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譜牒
(一 )修譜要與時代同步,向現代轉型,將傳統的氏族文化融人新的文化內涵,使譜牒文化成為先進文化的一部分。
(二)中國家譜,產生于上古時期,完善于封建時代,四千年來,家譜在不同時代顯現出不同的形態,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家譜信息和家譜的修纂,源于皇室資料,后發展為保存、記錄貴族、官僚統治精英們的世系,最后演變成為社會各等級服務的私人修纂行為。
從最早只列出父子輩分的世系表,到記錄家族成員的出生、死亡日期的家族世系,直至擁有復雜的家族信息的族譜,包括前言、序文、族規、世系表和傳記內容。 從古至今,我們的先民們編制了難以數計的各類家譜,雖經歲月侵蝕,流傳至今的仍有一萬二千多種三十多萬冊,家譜微縮膠卷一千多種,其內容之全,價值之高,很值得我們今天去了解與認識。
中國上海、北京、太原等地存藏舊譜大多為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編修,至今已有七八十年歷史。按照人類繁衍規律,一般三十年左右為一代,因此家譜每隔三十年左右續修一次比較合理。
中國大陸的家譜編修已中斷二至三代。中國有句老話說,三十年不修譜就是不孝。如果按著祖上所言,今日有相當多的人是不孝后人。好在,民間還有人在默默修譜。他們在尋找祖上的記憶,在續寫家族的繁衍史。隨著近年各地的重修行為逐漸由地下轉至地上,家譜這根舊線的銜續也在眼前越來越生動地展開。
由上海圖書館牽頭,全球22個編委會協力編纂的《中國家譜總目入于2000年立項,成書后將集存世中國家譜之大成。據了解,該書眼下已完成征集工作。此次共征到家譜目錄61000份,其中近年新譜約占一半。收集到的新譜數量,從地域上來說,以淮河以南地區為主,其中江西、湖南最多,北方以山東為多。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陸 的一些地區就開始出現零星的新修家譜。當時的新修家譜處于地下狀態,很多掩藏在地方志的名目之下。80年代的新譜,以江西為代表,主要發源自地理上比較封閉,且明清以來宗族文化發達的地區。 90年代初,繼之而起的是浙江溫州、珠江三角州、福建閩南等一些經濟非常活躍,與海外交往非常密切的地區。新的經濟力量和外來資金的介人,使原有的家族傳統被激活。在一些地區,吸引海外華人尋根甚至被作為招商引資的捷徑。
90年代中后期,農村中的行政管理關系進一步變化,對新修家譜,政府采取不鼓勵,不干預,以不發生械斗為前提的“鴕鳥”政策。各地的修譜,在90年代中后期開始高調進行,近兩年漸趨發展態勢。鞍山地區續修和新修家譜始于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后期修譜之風開始盛行。從八十年代中開始尋根問祖走訪調查,進而編纂家譜,收藏研究家譜。在本人收藏的 76部家譜中,80年代續修和新修的家譜 66部,占總數的 86%。這66部續修和新修的家譜中,二十世紀末之前編修的僅占 34%。大部分家譜是近三四年編纂的。從2003年起,鞍山逐步出現了尋根問祖編修家譜熱。其表現是: l、由地下暗中了解家族繁衍歷史到轉向地上公開發調查提綱,廣泛征集家族族人資料 ;2、由尋根問祖慎終追遠,發展到主動去市圖書館、檔案館和新華書店查找姓氏文化,家譜資料的人越來越多;3、由獨自一人在家自修,到聯絡族人成立編委會公開編纂。鞍山地區近幾年已出版或正在編纂的家譜有二百多部 。4、鞍山新聞媒體近年來報導家譜信息、家譜故事、續修新編家譜等文章百余篇。使更多群眾對家譜這個傳統文化和編纂家譜的目的有了進一步了解,關心和參予編寫家譜的人越來越多。
(三) 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它與方志、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家譜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教育學、人物傳記以及地方史的料。編修和研究家譜,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同時對港、澳、臺同胞和廣大華僑、華人尋根認祖,慎終溯源,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重要意義。家譜亦稱宗譜、族譜、家乘等。已有幾千年歷史了,是我國寶貴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編纂好家譜無論是對海內外華人尋根認祖,慎終溯源,繼承傳統,啟迪后人,還是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文明,開展學術研究,增強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編寫家譜的內容和體例也隨之要有所發展和創新。時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修譜要與時代同步,向現代轉型,將傳統的氏族文化溶人新的文化內涵,成為選進文化的一部分。應從以下八個方面對編修家譜的內容和體例加以探討研究。
