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期
攝影/趙炎雄
編輯/鄒怡
↑ 在中國鐵路不斷提速的時代,蒸汽火車早已成為鐵軌上被時代淘汰的“傳說”。目前,只有甘肅省白銀市還存在著一趟由蒸汽機車牽引的綠皮慢火車,它以時速30公里的速度運送著礦區的職工上下班,每日往復,從不停頓。
↑ 天未亮,353次通勤車等待發車。蒸汽機車的車燈燈光照射進漆黑的車廂里,不少乘客借著燈光找尋座位。白銀鐵路的上游型蒸汽機車產于上世紀70年代,現在只剩下2臺在超期運行,這里最鼎盛的時候有20多臺蒸汽機車在使用。
↑ 2014年2月,白銀市區的臨時站,蒸汽機車司機正在對機車進行檢查,忽然一股蒸汽噴涌而出,司機被熏得睜不開眼。這個叫臨時火車站的地方,是甘肅省白銀礦區鐵路的起點,也是中國最后一條仍有蒸汽機車正常運行且牽引客車的鐵路。
↑ 甘肅省白銀礦區鐵路,353次通勤車發車前,司機爬到蒸汽機車上往風泵壓油機里添補潤滑油。
↑ 2014年還在運行的上游1581號機車已經報廢。機車的鍋爐已經銹跡斑斑。
↑ 農歷新年后第一天上班,乘坐通勤車進山的職工很多,同時由于大雪導致線路濕滑,因此兩臺上游蒸汽機車推挽式牽引著滿載上班職工的綠皮通勤車進山。白銀市銅礦開采歷史悠久,不過經過五十幾年的挖掘,銅資源已開始枯竭,白銀市已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轉型城市。
↑ 早上出山的車廂里,一位職工看著報紙消磨時間。他所在的22型客車由臥鋪改造成硬座,但仍保持了最原始的木制設備和裝修。機車一開動,老舊的零件會哐當作響,穿插著車輪壓過軌縫時的當當聲,整列火車就像在演奏交響樂一樣。
↑ 開車后許多乘客馬上就進入了睡眠狀態,車廂變得靜悄悄的。
↑ 乘坐通勤車上班的職工在車上打牌消磨時間。
↑ 甘肅省白銀礦區鐵路三冶煉站,一塊手寫的機車停車位置牌。
↑ 在牽引完早晨第一趟進入山內礦區的通勤綠皮車后,機車回到車庫里,司機正在為機車加水加煤。這些煤好幾年前就買好了,還可以用很久。礦上資金不夠,相比幾百萬一臺的內燃機車,蒸汽機車可以說是零成本。
↑ 353次通勤車抵達深部銅礦站。由于出站時需要經過蒸汽機車,一名職工用布遮擋頭頂,防止煤灰掉進頭發。
↑ 下車的工人向一位在冰天雪地中擺攤的老人購買香煙,老人過去也是礦里的職工,退休便在車站擺攤補貼家用。
↑ 早晨牽引完客車的蒸汽機車正在開回車庫,機車在蒸汽中若隱若現。
↑ 下午,355次通勤車從三冶煉站開出,準備開始艱難地爬坡,兩名司機專心地看著前方的線路。目前蒸汽機車的駕駛培訓和考核都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其實對于司機來說,蒸汽機車的淘汰是他們樂意看到的,因為開內燃機車更加的高效,工作環境也更舒適。
↑ 一位職工住在三冶煉的宿舍里,定期坐火車到市區購買食品和生活用品。
↑ 一位職工循著蒸汽機車的燈光登上前往礦區的通勤車,綠皮車的自身無供暖,必須由蒸汽機車通過一條蒸汽管接入車內提供暖氣,越靠近機車的車廂越暖和。
↑ 一位職工把自己的28寸自行車抬上火車,準備帶進山里。
↑ 55次通勤車,一位乘客坐在車里看電視劇打發時間。過去進山上班的礦工能把通勤車擠得滿滿當當的,每天就像春運一樣,而現在連3節車廂都坐不滿。
↑ 接載職工下班的356次通勤車里,一位乘客無聊地在朦霧的車窗上畫畫。在這里呆久了,年輕人也會漸漸染上“老國企”的惰性,每月領著兩三千塊錢的工資,想離開,卻又害怕面對外面的挑戰,進退兩難。
↑ 傍晚六點,夜里最后一班進入礦區的通勤車上,兩位乘客坐在車上等待發車。
↑ 搭載著下班職工的通勤車抵達白銀市區的臨時站,歸家心切的人群涌向出站口。
↑ 東長溝站設在半山腰上,列車開走后,簡易站臺上留滿了乘客的腳印。
↑ 一位家長帶著小孩來看蒸汽機車。蒸汽機車已經成為罕見之物,有不少本地、外地的市民慕名而來觀看。
↑ 甘肅省白銀礦區鐵路公司站,車庫的高墻里停放著已經報廢了的蒸汽機車。一如白銀已經枯萎的資源,屬于蒸汽機的時代早已經過去,終有一天它們將在昏暗的夕陽中,與老舊的綠皮車和凹凸不平的小站臺,還有低頭匆匆前行的出站人群一起,定格成一張老工業時代的畫面,只留存在人們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