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英帝國來說,南亞次大陸在二戰后的獨立是苦澀的。而在殖民官員及其家屬眼中,在英屬印度的最后歲月值得懷戀,甚至不乏令他們充滿成就感的點滴時刻。
8月15日是印度獨立67周年紀念日。1945年七、八月間,兩件不相關的事件成就了這個南亞大國的未來:個性強硬的溫斯頓·丘吉爾因選舉失利下臺;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迅速結束了二戰。當然,抽象的時代背景下,塑造并記錄歷史的,仍是性格各異的現實人物。
蒙巴頓伯爵夫婦與圣雄甘地
“官二代”的金色童年
印度獨立前,少數英國人統治著數量龐大的土著,殖民地官員及其家眷過著“人上人”的生活。安妮·賴特之父就是其中之一,她在英國統治印度的最后歲月里度過了童年。
日前,面對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話筒,安妮再度沉浸在對那段短暫卻美好的日子的回憶中:“我(和妹妹)簡直被慣壞了,我們活在天堂里。”安妮1929年出生在英國,1歲時便隨著父母到印度長住,隨他們到印度的還有一位英國保姆,由于擔心會被當地人欺負,她沒過多久就辭工告別。安妮的父親忙不迭地從英國國內找人來接替這位保姆的角色。安妮說,她和妹妹是在保姆和家庭女教師陪伴下長大的,并不會去當地的學校讀書。
對安妮來說,童年時光是金色的,她經常在野外捕捉昆蟲或采集植物。她的家庭財產中包括獵犬、馬及3頭大象。隨著父親的職位調動,一家人走遍了印度。“我們通常在一個地方待上一兩年,然后就會前往新的地點。無論我們去哪里,家具、獵狗都會跟著搬家。”
印度給帕米拉·希克斯留下的是另一種印象。她是英屬印度末代總督蒙巴頓的小女兒,在新推出的回憶錄《帝國的女兒》中,希克斯詳述了英國統治者在印度的最后時光。
1947年3月,年方18歲的帕米拉隨父母到印度赴任。殖民地總督府的奢華,讓這位未來女王的閨中密友驚嘆不已。帕米拉寫道,她和父母的臥室和私人起居室與主客廳離得很遠,得花上足足10分鐘才能走到。宅邸內,工作人員和他們的家眷加起來有555人,帕米拉甚至注意到,廚房中有專門負責褪雞毛的仆人,他的工作只有一樣:準備好隨時可以烹飪的禽類。網球場邊列隊站著穿白色制服的球童,成群結隊的司機隨時準備為總督一家效力。
南亞獨立浪潮勢不可擋
蒙巴頓爵士有冗長的全名——路易斯·弗朗西斯·阿爾伯特·維克多·尼古拉斯·蒙巴頓。此君1890年6月出生在溫莎,與英國和德國王室均有血緣關系。他的曾祖母是維多利亞女王,論輩份算是當今在位的伊麗莎白女王丈夫菲利普親王的叔叔。
蒙巴頓將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在南亞次大陸的統治遭到削弱。圣雄甘地在民眾中傳播獨立思想,穆斯林團體也為建立伊斯蘭國家而不斷努力。英國并不想失去印度,但在二戰期間,身為宗主國的它竟不得不請求印度的援助。1942年,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帶著秘密任務到印度會見甘地,稱如果印度支持同盟國,就在戰后給予其自治權。甘地一口回絕,稱只接受“徹底的獨立”。時任首相丘吉爾聞訊震怒,禁止印度總督韋維爾與甘地會面。
正是在二戰期間,安妮之父被調到英屬印度首府德里。當時正值反殖民運動如火如荼,在安妮看來,對于在印英國人,那是一段“艱難歲月”。一次,聽說當地爆發了1.8萬人的反英游行,安妮的母親手足無措,只得吩咐家丁緊閉大門,游行者幸未破門而入。
抗議示威不斷升級,成千上萬印度人走上街頭,對來自地球另一端的殖民地當局表示異議。“從第一天開始,父親就知道印度獨立是不可避免的。但他認為,獨立運動應在戰后進行,日本才是戰時的共同敵人。”安妮告訴BBC:“少數人對抗整個國家是不可能的,早晚要還政于民。英國人根本應付不了,他們怎么做得到呢?在印度的英國人那么少。”
殖民當局急于“撂挑子”
二戰結束后,印度獨立再次被提上日程。得悉1946年8月16日開始的騷亂導致兩萬人死亡,接替丘吉爾主政首相府的艾德禮意識到,“拖延戰術”已經沒有效果,盡管如此,他還是需要一位新的總督來監督整個過程。經過一番盤算,蒙巴頓成為最佳人選,因為他“個性活躍”、“天生具有與各種人打交道的能力,并且還有一名非同尋常的伴侶”。
1947年3月,蒙巴頓被任命為印度總督,負責英國全面撤出印度的事務。不同于前任,蒙巴頓的使命,“不是要堅持法律和帝國的傳統,而是要解除它們。”
到任前,蒙巴頓就已深知,想完成任務,必須與重要的土著政治領袖搞好關系。他們到達印度不久,甘地拜訪了總督府。帕米拉稱,總督府的仆人們看到“圣雄”后立刻匍匐在地。當時甘地已十分虛弱,進入書房的時候,不得不將手拄在蒙巴頓夫人埃德溫肩上。總督夫人“十分愉快”,認為這代表了青睞和信任。然而,這張照片經英國媒體刊出后,激起了意想不到的麻煩——種族主義者怒斥:印度人的“黑手”,竟敢攀上總督夫人“白色的肩膀”。
甘地之后是尼赫魯。帕米拉稱,這位男士迷人的嗓音和無可挑剔的著裝讓自己印象深刻。尼赫魯此前就與蒙巴頓夫婦有過來往,親密的關系很快建立起來。
