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居民一日三餐的必需品,食用油不僅影響著菜肴的色香味,更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
為了讓大家能夠健康的吃油,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專門召開了一場“食用油科學消費與市場導向”研討會。到底怎樣吃油才健康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國人食用油攝入量超標加劇健康風險
我國是油脂消費大國,其中植物油是居民油脂消費的主流。受傳統飲食習慣影響,食用油消費過量、結構不合理問題突出。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所長、黃鳳洪研究員介紹,2017年,我國年消費植物油達到3751.5萬噸,人均每天消費量約為74克。
而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我國成人每天烹調油攝入應為25克~30克。
“實際消費量已經嚴重超標2倍以上。”黃鳳洪說,食用油的高攝入量會造成脂質代謝異常,這是我國肥胖、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發病率不斷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食用油消費結構不合理集中表現在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高。
醫學研究表明,食用油中所含的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等作用,對健康有益;而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攝入則易引發癌細胞的增殖,有害健康。
黃鳳洪指出,我國食用植物油中提供能量和脂肪最多的為棕櫚油,其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51%左右,其中能增加心腦血管風險的棕櫚酸更是高達46%。
消費將向營養型轉變 追求科學吃油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關注度的增長,食用油科學消費也備受消費者重視。
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技術總監、中國糧油學會糧油營養分會秘書長賈健斌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得出,“年輕人愛減肥,中年人怕血糖,人人關心膽固醇”,消費者越來越愿意為保健養生買單,天然成分和更健康的生產方式最受歡迎。
那什么樣的食用油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從營養成分來看,黃鳳洪研究認為,好的食用油應符合以下七大標準:色香味形俱佳,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脂肪酸n-6/n-3構成合理,飽和脂肪酸含量低,脂質伴隨物(脂溶性維生素、甾醇、脂溶性多酚等)含量高,風險因子(重金屬、農藥殘留、溶劑殘留、生物毒素等)少,健康功效多(甾醇酯等食藥同源功能因子多)。
從消費趨勢看,賈健斌認為,食用油消費將由大眾型向營養功能型、高端小品種食用油轉變,比如以山茶油為代表的木本油料市場需求旺盛。這對未來油料作物育種以及食用油生產、加工、消費等全產業鏈發展都提出更高要求。
產學研結合推動消費、產業“雙升”
針對市場需求變化,食用油產學研方面已經取得新突破。
山東魯花集團科技中心部長李秋介紹,目前魯花已成功研發一系列具有“高油酸、高產量、高含油量”的花生新品種,其油酸含量超過75%,既符合人體健康需求,又利于品質穩定、長久保存,在讓消費者吃上健康好油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引領消費升級。
黃鳳洪團隊最新研究成果“7D功能型菜籽油制備工藝”,克服了色拉油技術導致脂質伴隨功能活性成分流失等弊端,最大限度保留了植物多酚等有益于人體健康的功能活性成分,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3%,加工出的菜籽油具有濃郁獨特的堅果香味,色澤感官穩定性好。
為推動食用油科學消費、促進食用油產業健康發展,業內專家提出,要加強食用油產業領域的產學研結合、創新食用油科學消費引導方式、營造食用油優質優價市場環境。
黃鳳洪建議,組建多部門、多學科、跨區域功能型食用油營養與健康科技聯盟,研究營養健康機理和多功能產品,推動中國食用油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農業農村部經濟研究中心副處長張雯麗提出,需要制定食用油消費的科學標準,進一步提高加工工藝及水平。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馬云倩博士建議,構建食用油綜合評價指標,從營養價值、經濟效益、品質安全、文化習俗等多個維度選取指標,針對不同地區及人群推薦食用油品種及品牌。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黃慧
編輯:李沅津 實習生 姜曾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