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炒補骨脂、鹽炒小茴香各等份。兩種藥材分別研細末,混合,用酒調糊為丸狀,如梧桐子大,每次服30-50粒。飯前溫酒或鹽水送服。補骨脂昧辛、性苦,可溫腎助陽、納氣、止瀉,適用于治療腎虛作喘、腰膝冷痛、五更泄瀉、尿失禁、小便失禁。
菟絲子150克,白茯苓90克,石蓮子(去殼)60克。所有材料研成細未,白酒適量,同藥末調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30粒,飯前用鹽水送服。菟絲子性溫、味甘,可滋補肝腎、固精縮尿、止瀉。本方運用于陽痿遺精、尿有余瀝、遺尿尿頻、腰胺酸軟者,適用于脾腎陽慮、小便頻數,余淋不盡者服用。
巴戟天(酒浸泡煮熟,曬干)、益智仁(酒浸泡煮透,曬干)、桑螵蛸、菟絲子各等份。所有材料一起研末,久煮為糊制為丸狀,如梧桐子大,每次服20丸,飯前用鹽水送服。巴戟天味辛、甘,性溫。適用于腎虛陽痿、女子宮冷不孕、小便頻數、腎虛小便失禁等。
銀杏果(白果)6枚,覆盆子10克,豬膀胱150克,食鹽少許,先將銀杏去殼后炒熟,豬膀胱洗凈切塊,與覆盆子一同入鍋,加水燉至熟爛,吃肉飲湯。此湯具有補腎縮尿的作用,適用于小便失、老年多尿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