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觸了很多學習《道德經》的企業家,他們都是標準的實干家——學了就用,用了就見效。所以,由于在管理中對道德文化的身體力行,他們的企業都顯現了很大的轉變。
在聆聽他們的智慧分享時,也觸動了我的很多想法,因為在管理中,其實很多都是共性問題。
比如評優。
我們以前也是年末評選優秀員工,但能力強的來來去去總是那幾位,其他人永遠沒有就會上位。
后來,我們又增設了很多名目,比如優秀班組,優秀這,優秀那……但說老實話,能力強、表現好的還是以老面孔為主。這么做,只是增加了一些獎勵的名額而已。
在老子的智慧中,天地是不仁的,以萬物為芻狗。也就是說,天地從來沒有評判和分別,總是一視同仁,人人機會均等。
所以,如何體現公平?尤其是關注暫時處在隊伍后面的員工呢?
有很多企業家給出了方法:平時用增加提成獎勵績效,而年末重點評選“最佳進步獎”。這樣既給了其他人同等的機會,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肯定;同時,也讓員工關注自我成長,而減少橫向比較。
我在思考:評優的目的是什么呢?僅限于獎勵績效、獎勵進步嗎?還能不能再進一步?
企業里最需要的人才是什么?這樣的人才有沒有得到關注?得到獎勵?
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中,老子說: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才能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也就是說,知道剛強,卻守著柔順;知道光明,卻守著暗淡;知道榮譽,卻守著卑辱,才能成為天下的河谷。做天下河谷,永恒之德就能富足,又回歸到渾樸。無形的渾樸分散形成有形的萬物,圣人運用能成為領導。所以完善的制度不會分割。
就像在我們單位里,有很多人并不是各方面技能、績效最突出的,但他們特別會培養人,也愿意主動把榮譽讓給別人。這樣的人往往并不一定是最顯眼的,但若沒有他們,就沒有一波又一波的人才出現,也談不上和諧。
一個企業就是一個生命,每個生命都需要自己的造血機能,而這些能培養出人才的人,就是最好的“造血干細胞”——這些能培養人的人才,其實才是企業最需要的!
在這些企業家的激發下,我想,今年的評優,我們應該尋找和關注的是“最會培養人的人才”!
我想,績效固然重要,但績效背后的人才是更重要的!
同樣,人才固然重要的,但才華背后那顆愿意成就別人的心是更珍貴的!
工作就是我們修行自己“無我利他”品質的練功場。
老子明確指出人生成功的捷徑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當企業管理的側重點,能有利于引導大家放下自己、相互幫助、相互成就時,這種“無我利他”的價值觀一旦內化為品質,融入產品、服務中,那么為企業產生的經濟價值將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我們能在工作中磨練出一顆專注于培養后來者、成就后來者的心,廣大的心量將把我們帶上生命更高的維度,有大思想、大格局、大視野才能產生大神奇;一個人越是舍得、放下,這種無我的境界才能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機遇、空間和生命力!
企業需要能培養人的人才,家庭如是,社會亦如是。
成就別人,可以說是把“無我”亮化為品質的一個簡單的方法。但最簡單的往往就是最高級的——這就是學用《道德經》的特點!
逯欣心
2019年5月17日,第4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