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大體質
中醫認為,應根據不同體質的特征制定適合自己的日常養生方法。
常見體質類型有平和質、陽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九種。
2、中醫保健五大要穴
3、養生十法
>>>>叩齒法
每天清晨睡醒之時,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在叩前齒30次。有助于牙齒堅固。
>>>>閉口調息法
經常閉口調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勻、和緩。
>>>>梳發
用雙手十指插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后按搓頭部,每次梳頭50~100次。有助于疏通氣血,清醒頭腦。
>>>>運目法
將眼球自左至右轉動10余次,然后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摩腹法
每次飯后,用掌心在以肚臍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幫助消化,消除腹脹。
>>>>足心按摩法
每日臨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有強腰固腎的作用。
>>>>凝耳法
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可使頭腦清靜,驅除雜念。
>>>>提氣法
在吸氣時,稍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后,在緩緩呼氣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氣的運行。
>>>>咽津法
每日清晨,用舌頭抵住上顎,或用舌尖舔動上顎,等唾液滿口時,分數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搓面法
每日清晨,搓熱雙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頰而下,可反復10余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可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
>>>>關于健康中醫告訴你
根據中醫經絡理論,按照中醫經絡和腧穴的功效主治,采取針、灸、推拿、按摩,運動等方式,能達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的養生方法。
刮痧可以活血、舒筋、通絡、解郁、散邪。
拔罐可以散寒濕、除瘀滯、止腫痛、祛毒熱。
艾灸可以行氣活血、溫通經絡。
食療:到底要怎么吃???
飲食要“定時”即三餐要有規律。規律的飲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給身體所需的養份。在工作中忙碌的我們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過了早餐的時間,三餐的時間也比較隨性,無規律可言,長此以往會損害營養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對身體的損害是可觀的。
飲食也要“定量”看見喜愛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飽脹的程度,不喜歡就少食,這樣的偏食和過量飲食都是不科學的。吃得太多會加重脾胃的負擔,使脾胃超負荷地工作,使胃壁變薄,胃粘膜受到損傷。《內經·素問》中提到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正是這個道理。
飲食也不可過于追求速度飲食應當細嚼慢咽,充分發揮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從而減輕脾胃的負擔,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同時,飲食也提倡“專致”。也就是說飲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許多人以為這么做是節省節省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實不然。飲食的過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進吸收,腦部的血液供給就相應 減少了。邊飲食邊工作,不僅此時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響了腸胃的運作,可謂得不償失。
根據五臟六腑的不同需求來劃分,中醫講究“五色入五臟”。五色是指赤青黃白黑,可以滋補心肝脾肺腎。人體作為一個內外統一的有機整體,通過五色和身體調和并順應五態,就可以調整人的容顏和身體。
紅滋心紅色食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心臟非常有益處,如紅蘋果、山楂、紅棗、西瓜、胡蘿卜等,都能有效地起到補血補心的作用。在飲食中宜適當食動植物蛋白、牛奶、瘦肉之類,并選用一些能降血脂食物,如大豆、蘑菇、花生、生姜、大蒜、洋蔥、茶葉、酸牛奶、甲魚、海藻、玉米油、山楂、蜂皇漿等,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并且飲食清淡少鹽,都是對心臟的保護十分有益的。
青養肝青色食品包括綠色蔬菜和水果等,維生素含量高,對于清理腸胃、促進肝臟內毒素的排出是十分有效的。此外,護肝宜食些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魚類、蛋類、乳類、動物肝臟、豆制品等,還應適當吸些糖(去掉),多食用高纖維食品。
黃益脾如南瓜、柑橘、香蕉、黃豆、玉米等黃色食品,可以起到養脾的作用,促進排毒,延緩器官衰老。
白潤肺白色食品如牛奶、豆腐、冬瓜、竹筍、山藥等,對于養肺的功效是顯著的。對于肺臟的保健,還應該注意少吃辛辣辛味的食物,宜淡食少鹽忌咸;飲食切勿過寒過熱,尤其是寒涼飲冷。
黑補腎黑豆、黑芝麻、桑葚、紫菜、黑木耳、茄子等黑色食品都能為腎臟的健康出一份力。此外補腎飲食宜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低膽固醇、低鹽的食物,如瘦肉、魚類、豆制品、蘑菇、水果、蔬菜、冬瓜、西瓜、綠豆、赤小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