健康也是不可取的行為,八分飽對于成年人來說剛好。
雖然八分飽聽起來很容易做到,但實際操作起來有相對較高的難度。光憑感覺不好把握。
大家三餐時間一定要規律固定,一日三餐都要有定時定量的習慣,這樣才能配合腸胃消化系統的穩定性。早餐不超過8點,午餐不超過一點,晚餐不超過6點。
而研究發現人的大腦神經系統近時20分鐘后才能接受到吃飽的信號,因此正餐用餐時間保持在半小時后20分鐘左右。否則很難評估自己是否吃飽。
其他時間如果是有了饑餓感,可以少量吃一些熱量小的酸奶,全麥面包補充。但不宜吃太多。
每口食物咀嚼一定不要少于15下,腸胃功能不健康的人群保持在30下左右即可,這樣能充分的咀嚼時,我將其處理細化,更容易對人體消化代謝吸收,降低了代謝負擔。
而且比較突出的是細嚼慢咽,能幫助大家控制飲食時間,暴飲暴食會影響了大腦發射飽腹的信號。
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有限,吃飯過程中一定要專注專心,千萬別被電子產品等設備分心,否則會誘發腸胃功能不適除,此外也要把控好食量,避免過度攝入熱量,造成盈余,損害健康。
溫馨提示:食物的攝取量和健康息息相關,而大家一定要通過這篇文章掌握到八分飽的真諦。當然沒必要過度拘泥于八分飽,如果太餓,九分飽也是不錯的選擇,中午吃太多,晚餐6分飽5分飽也能保證人體所需。
#夏方養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