一、更新修譜宗旨,增強編纂理念許多作者,初次修譜,僅僅局限理順世系支脈,寫成一份供家族逢年過節祭祀用的譜單,或者編寫一部僅有世系支脈名諱的譜書,或者編寫一部前有序文、中有世系支脈人名、后有小記的簡單譜書。世系名諱固然重要,只是存史而已,時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譜牒的編寫與研究,要當明白族權宗法,更新指導思想,使之修譜登上一個新高度。 譜書的編者,要傳承數千年來封建宗法觀念的精髓,編修一部家族繁衍史冊,與國運相系、民族相連,廣泛記錄族人生平簡歷,深刻反映家族成員的成長歷程,整個家庭命運的滄桑植變,成為一方社會的縮影,成為一部家族史和教科書,用以感染、影響、教育今人與人,從中了解、認識同姓同宗,手足相連,血脈相通。進一步發展到愛鄉里、愛祖國,從而形成家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如張海瀛先生的論述的:“中華民族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無數個家庭以一貫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匯集而成的。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①修譜者應認識高瞻、視野開闊,不圃于一姓一族的范圍,擴而展之,思及整個民族與國家,此種認識,此種情操,此種做法,應該是當代修譜者所具有的初衷,所應達到的境界。
二、鮮明時代特征,注人科學內涵
譜牒文化經數千年積淀,形成了優良傳統,有其自身的獨特體例,經久不衰,理當予以繼承。但,時至今日,社會發展客觀事物,人文理念都有極大的變化,與之相適應,譜牒文化豈能固步自封。各種事物總是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更新,不斷完善,不斷創造出的形態。編修家譜亦應在實踐中創新,加以豐富和發展。譜書的編者,理應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弘揚優良傳統。
三、體例改進創新,構筑恢宏框架在許多普通百姓的舊譜中,由于受歷史條件和編者文化水平所限,多數譜書比較簡單,僅僅記錄了家族支脈世系名諱。時至今日,對譜書的內容和體例要有所創新,構筑恢宏的框架。依筆者之見,大體上設計以下框架:
(一)譜書開篇設授書辭或給族人一封信,主要內容為確認族人支脈,提出對族人的希望。
(二)請名人為本譜書題詞、題字、賀詩。
(三)前言:由編者簡述修譜意義、修譜經過和本譜書梗概。
(四)譜書卷一總論:
l、始祖或始遷祖畫像、簡介;
2、修譜編委會成員簡介、像片、修譜活動留影;
3歷次修譜序文;
4、譜例;
5、地望、堂號等。 譜書卷二:尋根溯源
1姓氏起源;
2漢(或滿、蒙、回)族起源
3X姓來源;
4X姓源流;
5X姓先祖遷徙探源;
譜書卷三:祖訓族規
1祖訓;
2族規
3家風。
譜書卷四:世系支脈
1世系圖表,也稱世表、根圖,以圖表形式反映家庭成員的血緣關系,通常是五代為一表。有宗支總圖,宗支世系圖、分支世系國。 二世系表,即在世系圖之后,一輩接一輩,記錄每一個人生老病死葬的簡歷,內容包括人名、排行、名字、生卒年。月、日、時、享年、葬地等。 譜書卷五:祠堂坊墓:
l、祠堂的歷史與現狀、圖像、祠位概況、祠聯、配享以及祠產管理;
2、歷代本族人的歷史石碑、牌坊、墳墓及其管理。 譜書卷六:恩榮像贊。
l、恩榮亦稱潔身、浩敕、踢諭、公文,集中記載歷代皇帝和地方官員對本家族或某些成員的褒獎和封贈文字,包括各種敕書、浩命、御制碑文等。有的還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員為本族或某人起字的各種牌匾,目的是通過重君恩來彰祖德。
2、贊像,將本家族先人中顯達之,畫出其儀容,有些還寫上贊語,近代:照張像,以求達到光大族望,熏陶后人使后世子孫起敬起孝,是可以借為“感奮”后人的目的。 譜書卷七:傳記。 記載家族有功名賢能、特殊事跡月功偉業等族內名人,均由后人寫,也可以請當代名人寫。如在歷史上有過官錄,辟仕官、科第錄,用以記載歷代及第人仁族名單、履歷、科名、政績、功勛、著作等。
譜書卷八:世錄。世錄與傳記相似,但此錄記載的均為在世族人,在某方面有突出貢獻者,他們的事跡收人譜書能起到激勵教育今人和后人的作用。
譜書卷九:懿行懿德。
刊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名句、歷代道德規范、社會公德格言等,可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人人爭做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好公民。
譜書卷十:感悟留言。
總結人生感慨,留下支言片語,鞭策鼓舞后代,再創歷史輝煌。
譜書卷十一:民風民俗。
