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年的習俗中,已出嫁的女子大年初二才能回娘家拜年,就暗合了女子結婚成家以后要以婆家的生活為重心這個道理。
作者:吳映寰
我國的許多傳統習俗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因為它含有積極的意義。比如在過年的習俗中,已出嫁的女子大年初二才能回娘家拜年,就暗合了女子結婚成家以后要以婆家的生活為重心這個道理。
“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話雖不中聽,但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
你再聽聽下面這兩個稱呼:女子出嫁前被通稱為“姑娘”——侄兒侄女們叫她“姑”,她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小姑”,生活的重心在娘家;女子出嫁并生兒育女后被通稱為“婆娘”——兒女們叫她“娘”,她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母親,生活的重心在婆家。
大年初二為“迎婿日”,現在被戲稱“姑爺節”。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夫婿及孩子要同行。民諺“頭號親戚丈人(舅舅)家”說的就是這個民俗。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孝敬父母,并準備一些糖果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
那么這個習俗是怎么來的呢?據說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來的。在民間傳說中,朱元璋和馬皇后這兩口子很懂得教育女兒要孝敬公婆。當年,朱元璋是怎么想到要規定已婚女子在正月初二才能回娘家呢?
據傳說,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他剛出嫁的小女兒安慶公主嫌婆家寒酸,非要在宮中與父皇母后一道過年。馬皇后辛辛苦苦勸說之后,安慶公主才回到公婆丈夫家。沒想到,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一大早,安慶公主就又來拜年了。
朱元璋見女兒安慶公主大年初一不在婆家侍奉公婆,照顧婆家的客人,卻跑來娘家,大怒說:“我當皇帝是人,普通百姓也是人!大年初一,你不呆在婆家侍奉公婆,卻進宮來了!與情與理,都不應該!還不快回到婆家去!以后過年,除夕和大年初一必須在婆家呆著,初二再來給看我們吧!“說著就把女兒攆了回去。
皇家的公主大年初二才回娘家拜年,上行下效,打那時起,已婚女子在大年初二才回娘家拜年的習俗,就逐漸在民間廣泛流傳并延續了下來。
女子結婚成家以后,婆家的生活成了重心:相夫教子,孝敬公婆,敦親睦族,友善四鄰,等等。那么,如何彌補對生身父母的虧欠呢?于是,便有了大年初二的“姑爺節”、四月初八的“女兒節”這樣的專門表孝心的節日。
民諺有“妻賢夫禍少”、“一個好女人旺三代”之說,現代人有“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之說,可見,女性——妻子和母親這兩個角色對家庭的影響是多么重要。女性朋友們,你們是不是應該為自己自豪?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好好提升修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