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前衛醫院神經介入中心主任醫師樸明淑,做客吉林新聞綜合廣播“12320健康熱線”欄目,專題講解“心血管疾病如何能夠高枕無憂。”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
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指心血管疾病尚未發生或處于亞臨床階段時采取預防措施,通過控制或減少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預防心血管事件,減少群體發病率。
在致殘、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尤以冠心病和卒中為重,多數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患者的預后取決于是否發生心腦血管事件。心血管疾病的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病死率主要是由于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流行。所以,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將延緩或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發展成臨床心血管疾病,減少心腦血管事件,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
對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強調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使用循證藥物、有效控制多重危險因素,才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生活方式干預
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膳食不平衡(飲食缺少蔬菜水果、肉類和油脂量過高、食鹽攝入過多、大量飲酒)、缺乏運動、吸煙和精神緊張,不僅是超重/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等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還可直接導致血管內皮功能損傷、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增強、促進血栓形成等。因此,生活方式干預是一級預防中所有預防措施的基石。
合理膳食
(1)每天攝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谷類250~400g,膽同醇<300mg/d,食用油<25g,每日飲水量至少1200 ml。
(2)減少鈉鹽攝人,每天食鹽控制在5g以內;增加鉀鹽攝入,每天鉀鹽≥4.7 g。
規律運動
(1)每天堅持至少30 min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2)每周進行至少2次抗阻訓練(如負重訓練),每次每種運動重復10~15次。
控制體重
超重和肥胖者在6~12個月內減輕體重5%~10%,BMI維持在18.5~23.9 kg/m2。
戒煙
吸煙對心臟的影響
(1)吸煙后由于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
(2)造成動脈粥樣硬化。俗話說,“人與動脈同壽”,如果動脈出現問題,心、腦、腎等全身器官都會受到影響,一旦出現堵塞后果更是不可想象,心梗、腦梗、腎栓塞、腸道栓塞都會接踵而來。
(3)誘發猝死。冠心病患者吸煙,可能促使心室顫動的發生,而這正是引起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4)導致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而且吸煙量越多,脈管炎越重。
(5)促使血液形成凝塊,易導致血栓。
(6)降低人體對心臟病先兆的感應能力。尼古丁會抑制人體正常的痛感,影響人們對心臟病的“報警器”心絞痛的感知,以致突發心梗甚至猝死。
(7)影響血脂、血糖,心腦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第一“等危癥”,血糖受損等于直接傷害心腦血管健康。
循證藥物預防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藥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對心血管高危因素療效的評價,推薦在一級預防中應用阿司匹林。國內外的多項權威指南均推薦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高危患者中的作用,確立其在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中的地位 。
血脂異常干預
血漿膽固醇水平與冠心病發病之間呈線性相關。血脂異常是我國冠心病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血清總膽固醇水平增高會增加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發病危險。因此,降脂治療在冠心病、卒中一級預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建議:
(1)一般人群健康體檢應包括血脂檢測:40歲以下血脂正常人群,每2~5年檢測1次血脂;40歲以上人群至少每年進行1次血脂檢測;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每6個月檢測1次血脂。
(2)所有血脂異常患者首先進行強化生活方式干預。
(3)治療監測:開始藥物治療前查血脂和肝功能、肌酸激酶。對基線肝酶升高的患者,開始治療后4~8周復查血脂和肝功能;對基線肝酶正常者,治療后需常規復查肝酶。治療后如血脂達標且肝功能、肌酸激酶正常,以后每6~12個月復查1次上述指標;如肝臟轉氨酶≥正常上限3倍或肌酸激酶≥正常上限5倍,停用降脂藥物,并監測相關指標至正常。
血糖監測與控制
糖尿病的發生是一個緩慢過程,在診斷糖尿病之前,常經歷很長一段糖代謝異常時期。心血管損害早在糖調節受損階段糖耐量異常(IGT)或空腹血糖受損(IFG)就已經發生。因此對血糖的干預應提前到糖尿病診斷之前。
建議:
(1)健康人40歲開始每年檢查1次空腹血糖。
(2)年齡<45歲者,有如下危險因素:肥胖(BMI≥28kg/m2);2型糖尿病者的一級親屬;有巨大兒(出生體重≥4 kg)生產史或妊娠糖尿病史;有高血壓(血壓≥140/90mmHg)、HDL-C≤0.91 mmol/L(35 mg/dl)及TG≥2.75 mmol/L(250 mg/dl);有糖調節受損史應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篩查;如篩查結果正常,3年后重復檢查。
(3)年齡≥45歲者,特別伴超重(BMl≥24 kg/m2)者定期進行OGTT檢測;若篩查結果正常,3年后重復檢查。
血壓監測與控制
收縮壓從115mm Hg開始,其增高和心血管風險升高之間呈連續正相關,且為心血管疾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高血壓是我國人群發生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卒中事件)的首要危險因素。因此,降低我國卒中發病率和病死率,需加強高血壓知識普及和提高血壓控制率。
建議:
(1)18歲以上健康成人至少每2年監測血壓1次,35歲以上成人至少每1年監測血壓1次,心血管門診患者應常規接受血壓測量;高血壓患者調整治療期間每日監測血壓至少2次,血壓平穩后每周監測血壓2次;鼓勵家庭自測血壓。
(2)高血壓診斷、治療中應綜合考慮總心血管風險的評估。
專家簡介
樸明淑:吉林省前衛醫院神經介入中心主任醫師,教授。曾多次在北京協和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進修。2000年以來,組織完成了“ 巨齒舌毒發射底物檢測血漿凝血酶活性臨床應用。”科研項目,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而“ 短暫性 腦缺血發作磁共振彌散像及灌注像對比 ”“ 慢性酒精中毒與心理障礙研究”“超早期腦梗死溶栓前后彌散加權像對比” 等科研獲長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國家核心刊物上發表20余篇論文,曾被授予長春市先進科技工作者、長春市崗位明星獎勵。
對超早期腦梗死溶栓、腦栓塞、腦小血管病、腦動脈夾層、腦靜脈竇血栓等常見病的個體化治療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對變性疾病如運動神經元、多系統萎縮、鑒別各種類型癡呆、帕金森、重癥肌無力,肌張力障礙、震顫、多發性硬化、線粒體腦疾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如腦膜炎、病毒性腦炎,格林巴利綜合癥,脊髓炎、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脊髓血管病有著較長的診斷與醫治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