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以嶺院士:中醫藥創新的“拓荒牛” |
吳以嶺院士在給病人看病。資料圖片
吳以嶺簡介:
中醫藥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以嶺藥業董事長,全國政協委員。創立絡病學理論和脈絡學說,為中醫藥學的創新發展和提高心腦血管病等復雜性疾病的臨床療效做出了突出貢獻;以絡病理論指導研發出10個專利新藥,其中6個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或醫保目錄;先 后獲得5項國家科技獎,榮獲200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前不久,從美國傳來令中國醫學界振奮的消息: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2013年度“亮點”回顧中,由中醫學家高潤霖院士、張伯禮院士和黃峻教授主持的中藥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循證醫學研究榜上有名。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研究證實了中藥可靠的療效,與西醫聯合治療獲得協同效應,使心力衰竭患者獲得顯著的療效。
中藥療效得到西醫學界的充分認可,這在我國中醫藥發展史上還不多見。芪藶強心膠囊的發明者,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教授。
高中自學中醫,只用一年就完成大學學業并考取研究生;在繼承中創新,以絡病理論創新指導新藥研發;扔掉鐵飯碗,自己搞成果轉化……吳以嶺院士的一生,有傳奇更有艱辛。
記者問:“你這一生肯定有很多曲折吧?”
“只有挫折沒有曲折。”屬牛的他笑著說,“曲折是走彎路,我16歲就立志從事中醫,目標始終如一,沒走彎路;挫折是指困難,奮斗路上困難重重,但恰恰是這些困難磨礪了人生。”
1.“這輩子就搞這東西了”
創建絡病理論,為心腦血管病等復雜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提供了全新認識
“別人搞運動,我自學中醫。”與新中國同齡的吳以嶺生于河北中醫世家,上高一那年“文革”發生,學校停課,身為院長的父親被關進了牛棚。“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吳以嶺回到家中,把父親的醫書當教材,借助一本《新華字典》,每天看到深夜12點以后。幾年下來,他自學了中醫學院教材和《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著作。1970年父親去世,他到公社衛生院,邊學習邊行醫。
1977年恢復高考,他以優異成績考取河北醫科大學中醫系,并于1979年考取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碩士研究生。
絡病理論是中醫學術理論體系的一枝奇葩,對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治療具有獨特的指導價值。盡管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對絡病已有提及,漢代名醫張仲景創制了通絡治療絡病方藥,清代名醫葉天士進一步加以發展。令人遺憾的是,絡病理論始終未能形成系統、完整的體系,成為歷史留給當代中醫的重大課題。
“這輩子就搞這東西了。”正在讀研的吳以嶺確立了未來的研究方向。他重讀中醫經典,把兩千年來關于絡病學的點滴論述一一摘錄,做了滿滿一箱子卡片。
1982年研究生畢業后,他到河北省中醫院當了一名心血管內科醫生,一邊看病一邊繼續研究絡病。結合臨床實踐,他創建了絡病研究的理論框架——“三維立體網絡系統”,建立起了絡病臨床辨證論治體系——絡病證治,創立了指導心腦血管病變治療的脈絡學說。
200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專家對吳以嶺主持的“絡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項目進行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該項目按照中醫學術自身發展規律對絡病學說進行了全面系統研究,初步建立‘絡病證治’體系,首次形成系統絡病理論,為絡病學學科建立奠定理論基礎,屬國內外創新性科研成果。”
該項目獲得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藥基礎理論重大創新性成果,使醫學界對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有了全新認識。
2.“我的夢想是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良藥救厄、廣行于世,研制出1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中藥。“做不出療效就退市”
1992年6月16日,吳以嶺做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辭掉了河北省中醫院這個“鐵飯碗”,創辦了石家莊開發區醫藥研究所。靠租房辦公的研究所,就是以嶺藥業的前身。
吳以嶺做出這種在當時常人難以理解的舉動,源于他“良藥救厄、廣行于世”的夢想:“我從30歲研究生畢業到60歲退休,平均每天看50個病人,就算一輩子不干其他任何事,頂多能診治30多萬個病人。把有效處方轉化成創新中藥,就能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早在1986年,吳以嶺就依據“絡以通為用”的原則,研發出第一個專利新藥通心絡膠囊。他騎著自行車找了多家單位尋求合作,都以失敗告終。最后,他決定自己搞產業化。
如今,他已研制出1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中藥。其中,治療心腦血管病的通心絡膠囊、治療心律失常的參松養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藶強心膠囊、治感冒防流感的連花清瘟膠囊等,均已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或醫保目錄,并成為市場主導品牌。
真金不怕火煉。為驗證新藥的療效,吳以嶺借鑒國際公認的隨機雙盲、多中心、臨床循證醫學評價方法,對研發的專利藥物開展了10項臨床循證研究,其中4項已經得出明確結果。比如,“通心絡膠囊防治急性心梗介入治療后心肌無復流循證醫學研究”表明,通心絡的療效比西藥高20%,可明顯改善心臟功能;“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律失常循證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參松養心治療室性早搏總有效率優于西藥美西律,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總有效率63.5%,平均提高心室率7.09次/分鐘,且無不良反應。
做循證醫學研究不僅費用高,還要冒“做不出療效”的風險。對此,吳以嶺很坦然:“做不出療效就退市。我們搞新藥就是為解除病人痛苦,如果沒有確切療效,就沒有在市場存在的價值。”
3.“中醫的生命力在于臨床”
中醫學術的創新必須經過臨床療效的檢驗,唯有提高臨床療效的創新理論才具有應用價值
在眾多頭銜中,吳以嶺最看重的還是醫生。他的辦公室里,懸掛著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論”。“這是習醫者必讀的醫德名論。”
他解釋說:“精”就是要求醫生有精湛的醫術,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誠”就是要求醫者有高尚醫德,以“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苦”,“只有為患者精誠服務,才能成為大醫。”
時至今日,吳以嶺仍然堅持每周二出診看病,幾乎雷打不動。他告訴記者:“中醫的生命力在于臨床,唯有通過臨床實踐才能創新理論、創新藥物。”
從1970年算起,他已從事臨床40余年。他把絡病理論原創思維應用于心血管病治療,提出了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治療新方案和新組方,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等專利新藥,也是長期臨床實踐的結晶。
為服務更多患者,1992年他還依托研究所創辦一家診所,如今已發展成國家中醫三甲醫院——河北以嶺醫院,擁有臨床科室32個、床位1000張。該院設有國內首家絡病專科門診,心血管科成為衛生計生委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以絡病理論指導制定的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三大疾病診治方案,療效顯著。每年,數以萬計的國內外患者慕名而來。
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吳以嶺探索出中醫藥學科的獨特發展規律:以臨床實踐為基礎,以理論假說為指導,以治療方藥為依托,以臨床療效為標準。
“中醫學術的創新必須經過臨床療效的檢驗,唯有提高臨床療效的創新理論才具有應用價值。”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功成名就的吳以嶺依然在中醫藥創新的道路上辛勤耕耘,執著探索,每晚讀書、寫文章到深夜12點。
“把中醫藥的整體思維、辨證論治等天然優勢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讓中醫藥造福全人類,還任重而道遠。”吳以嶺說。(原標題:絡學傳薪火、大醫濟蒼生,潛心耕耘數十載,以中醫理論創新指導中藥研發——吳以嶺:中醫藥創新“拓荒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