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70064號
案 題:關于防治我省校園欺凌和暴力問題
提 出 人:李文斌(共1名)
分 類:文教
辦理類型:未分派
承辦單位:
內 容:
校園安全關乎廣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近年來媒體頻繁曝光我國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校園欺凌和暴力案件頻發。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針對10個省市的5864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受訪者中有32.5%表示自己在校時會“偶爾被欺負”,6.1%表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社會調查中心2015年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調查顯示,受訪者中54.2%感覺當下校園暴力事件多發,73.3%確認自己身邊曾經發生過校園暴力事件。據了解,僅在2016年上半年,全國范圍內被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就達20余起。校園欺凌和暴力問題已成為嚴重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社會頑疾,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面對如此嚴峻形勢,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和暴力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16年4月28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等九部門下發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各相關部門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切實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問題,目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研究制定防治校園欺凌和暴力問題的實施辦法。
一、我省校園欺凌和暴力問題現狀
據省檢察院2016年5月25日發布的《廣東省檢察機關辦理“校園暴力”案件調研報告》,我省檢察機關2013年至2015年受理移送審查起訴“校園暴力”案件共510宗915人,其中已提起公訴748人,決定不起訴98人。數據顯示,校園暴力主要集中在搶劫、故意傷害、尋釁滋事及聚眾斗毆上,分別占38.41%、37.68%、7.25%和5.8%。此外,強奸、強制猥褻婦女兒童、敲詐勒索、故意殺人、搶奪、非法拘禁等案件也有涉及。實施犯罪的多系未成年在校學生,共有640人,約占此類犯罪總人數的70%(男性占99%),其中14周歲至15周歲的約占21%,16周歲至18周歲的約占49%,另有275人為18歲以上成年人對校內學生實施的暴力犯罪,約占30%。
省檢察院的調研報告顯示,校園欺凌和暴力案件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犯罪人主觀惡性較小,犯罪動機單純。通常是采取非法手段獲取金錢和財物,所涉及財物數額也不大,如手機、自行車等;引起故意傷害、聚眾斗毆的事由,多為瑣事糾紛便使用暴力傷害他人身體;尋釁滋事的動機則多是為了尋求刺激。
(二)共同犯罪較多,且多為臨時起意的犯罪。在搶劫犯罪案件中,在校學生的團伙性表現尤為明顯,由于能力所限,個人往往難以實施犯罪,導致他們集結一起,共同實施犯罪。以佛山禪城區檢察院辦理的搶劫罪10宗22人為例,有6宗19人屬于團伙式作案,占該類案件的60%。
(三)從處理結果看,校園犯罪的不起訴率較高,達18.6%,且判決量刑較輕。近3年我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平均不起訴率為4.09%,校園犯罪案件的不起訴率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4.55倍;有罪判決的緩刑率為14.1%,且刑期大多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深圳地區的校園暴力案件,僅有2.8%的被告人被判處3年以上刑罰。
二、我省校園欺凌和暴力問題原因分析
(一)學校法治教育薄弱。一是學校沒有法律教師人才儲備,講授法律知識的教師基本上都是政治和思想品德教師,法學專業背景的教師奇缺;二是法律知識被分散在多本教材中,既不系統,也不深入;三是在應試教育影響下,不少教師只懂“教書”,不會“育人”,過分看重分數、成績、升學率和績效考核,而不注重學生的人格培養和德育教化,不重視普法,法治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四是學校在學生安全、自我保護方面教育缺失,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學生被欺凌后并不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出于臉面、自尊心或害怕等一些原因選擇了沉默,一些本應屬于法律管轄范圍的欺凌事件,被當作內部問題解決。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治理機制”課題組2014年曾開展過一項專門調查。調查中,65%的調查對象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因”時選擇“不懂法律”;64.7%的選擇了“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60.5%的調查對象表示,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價,就不會實施違法行為。
