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合以治”思想在中醫體質調治臨床中的應用舉隅[1]
侯獻兵1劉英莉1宋雅婷2指導:賈春生3
(1.河北醫科大學滄州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院,滄州 061001 ;2.河北省中醫院,石家莊050011;3.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石家莊 050011)
摘要:介紹筆者干預偏頗體質的臨床經驗。由于偏頗體質的形成非一因一時所成,所以體質調治臨床中應善于假借針刺、灸法、刮痧、拔罐、火針、耳針等多種針灸方法“雜合以治”,充分發揮各種針灸方法的優勢。并以氣郁體質、濕熱體質、陽虛體質為例說明選配刺灸法的方法。
關鍵詞:“雜合以治”;體質干預;刺灸法
近年來,筆者采用針刺、灸法、刮痧、拔罐、火針、耳針等多種針灸方法“雜合以治”調治偏頗體質,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將運用“雜合以治”思想在中醫體質調治臨床中的應用體會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1 “雜合以治”思想特點
“雜合以治”的思想源自《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筆者認為這是依據病邪的特異性、中病層次、體質特異性及刺灸法的特異性選擇不同針灸方法的原則。文中提到因為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飲食習慣,不同的生活方式,產生了五種不同的體質及易發疾病,從而進一步形成砭石、毒藥、艾灸、九針、導引、按蹺等多種不同的治療方法。此篇明確指出了體質、疾病與治療方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臨床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針灸方法并非隨意使用,不同的刺激方法對經絡的疏通作用是不同的,針刺可達深部經絡系統;艾灸擅長祛除經絡中的寒邪;刮痧的治療面積較大,善于治療邪氣中于經絡表淺層次且分布較大的疾病,如風寒客于足太陽經;拔罐對于寒邪凝滯局部的治療效果較刮痧強度大;耳針對于急性痛證效果佳;磁貼療法對經穴刺激輕柔,無痛苦,且改善微循環效果好。所以依據病邪的特異性、中病層次、體質的特異性及刺灸法的特異性配合使用方能達到良好療效,才能發揮1+1>2的作用。也就是異法方宜論文中所講“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2中醫體質的特點
匡調元指出:體質是在遺傳基礎上,在緩慢的、潛在的環境因素作用下,在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漸進性的形成的個體特殊性[1]。由于體質這種緩慢因素作用特點決定了,體質的形成非一因一時所成,其臨床治療亦應采取多種療法,并長期系統治療,筆者在臨床中在發病期治療之外,為患者建立了體質健康管理檔案,并囑患者每年定期參加健康教育講座、定期預防性治療。例如:氣郁體質、特稟體質患者可于每年春季預防性治療,痰濕體質、濕熱體質患者可于每年夏季預防性治療等等,一方面定期調治可以預防“同氣相求”使病情加重,另一方面加強對患者的健康管理監控。
3“雜合以治”思想在中醫體質調治臨床中的應用舉隅
為了使讀者便于理解和掌握,以下按王琦教授九種體質分類法,以氣郁體質、濕熱體質、陽虛體質這三種體質為例的調治方案敘述如下:
3.1 氣郁體質調治方案[2]
(1)普通針刺法:主穴頭維、膻中、期門、中脘、天樞、氣海、內關、足三里、太沖為主。心煩者加太淵、神門;失眠者加申脈、照海;頭痛者加百會、丘墟;耳鳴者加聽會、中渚、俠溪;胃痛者加上脘、下脘、梁門;梅核氣者加合谷、尺澤;月經不調者加三陰交、血海;乳腺增生者加乳根、三陰交;兩脅脹痛者加期門、章門。
(2)刺絡拔罐法:取大椎、膈俞、至陽、肝俞、筋縮、膽俞、中樞,每次取3個穴位,以三棱針如梅花狀點刺5下,然后拔罐留10 min,輪流取穴。
3.2濕熱體質調治方案[3]
(1)循經刮痧治療:患者取俯臥位,沿督脈和膀胱經從第七胸椎膈腧區域自上向下刮痧至第十二胸椎胃俞區域,以活血調脾、清熱利濕,調治濕熱體質。患者取仰臥位,結合辯證,濕熱蘊于上焦,加刮手太陰肺經,沿循經方向,自胸走手,從中府穴刮痧至少商穴;濕熱蘊于中焦者,加刮足陽明胃經,自頭走足,從髀關穴刮痧至厲兌穴;濕熱蘊于下焦者,加刮足厥陰肝經,自足走腹,從大敦穴刮痧至陰包穴。每3~7天刮痧一次,以痧點消失為準。
(2)針刺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局部取穴:面部皮損局部常規消毒后,采用美容針局部圍刺法,不施手法。
體針取穴:內關、合谷、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濕熱蘊于上焦者,加曲池、列缺;濕熱蘊于中焦者者,加豐隆、內庭;濕熱蘊于下焦者,加陰陵泉、太沖。
(3)刺絡拔罐治療:取大椎、肺腧、膈腧、肝腧、胃腧、十七椎、委中及出痧較重部位,每次取穴3個穴位,用梅花針點刺腧穴,再于穴位處進行閃罐5~10次,繼留罐10~20分鐘,輪流取穴。
3.3陽虛體質調治方案
(1)刺絡拔罐法:患者背側畏寒為主者取脾腧、腎俞、阿是穴;腹側畏寒為主者取關元、足三里、阿是穴。肩背畏寒者加膏肓、肺腧;表虛多汗者加大椎、肺腧;腰部冷痛者加命門、腰陽關;腓腸肌抽搐者加承山;手足不溫者加內關、三陰交;胃脘冷痛者加中脘、粱門;膝關節冷痛者加粱丘、陰陵泉,每次取8~12個穴位。
(2)灸法:刺絡拔罐后,在拔罐處采用多功能艾灸儀(齊齊哈爾祥和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 進行灸治,每次30~60分鐘,施灸溫度40~50度。灸后以穴處潮紅、微癢、蟻行感等為宜。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
參考文獻
[1]匡調元.關于體質學說研究的若干問題[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6,9(4):18.
[2]侯獻兵,趙輝,劉英莉. 綜合針灸療法調治氣郁體質53例[J].中國針灸,2012,32,(3):227-228.
[3]侯獻兵,張金鑫,劉英莉,等.“雜合以治”法調治濕熱體質痤瘡36例[J].中醫藥導報,2012,05:99-100.
[1]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計劃項目:2012118作者簡介:侯獻兵(1982-),男,河北省滄州市針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針灸科普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方向:中醫體質辨識及干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