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 個 | 人 | 的 | 原 | 創 | 品 | 位 | 刊 | 物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多肉兩個字開始進入GP的視線。它頻繁地出現在辦公桌、家里的陽臺上,而子持蓮華、姬朧月錦、祇園之舞、紫晃星、帝釋天、日輪玉、靜夜、白美人、靜夜、荒波、永樂……光這些肉肉們的名字都足以喚起美好的想象,更吸引一大波萌妹紙、老干部加入多肉種植大軍中。
無處不在的肉肉Everywhere
多肉植物也稱多漿植物、肉質植物,是個較古老的園藝植物,其莖可食用,形態可愛多變,色彩會因光照、溫度等變化的影響而變得艷麗,其中景天科植物尤為突出。它們生長粗放無限,容易繁殖,無論是直立的柱形還是小巧的地被形抑或是下垂的枝垂形都肥厚憨態。
多肉植物最早在國外流行,日本、韓國潮人將其發揚光大,因此很多名稱都帶有比較濃烈的日本風格,比如乙女心、霜之朝、黑法師、赤鬼城、琉璃殿、烈刺玉、雷童、天狗之舞等。
重要的是,“肉肉”對環境適應性強,對空間要求極小,干燥、貧瘠、高溫、潮濕都不影響它的成活,巖石、沙礫、屋檐等都可以是它的生長環境,因而迅速在白領圈層流行起來。
一些家居裝飾、景觀都會看見多肉的身影,甚至一些森系風格的婚禮上,都能見到肉肉們的身影。
多肉植物的名字起源Name
世界上最古老的多肉文獻,是希臘的博物學家梯歐夫拉蘇斯所寫的《職務之探究》,該書曾對大戟科多肉植物有所描述。現在這本書被英國王室植物園圖書館收藏著。
中國最早關于多肉的文獻,則是在公元1000年前后,宋代范大成(號:石湖居士)所著《桂海草木志》書中,曾提及龍骨木之名。雖然中國自明代以后,對多肉植物研究較少,但是在華南一帶,民間栽培多肉植物卻很普遍,其中產自云南之四馬路(景天科)及球蘭又稱英蘭(蘿摩科)等頗為有名。
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及高濂的《遵生八箋》(1591年),均對多肉植物有所涉及。此后十七世紀,英國劍橋大學植物學教授里查·布拿特里于1716年完成巨著《多肉植物之歷史》五卷,始確立Succulent一詞,為Succulent (多肉植物)名稱之由來。
在亞洲國家里,對多肉植物有更多深入研究的國家是日本。在1796年,日本的多肉研究風氣就很盛行,當時的學者中澤以正寫過《中山傳信錄物產考》一書,書中對大戟科多肉植物,繪圖介紹,并稱之為「霸王鞭草」。
日本明治時代園藝家松澤進之助氏,將Succulent Plants 譯成漢文「多肉植物」,從此之后,這些迷倒萬千眾生的多漿植物,才有了“多肉”這個稱呼。
肉肉們的分類Kind
多肉植物是一個近萬種的龐大家族,分別屬于50多個科,分布在除南極洲外的所有大陸。不同的品種內在的組織結構不一樣,所以種植方法也不盡一樣,因為多肉的分類顯得十分有價值。關于多肉的品類,有些按植物進化的方向分,也有按照觀賞、食用等價值分。
GP帶來的分類則是按照貯水部位來分。
葉多肉植物:葉高度肉質化,而莖的肉質化程度較低,部分種類的莖帶一定程度的木質化。如番杏科、景天科、百合科和龍舌蘭科的種類。番杏科、景天科目前是市面上十分常見的科屬。
莖多肉植物:植物的貯水組織主要分布在莖部,部分種類莖分節、有棱和疣突,少數種類具稍帶肉質的葉,但一般早落。以大戟科和蘿摩科的多肉植物為代表。
莖干狀多肉植物:植物的肉質部分集中在莖基部,而且這一部位特別膨大。因種類不同而膨大的莖基形狀不一,但以球狀或近似球狀為主,有時半埋人地下,無節、無棱、無疣突。有葉或葉早落,葉直接從膨大莖基頂端或從突然變細的、幾乎不帶肉質的細長枝條上長出,有時這種細長枝也早落。以薯蕷科、葫蘆科和西番蓮科的多肉植物為代表。
多肉植物因萌萌的外表大受歡迎,但如果太過嬌嫩不易養活,也不會廣受人們喜愛與栽培。這讓GP聯想到了世間的種種,在這個看臉的時代,一個天生麗質的外表或許是成功的捷徑,但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獨特魅力,也難以獲得一席之地。
GP微刊,每個人的原創品位刊物,關注我們——
(本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一點資訊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