(二)家庭教育缺位和錯位。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很多欺凌事件的施暴者都是留守兒童或異構家庭子女,還有一些父母因為工作繁忙或家庭存在矛盾,對孩子的教育放任不管,這些學生從小缺乏親情的撫慰,缺少關愛和教導,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二是家庭教育錯位,一些家庭雖然看起來美滿,家長對孩子也充滿關愛,但教育理念和方法簡單粗暴,動輒打罵,使孩子遇到問題時也傾向于用暴力方式解決,讓校園里一些原本平常的“磕磕碰碰”,上升到不可調和的程度。三是部分孩子在極端寵愛中長大,養成了自私、冷酷、沖動的個性,一旦與同學發生爭執,就武力相向,不顧后果。
(三)社會不良風氣侵蝕。一是社會上暴戾之氣并不鮮見,經常能夠看到相互偶爾觸碰就會引爆無休無止的爭吵,甚至為一點小事就大打出手。十多歲的孩子正是表現欲和模仿能力最強的時期,在群體中被排斥、遭受挫折、被邊緣化時,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很多孩子就會不自覺模仿社會上某些成人的做法采取攻擊性行為,對其他學生進行欺凌。二是目前市面和網絡上大量小說、游戲和影視作品都包含暴力情節,甚至連一些熱門幼兒動畫片也開始出現“暴力美學”,對暴力大肆宣揚和美化,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和行為,非常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的誤區,以為暴力可以解決一切事情,導致他們極易因盲目模仿、追求刺激而產生暴力沖動。三是學生效仿成人社會拉幫結派、講求義氣,從而引發校園暴力犯罪。
(四)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影響。據中國兒童中心發布的《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數據與分析》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至32%,5.2%的兒童存在明顯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導致在欺凌者、被欺凌者和其他學生之間形成了一個欺凌、被欺凌和新的欺凌的惡性循環:一是欺凌者大多具有驕橫跋扈、恃強凌弱、敏感多疑等不良人格特點,在沒有及時干預疏導的情況下,容易做出欺凌和暴力行為;二是被欺凌者一般具有內向、孤僻、自卑等消極人格特征,被欺凌后不及時疏導,往往會造成人格障礙,甚至會尋找比自己弱的目標,將自己內心積累的不良情緒發泄到更弱的人身上,變為新一輪的欺凌者;三是欺凌和暴力行為會影響到其他學生群體,引起其他學生的效仿,并使廣大學生感到攻擊和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催生出更多的欺凌者。
(五)法治依據亟待完善。一是《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反家庭暴力法》對于未成年人之間實施的暴力、侮辱行為均未涉及。二是我國校園欺凌行為的法律認定和懲戒標準定位過高,《治安管理處罰法》對未成年人的暴力侵害、妨害自由行為的處罰通常只是要求監護人嚴加管教,而絕大多數校園欺凌行為的判定都很難上升到《刑法》層次,其處罰往往排除在刑罰之外。三是很多校園暴力事件,就其性質而言已經符合《刑法》當中規定的犯罪標準,卻因為不符合刑事犯罪責任年齡的最低要求而無法定罪。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也只有8種嚴重犯罪才會追究刑事責任。四是在現有法律框架下,未成年人出現嚴重不良行為,對其負有監護和教育責任的家長、學校并未承擔相應責任。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大多數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的施暴人得不到應有的懲戒,多數只是“說教”性質, 很少采取法律手段予以懲罰,受害人無處伸張正義最后往往不了了之,很多施暴者由于年齡原因沒有受到懲罰,容易使他們形成“藐視法律”的心態,助長了校園欺凌和暴力問題愈演愈烈。
三、防治我省校園欺凌和暴力問題的建議
