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國漢字的書寫方式,“茶”形為人在草木之間,代表著人對自然的態度,也是對內心的態度。茶中的自在與樸素,正是現代人渴求的緩慢又溫暖的時光。
想起三月時收到大學同學寄來的茶葉,泡上一杯春茶,帶著新綠,帶著清香,喝上一口,滿滿春天的味道。綠茶把春天凝固,把時間暫停,清爽鮮嫩,讓人回味。不禁覺得,茶中的自在與樸素,正是現代人渴求的緩慢又溫暖的時光。
同學家在皖南山區,盛產毛峰。從他發來的視頻中看到,這是黃山腳下的一個村莊,海拔1100多米,徽派建筑風格,白墻黑瓦,滿山茶園。高處看,層層梯地,云海若現,煙雨朦朧;遠處觀,茶山林海,綠意綿延,山嵐氤氳;細處瞧,茶樹吐新,芽葉細嫩,色翠形美。
采茶之候,貴及其時。春茶是一年中茶農最辛苦,也是附加值最高的茶季。其中,清明前采的茶稱明前茶,最是珍貴。經過漫長冬季,養分在茶樹中得到充分積累,由于氣溫低而茶芽少,病蟲少見故而農藥也很少用,總體看數量少但品質好。明前茶是春茶中品質最佳者,香氣滋味最具幽韻,芽葉形狀最是好看。此時的茶葉具有苦澀味的茶多酚含量較低,氨基酸含量較高,入口香高味醇,飲之清爽鮮嫩,深得人們喜愛。
喝茶之道,并無一律。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古人有七雅,琴棋書畫詩酒茶。前者俗一些,后者雅一點,但無論雅俗,茶都是時光的同行者。茶道,可以復雜,也可以簡單。唐朝人煎茶喝,宋朝人創造了點注法,明朝人一改吃茶的傳統。舊時茶館,聽書品曲、舉著蓋碗是喝茶;如今家中,刷著手機、舉著茶杯也是喝茶。千年來,人們在茶湯中感悟著時光。歲月釀成了茶的味道,茶散發出生命的靈氣。
茶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從亞洲到非洲,在所有適宜的土地上,茶都找到了家。如今,全球產茶國已達60多個,茶葉產量近600萬噸,貿易量超過200萬噸,飲茶人口超過20億。2019年11月,聯合國大會宣布每年5月21日為“國際茶日”,這是我國主導推動的,有助于各國茶文化的交融互鑒。
茶,南方之嘉木。毫無疑問,世界最好的茶在中國。從品類上看,我國生產的茶葉種類是世界上最齊全的。綠茶、紅茶、黃茶、烏龍茶、黑茶和白茶,世界六大茶類我國都有,而且后四大類茶是我國所獨有的。同時,茶葉綜合利用也蓬勃發展,茶葉提取物、超微茶粉、茶飲料、抹茶等衍生產品豐富。由此,我們不難理解,《中國科學技術史》作者李約瑟為何稱之為中國對世界的第五大貢獻。
與茶產業發展相伴相生的,是新式茶文化的興起。近年來,茶文化組織、茶藝館、茶葉博物館紛紛建立,斗茶會、品茗會、品茶詩會等多種形式的茶事活動精彩紛呈,為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茶消費也逐漸走進年輕一代的生活。據電商平臺統計,茶葉電商年交易量達上百億元。
茶有文化價值,亦有經濟價值。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在中國,茶葉一頭連著千萬茶農,一頭連著億萬消費者,是為茶農謀利、為飲者造福的產業。
對茶人來說,茶多分布在山區,集中產區茶葉收入占農民收入的50%以上。在不少貧困山區,茶葉是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三月春風剪嫰芽,村中少婦解當家。殘燈未掩黃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茶寄托著城鄉居民對健康生活的向往,承載著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
對飲者來說,喝茶是一種閑適。按中國漢字的書寫方式,“茶”形為人在草木之間,代表著人對自然的態度,也是對內心的態度。有人自稱“喝貨”,不可一日無茶。有人講求隨性,適口為珍。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中華文化的體現、傳統哲學的縮影。
道盡古今中外,此時的想法只有一條: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感受和尋找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