接下來出場的是穆斯林領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彼時,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矛盾隨時可能全盤爆發。真納認為,印度要么分治,要么就被徹底摧毀。
與三位政治領袖會面后,蒙巴頓認定,讓他們和平共處根本就是無法完成的任務,最好的辦法就是抓緊進行權力移交,然后讓這些領導人自行決定未來。他會見了各地行政長官,發現他們普遍覺得“坐在快要爆發的火山口”,都認為盡快“撂挑子”是最佳選擇。
英國急欲全身而退,旨在將印巴“分而治之”的“蒙巴頓方案”呼之欲出。
蒙巴頓總督長袖善舞
在帕米拉的記憶里,她到達印度時,這片土地正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加爾各答的街道上,隨處可見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尸體。
至1946年4月底,印度西北部的暴動演變為血腥的對抗,旁遮普邦的城鎮和村莊在內亂中被夷為平地,印度和錫克難民大量逃亡。蒙巴頓夫婦前往位于印度和阿富汗邊境的白沙瓦考察時,約有6萬至10萬名穆斯林集體情愿,高呼“巴基斯坦萬歲”。帕米拉回憶,自己所到之處,戰爭的痕跡觸目驚心,所見之人都會向她傾訴暴力沖突帶來的悲慘故事。
“到5月初,父親認為,他已經看到的足夠證明,印度獨立刻不容緩。”帕米拉說。殖民地當局派遣特使趕回倫敦,向政府提交“蒙巴頓方案”,留在印度的蒙巴頓夫婦也馬不停蹄地忙碌。他們到印度只有兩個月,而蒙巴頓已連續6周每天工作超過17個小時。
艾德禮政府和丘吉爾領導的反對派都同意“蒙巴頓方案”,英屬印度的一分二不可避免。接下來,蒙巴頓需要爭取印度本土精英對該計劃的支持。相關討論伴隨著爭吵、辯論、哄騙和勸解,記者和攝影師在門外焦急地等待消息,不時有代表目光渙散但面色堅決地走出來,暗示著談判桌上的爭斗還在升級。6月3日午夜,蒙巴頓宣布各方達成妥協。6月4日,這位殖民地總督正式宣布,英國撤出后,英屬印度將分成兩個獨立的國家,即日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他在給大女兒的信中寫道,6月2~3日是“我生命中最艱難的24小時”。
8月15日,印度獨立日如各方預期般到來了。
慶典開始前,印度國大黨領袖邀請蒙巴頓擔任禮儀性的總督,并呈上一個信封,里面是新政府成員名單。孰料,蒙巴頓打開信封,掉出來的卻是一張不知被誰誤放進去的黑紙,一時間令他大驚失色。午夜到來前,蒙巴頓最后一次舉杯,以英屬印度總督身份祝福國王的健康。幾分鐘后,午夜鐘聲敲響,被印度民眾的歡呼聲填滿的那個時刻終于到來了。
異鄉記憶成為畢生羈絆
蒙巴頓一家的工作,贏得了當地人的認可和英國王室的嘉獎。蒙巴頓擔任過渡時期的印度總督直到1948年6月。1946年,他被英王室封為子爵,次年成為緬甸蒙巴頓伯爵。
在大英帝國曾經的最大殖民地,蒙巴頓與當地政治人物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雖然沒能說服穆斯林領袖真納接受一個統一、獨立的國家,卻贏得了后者的友誼。巴基斯坦獨立慶典結束后,很少表露真實情感的真納微笑著靠近蒙巴頓,將手放在后者膝上。“閣下,”他說,“我很高興你順利地回到了官邸”。蒙巴頓則抑制著高聲說出心里話的欲望:“你根本不知道,為了保證你的安全,我在過去幾個星期里付出了何等巨大的努力!”
尼赫魯與蒙巴頓夫人
與蒙巴頓一家關系最好的是尼赫魯,這其中有蒙巴頓夫人的功勞。《華盛頓郵報》稱,帕米拉與母親埃德溫十分疏遠。埃德溫更喜歡在男伴中周旋,不愿意陪伴女兒。她用異國情調的寵物彌補母愛的缺席,如兩只小袋鼠、一頭獅子和一頭愛吃蜂蜜的小熊。
蒙巴頓在倫敦的宅邸相當闊綽,但不足以容納蒙巴頓夫人的異性朋友。她與尼赫魯的情事鮮被提及,卻真實存在。帕米拉認為,兩人共享精神世界,并無肌膚之親;蒙巴頓夫人稱和尼赫魯是“少有的知己”;巴基斯坦的《快報》博客則援引尼赫魯助手的日記稱,埃德溫多次趁蒙巴頓不在邀尼赫魯約會。至于伯爵本人,他很清楚妻子與尼赫魯的情愫,并未干預。如帕米拉所述,父親的寬容“以及希望母親幸福的心”,使他們的婚姻得以維持。
對于顯赫的蒙巴頓家族,在印度的生活猶如桂冠上的一顆寶石。而對于安妮·賴特這樣的普通人,在遙遠南亞度過的時光足以成為一生的羈絆。
安妮12歲時,母親與世長辭,父親無暇照顧她們,只得將姐妹倆送回英國。安妮表示,很長一段時間,自己和妹妹都無法適應故鄉陰冷的天氣和經常飄灑的小雨,無限想念在印度的美好時光,“我懷念印度的一切,氣候、伙伴、仆人、鄉村生活、狗、馬,還有大象,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印度。”雖然英國已經不再是印度的統治者,對安妮來說,印度仍然是家。“當你在一個地方長大,那里就是你的家。那里有你熟悉的氣候、語言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