(一)強化法治教育。第一、提高對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把法治教育擺在和其他學科同等重要的位置,將法治教育列入教學大綱,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第二,修訂法治教育教材,把分散在多本教材中的法律知識集中起來,讓學生系統接受法律教育,全面提高法治素養和法治意識,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并清楚了解欺凌和暴力行為要承擔的后果。第三,選聘法律專業畢業生充實法治教育師資隊伍,各學校設專職法律老師。第四,開展全省的校園法治宣傳活動,組建普法宣講團在省內各級學校巡講,宣講團由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法律工作者組成,傳遞法治理念、法治思維,使學生知法懂法、依法行事、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第五,創新法治教育方式,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確定教育內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法治教育體系,并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律實踐,如案例教學、模擬法庭等。
(二)構筑防治機制。第一,省里出臺反校園欺凌和暴力專項治理政策,各市、區(縣)教育局、各級學校建立校園反欺凌和暴力預警機制,并出臺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實施辦法。內容包括:明確各級單位的責任,清晰工作流程,暢通欺凌和暴力事件上報渠道;明確學校的責任,制定調查和采取相應干預措施的步驟;明確書面記錄的程序;明確對相應處罰的規定;明確為受害人、施害人提供咨詢、心理輔導等其他恢復其身心健康的服務。第二,從公安、檢察院、法院、行政司法等部門遴選責任心強、工作經驗豐富的領導干部,配備充實到學校擔任法治副校長,負責校園中普法宣傳,預防、督查并治理校園欺凌和暴力問題,并協同教師、家長組成反欺凌小組專門解決校園欺凌和暴力問題。第三,學校設立警務室,對于教師和學校處理不了的惡性情況,由駐校社區民警出面解決。第四,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進行反欺凌干預培訓,培養教師預防并處理欺凌和暴力的實踐能力。第五,向學生公布校園欺凌救助電話,方便學生求助。
(三)深化家校合作。第一,學校開設家長學校,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聘請專家舉行家庭教育講座等活動,對家長在教育子女方式方法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豐富家長的育人知識,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使家校合作真正成為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育人機制。第二,不斷完善家委會工作機制,創新家校合作方式,創建家長聯誼會、家長教師協會等組織,開展“教師教學開放周”、“學生生活體驗日”等活動,實現家校的深度融合。第三,運用信息化平臺,實現家長與學校的無縫對接,各學校建立微信公眾號,各班級建立QQ群、微信群、家委會溝通群等,將學校重要工作舉措、班級重大活動和學生最新動向,及時向家長通報,實現家長與校長、任課教師和班主任的全天候溝通。
(四)保障心理健康。第一,各學校配備專職心理老師,并組織全省中小學教師參加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舉辦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其中專兼職心理老師需持有A級證書,其他科任老師需持有C級或B級證書。第二,全省中小學普及設立心理咨詢室,設置個體輔導室、團體輔導室、音樂放松室和宣泄室等心理咨詢功能區域,配備心理健康管理軟件,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及時掌握和監察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生的不良消極情緒及時疏導,一旦發現有暴力傾向或被欺凌的學生,及時進行干預。第三,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班級工作計劃,并對專兼職心理老師、班主任及德育干部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系統的培訓和進修,學會用正確、有效的方法引導、疏導學生心理健康,預防和矯正學生心理障礙,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五)完善法治體系。第一,制定專門的反校園欺凌法規,明確監護人、學校、社區、公安、司法等的職責,形成合力預防和減少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發生。尤其要明確監護人的責任:未成年學生因欺凌行為被起訴,父母也要一起進入司法程序;法官認定孩子欺凌行為與父母不法行為有關,法官應把孩子的監護權轉移到青少年庇護中心或寄養家庭;父母管教不當,法官應要求父母上訓導課程,學習如何合理合法管教子女;子女的欺凌行為造成他人受傷,父母必須承擔相應民事賠償責任。第二,完善《刑法》、《民法》的相關細則,嚴懲惡性校園欺凌和暴力案件的施害人。針對當前校園欺凌和暴力低齡化的趨勢,可以考慮適當降低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的年齡;施暴行為后果嚴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參照成人刑事案件審理,按成人標準定罪量刑;嚴懲欺凌和暴力行為的同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