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層次,“道”秉承著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
首先,《道德經》是規律之書、能源之書,神性之書。
《道德經》中藏著一個秘密,這是一本隱藏著可通天徹地秘密的一本世間少有的規律之書、能源之書、生命之書和神性之書!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時,為什么說“人亦大”呢?人有什么資格與天地媲美呢?
老子告訴我們,人所具有的靈性了不起,在于靈性既可以連接天地大道,也可以連接我們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做人做事中——人能與天地同功,與造化同能。人類能夠生存在世界上,試想一下,我們能夠離開天地嗎?天地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離開了天地,整個自然的生命現象也就不復存在了。從這個角度看,的確是“道大,天大,地大”。但是如果離開了人,哪里還有人類社會的一切呢?哪有人類社會的文明呢?哪有人類社會、對自然宇宙的認識、認知和造化的輝煌呢?回過頭來看時,也的確是“人亦大”。
在《道德經》的其它版本里,“人亦大”也有作“王亦大”的寫法。這么講也對,因為對一個社會來說確實需要王法——也就是需要法律、法規、秩序來維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來引導社會的發展,來規范各種各樣人的行為,從而使整個社會在有序中發展。無論用哪個字,都是老子在借相說法,我們只要把握字面背后的核心意思就好了。
其次,“道”是秉承著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
在老子看來,道、天、地、人的“四大”并沒有誰優誰劣,也沒必要分出孰強孰弱,他們都是宇宙間重要的組成因素。在道的指引下,天、地、人在規律、秩序、勢能中和諧運作、保持平衡。用今天的話說,老子的學說是秉承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在老子之前乃至之后,很多人將“道”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將“天”看作是高高在上、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存在;把天當成了一個有意志、有知識、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命運主宰。可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所描述的天之道是什么樣子呢?天之道的樣子很清楚,就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因此,天之道具備“三個品質”,“兩個無我利他”和“一個核心”。
一是“真”,真的價值觀即“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二是“善”,善的價值觀即“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三是“博”,博的價值觀即“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一是“無我”,即“圣人不積”;二是“利他”,即“既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就是牢記人的天命,即“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要聚焦在“無我利他”四個字上。所以,天之道的真實面貌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
再次,“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什么?
這個“自然”并不是我們所說的順其自然,也并非是我們所說的大自然的自然。“自然”是自己按照自己設定的生命路線運行,自然萬物都有自己的屬性,梅花的屬性是臘月怒放,越是寒徹骨,越是怒爭春;而小草的屬性呢,是有土地就有它,即使被人踐踏,即使風吹雨打,即便在被人們遺忘的角落里,它也依舊頑強生長;再比如,兔子的屬性是溫順,老虎的屬性是勇猛,我們人類每個人也有自己的自然屬性。每個人只要覺知自己的興趣、特長與愛好,做最好的自己,成為自己,這就是“自然”。
再進一步說,什么是道法自然中的“自然”?“自然”就是保持內心的平穩平和、淡泊寧靜,把浮躁的“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等等這些心病統統清理掉,而且每天清理覺知就如同每日早起灑掃房舍一樣,要養成習慣,要有這方面的自覺性。當我們養成了清理的自覺性以后,無論你走到哪里,人們都會很歡迎你。因為,能做到不驕、不躁、不急、不緩又懂得自律的人,一定是讓人敬重的人,這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生活也是有質量的。總之,道法自然的好處實在是說不完、道不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