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歲月并不是以后那些可能很閃耀的日子,而是現在無人問津時我們對夢想的偏執。
要想讓有限的生命變得光彩照人,首先得保證擁有健康的身體。健康離不開科學的運動,而運動則要科學地運動。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提出了“生命在于運動”的格言,他個人也是運動愛好者,諸如跑步、擊劍、騎馬、游泳和爬山等均有涉及。有書記載伏爾泰直到八十歲高齡,依舊經常與朋友登山觀日出,足可見其良好的身體狀況。我們沒有先哲的頭腦,但是可以模仿先哲的生活起居,比如運動。
在缺乏對運動相關科學知識的了解時,人們對于運動容易陷入兩種誤區:一種是缺少動力或者對運動持有恐懼心理,導致缺乏運動,滋生慢性??;另一種是不考慮身體承受能力而超負荷運動,結果造成運動損傷。
大家又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
●缺乏運動相當于“坐以待斃”!
缺乏運動也是可以致病的——6%的冠心病、7%的2型糖尿病和10%的乳腺癌源于運動太少。運動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肥胖和超重。
缺乏運動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會導致肌肉萎縮和肌肉力量下降,進而導致體能下降。這也側面解釋了為什么長期臥床的人,容易出現心肺功能低下的問題。
●運動“好”在哪里?
毋庸置疑,運動能夠有效防治慢性病。諸如冠心病、卒中、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乳腺癌、結腸癌和抑郁等疾病,也可以通過科學的運動來輔助康復。如此有朋友要問:為什么運動能夠給人體帶來積極的影響?
首先我們把運動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有氧運動,另一種是無氧運動。有氧運動主要是指那些“中低強度運動”,機體通過心肺和代謝系統改善氧的運輸和攝入,為肌肉提供能量;無氧運動多數屬于劇烈運動,僅靠有氧供能不足以滿足運動需求,機體直接利用“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和“無氧糖酵解”供能;無氧運動主要是肌肉力量運動和對抗阻力的重復運動,多數屬于“高強度運動”。
盡管運動分有氧和無氧,但一般都不會是單一的有氧或無氧,多數是二者的有機結合。
?有氧運動可以促使身體里產生很多有益于心血管健康的物質,同時有效調節機體代謝。最終達到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降低炎癥反應、延緩動脈硬化、穩定冠狀動脈斑塊等一系列功效;
?無氧運動更多體現在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方面,可以明顯改善老年、體弱和心臟病患者的身體功能。有助于控制體重,減少老年人跌倒的風險,提高老年人的獨立生活能力。
●運動強度的辨別
大家平時的運動絕大多數都是以有氧運動為主,但是為了明確運動鍛煉的價值,很多人也會關注運動強度。那么我們該如何辨別高、中、低強度呢?
這里教給大家一個簡便的方法——心率估算法(一般來說,人在安靜時的心率會維持在60-100次/分鐘)。
首先我們看一下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的心率范圍的公式:最大心率X(60%-70%),其中最大心率=220-年齡。
比如一個45歲的男性,最大心率是220-45=175,中等強度范圍就是175X(60%-70%),得到的心率范圍值是(105-122)次/分鐘。如果這位男性運動后心率在上述區間,那么他做的就是中等強度運動,超過即為高強度,反之就是低強度。
運動講科學 鍛煉忌隨意
每天早晨上班路過公園,我都能看到大家五花八門的鍛煉方式。有些朋友除了鍛煉四肢,甚至還會“聲色俱厲”,唱唱跳跳直到筋疲力盡。
雖然運動有益健康,但是有時也是一把雙刃劍。畢竟很多人都有過運動損傷的經歷,所以運動也需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如年齡、性別、體質等),循序漸進地進行。
運動光“動了”是不夠的。運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可重復的多個大肌群參與的,旨在促進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平衡性和柔韌性的身體活動。所以并非沒有臥床或靜坐就等于進行了運動。有研究顯示,停止運動訓練4~6周后,雖有規律的日?;顒樱畲髷z氧量也會明顯下降,提示大家日常活動并不能代替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關于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中,對各年齡段的人群提出了針對性的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建議。關于運動項目沒有嚴格的限制,可以根據個人的愛好選擇。當然若有條件在專業的運動指導下開展更好,尤其是平時缺乏運動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熱身,避免受傷。很多人喜歡晨練,但晨練的時間不宜過早,最好是白天氣溫回升(十點)后進行,且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對于老年人,則要防止跌倒。
血管病患者如何運動?
運動是心血管疾病康復的重要手段,但幾十年前因為普遍擔心患者早期活動會加重心臟負擔,多建議發病后較長時間的臥床休息。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長期臥床休息反而會使患者憂慮、恐懼,加重心臟負擔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好轉。幾經論證實踐之后,以運動療法為基礎的康復程序療法逐漸完善,患者應用后也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心血管疾病的運動康復以確?;颊甙踩珵榍疤幔砸欢ㄒ趯I的醫生和康復師的指導監護下進行。醫生首先要對患者進行運動風險評估,根據危險分層方案評價患者運動風險,然后依據危險分層及運動處方原則提供個體化運動處方。
患者在院內的運動康復階段是在心電、血壓等監護下進行,出院后的運動康復也推薦使用心率表或移動式心電監測系統保證運動安全性和運動效果,并定期復診。這里我就不做具體的介紹,以免有患者未在醫生指導下自行模仿。
10多年前,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和美國醫學會共同發起了“運動是良醫”的項目。在我國全民健身計劃和運動產業發展的推動下,大家的運動積極性也逐漸高漲。但時有運動損傷甚至運動中猝死的報道,說明我們運動的科學性還亟待提高。欲速則不達,循序漸進才是最好的方式。
汪芳心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