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 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摒棄封建迷信 落后的糟粕,賦予社會主義的民主精 神、時代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從而起到 鼓舞、教育今人和后人的作用。
譜書卷十二:村史族志(記)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家族,都會培育出一批批本家族的精英,他們無論是從 政、從軍從工、從農、從商、從醫、從教。從事科學研究,發明創造等等,都會書寫出一部部光榮業績史篇;村莊發展數百年也會留下許多傳世的典型故事,這些都是無價的精神財富,對今人和后人都會起到激勵教育作用。
譜書卷十三:榮譽獎勵。
族人獲得的各種勛章、獎章、證書褒獎證函、證件、報道、像片等。
譜書卷十四:宗族文物:
族人獲得各種學歷證書、老契約書老房地照、人民代表、政協委員、群眾目體證書證件、老照片、老軍人證書、老結婚證書、堂號、齋號等以及收藏的名人書畫、文物等。
譜書卷十五:藝文書畫。
本家族先人和當代族人的詩、文貼、簡、著作、繪畫、墨寶、手跡、雕刻等藝 文、文苑作品。
譜書卷十六:雜記或附錄
如家庭字輩譜、功德榜、九族五服圖、后記(或稱編后語)、跋文、族人珍藏譜 書名單,通訊地址,聯系電話等等。補記:有未列人此次家譜者,請自行填錄,以備而后之增補。
余慶錄,譜書修成后,末尾留幾頁空白紙,上書“余慶錄”意為子孫延綿留有余慶。
四、明確姓氏源流,理清遷徙之路 一部嶄新的完整的家譜,必須在編譜之前,首先要查清姓氏起源。漢(或滿回……)族族源,本姓元宗世系、本姓源流,使本家族族人明確了解我們系炎黃子孫,始于華夏中原,發源于何地,知道本族來龍去脈,歷史發展概況從而更加熱愛本姓宗族,鼓舞斗爭,增強信心,為中華民族的大團結,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我們的貢獻。
其次要理清先祖遷徙之路。四千多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繁衍,各姓氏各宗族不斷發展壯大,不斷分出若干支脈,歷代戰爭頻仍,中原自古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先祖為避戰亂,多次自動遷徙,或隨軍衛調防而遷徙到異地他鄉。理清本姓本宗祖先遷徙軌跡,對承先啟后,繼祖宗之遺烈,奠后世之根基,追本溯源,慎終追遠,弘揚祖德,再創輝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五、明晰世系支脈,詳細記載世錄世系支脈名諱是譜書的主要內容,舊譜書中,許多家譜不僅支脈世系不清,同輩并列,弄不清子孫出自何支,而且只有人名,沒有生卒年月日和生平簡歷。這當然受時代所限。時至今日,編修家譜必須從兩方面人手。第一明世系支脈,采用圖表形式反映家庭成員的血緣關系,通常是五代一表。
首先是X氏源流宗支總圖;
其次是x氏宗支世系圖;
再次是分支世系圖。上述圖表采取寶塔式,上下圖要有所銜接,一目了然。
第二,在分支世系圖之后,對圖表中的族人接世系大小輩順序,依次一個人一個人的詳細記載,寫明每一個人生、老、病、死、葬的簡歷,內容包括人名用行、名、字、號、生卒年月日時、享年、官職、功名、德行、葬地、妻妾生卒年月日時、封誥、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無子女及名諱。
六、增強育人為本,崇尚厚德載物現代家譜既是一部家族繁衍史,又是一部愛國愛家的教科書。因為一家一族的首要任務是育人,薪火承傳。為了子子孫孫成人成材,祖祖輩輩堪稱煞費苦心,“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說,普遍流傳。隨著時代變遷,既要保持歷史因革的連續性,更要尊重道德傳統的自身規律,賦予有關育人理念以新的內涵。譜碟文化作為一支奇葩,輝映在中華文化的大百花園中,每一部新編譜書,都應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家譜編纂應以人為本,崇尚厚德載物在內容和體例上增設“族規祖訓”篇、“榮譽獎勵”篇、“感悟留言”篇、“懿行懿德”篇等等。其意義就在于教育族人懂得,無論從事何種學習或工作,都要盡職盡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為國家作出出色貢獻。
七、展示家族文化,文物彩印人譜 家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族的碑文牌匾祖訓族規、族人的詩、文、貼、簡、繪畫墨寶、著作等都是家族文化,族人收藏的名人書畫、文物、族人珍藏的老契約書、老房地照、老軍人證書、老畢業證書、老結婚證、老照片等都是家族文物,同樣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收人譜書,增加了譜書濃郁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