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梅花易數,相傳是北宋大儒邵雍所創,但宋史不見記載,僅清代《四庫全書》有記載:“宋人所著《加一倍法》一卷,天一閣藏本”,未說明作者。
從梅花易數所記的11個卦例看,作者活動層面不高,僅在第二例牡丹占中,曾隨客人前往司馬公家中觀賞牡丹而已。例4是有人請客,客人不多,喝酒不醉,味止雞黍。例6是老人有憂色占,例7是少年有喜色占,例8是牛哀鳴占,例9是雞悲鳴占……等等。這都是平常百姓所過的生活。
第十例為買香占,邵雍見客商失手將沉香落在地上,即起一卦,測出客商所賣沉香是假的。從香文化淵源看,這件事應該發生在明代而不是在宋代。這里要先講一下沉香,沉香是瑞香料植物的木質及分泌物的混合體,明代《本草綱目》記:“其積年老木,長年其外皮俱朽,木心與枝節不壞,堅黑沉水者,即沉香也。”沉香密度大、質量好者,入水即沉。次者,半浮半沉,稱“棧香”;再次,稍入水而漂浮者,稱“黃熟香”。
在邵雍生活的宋代,上品沉香一片即值萬金,僅皇宮才有。一般的達官貴人也只能望而卻步!更不用說民間了。直到明清之際,貿易發達,對沉香的喜好,才廣行天下,為富戶所能擁有。
巧合的是,2014年香港一位漁民無意間撈得沉香木,因而暴富!2014年大年初七,香港郭姓漁民從筲箕灣出發到公海捕魚,不料卻撈到一截枯木,枯木一人高,圓周約110寸,打開魚網時花芬香撲鼻,削開表面,則滲出琥珀的油脂,專家考證這是一種名貴的“水沉香”,或價值10億港幣(見香港媒體報道)。
現在我們回到卦例:例十買香占,酉年八月二十五日午時,有一個姓楊的客人來賣香,邵康節說:“這香不是沉香。”客人說:“這香真得很啊!”邵先生說:“火中有木,是水澤之木,不是沉香木,恐怕是久陰木,用湯煮過了的木。”客人惱怒地離開了。原來,客人未開口之前,失手將香掉在了地上,邵先生便根據時間起了一卦:
10+8+25=43÷8……3(離)
43+7=50÷8……2(兌)
50÷6……2爻動
卦象:火澤睽卦變火雷噬嗑卦。
體 ▅▅▅▅▅ ▅▅ ▅▅ ▅▅▅▅▅
▅▅ ▅▅ ▅▅▅▅▅ ▅▅ ▅▅
▅▅▅▅▅ ▅▅ ▅▅ ▅▅▅▅▅
用 ▅▅ ▅▅ ▅▅▅▅▅ ▅▅ ▅▅
▅▅▅▅▅ 兌 ▅▅ ▅▅ ▅▅ ▅▅
▅▅▅▅▅ ▅▅▅▅▅ ▅▅▅▅▅
課斷:這是水澤久損污濕之木,用湯煮過的木。
分析:睽卦上互坎、下互離,火上有水為湯;噬嗑卦上互坎、下互艮,為山中有水,象中有象。卦中有兌為澤,有震為木,所以說是水澤之木,不是沉香木。
半個月后,有朋友來邵先生處,說清尾地方有人做道場,沉香木是假的,沒有香味。邵先生說:“香是誰帶來的,只需問一下,我已先知道了。”一問,果然是那個憤而離去的楊姓客人。
從此卦看,是一位走鄉串戶賣假貨的客商,與一位小康之家的戶主交易,這位戶主甚至連如何造假也都知道,可見這正是明代中期的一個生活場景。所以從香文化的角度,也可推斷梅花易數并非北宋大儒邵雍所創。
再來看一例,在第三例鄰里夜叩門借物占中,我們就見到了作者的生活常態:
冬天的一個傍晚,邵康節先生剛擁爐坐下,有人扣門,先扣一聲便停,接著又扣了五聲并說要借東西。邵先生要敲門的人不要先說借什么,讓自己的兒子占一卦,看是借什么?先扣的一聲為乾,作上卦;后扣的五聲為巽,作下卦。乾一巽五之和為六數,加上酉時之數十,共十六數,除六得動爻四。
乾1÷8……1(乾)
巽5÷8……5(巽)
1+5+10=16÷6……4爻動
卦象:天風姤卦變巽卦。
用 ▅▅▅▅▅ ▅▅▅▅▅ ▅▅▅▅▅
▅▅▅▅▅ ▅▅▅▅▅ ▅▅▅▅▅
▅▅▅▅▅ 震 ▅▅▅▅▅ ▅▅ ▅▅
體 ▅▅▅▅▅ ▅▅▅▅▅ ▅▅▅▅▅
▅▅▅▅▅ ▅▅▅▅▅ ▅▅▅▅▅
▅▅ ▅▅ ▅▅▅▅▅ ▅▅ ▅▅
課斷:兒子說,金短木長,所借是鋤頭。邵先生說,不對,一定是斧子。
分析:觀全卦,三個乾金,兩個巽木,為金木之物,金短木長,所借為斧。一問借物之人,果然是借斧子。邵先生說:起數還必須明白事理。用卦推測,傍晚怎么會用鋤頭呢?必然是斧子,大概是急著劈柴。”推數又必須明白事理,是占卜的重要原則。數不以理推測,就得不到推數的奧秘。
從此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鄰里和睦的鄉紳,據史料記:邵雍是河南共城人,為北宋五子之一,住在洛陽,與當朝宰相司馬光、富弼、張載等人交好,邵雍52歲時,司馬光為他買了原五代節度使安琦珂故宅基地,洛陽地方長官王宣微為他蓋了30間新房,前宰相富弼又為他買了私人園林,稱之“安樂窩”。
他并不靠種田為生,鄰居是不會來借鋤頭的。另外邵雍43歲才結婚,45歲才有兒子邵伯溫,所以父子現場一起測卦之事是不存在的。根據《梅花易數》的語言特點,我們可以推論梅花易數的作者,是生活在明代中期的一個和藹可親的地方鄉紳,如此而已。就是這樣一位普普通通的鄉紳,卻開創了一門了不起的學問,一直流傳至今。
(周易文摘博客,作者:趙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