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民事立法領域得以確立,刑事立法對精神損害賠償規定并不明確,而司法解釋不僅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排除了精神損害賠償,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也不能得到救濟。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操作不一,造成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案件審理的不確定性,受害人傾向于“私了”,在客觀上放縱了犯罪。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存在問題:1、法律規定沖突,有違法制統一。2、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排除在外有違法律的公平、公正。3、不利于被害人的保護。
關鍵詞:精神損害賠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現狀;問題
我國的刑事立法與司法的現狀來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了民事法律規定與刑事法律規定之間的沖突,有違法制統一的原則,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實踐中各地法院操作不一,加大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案件審理的不確定性,不利于對被害人權益的全面保護。
我國建國之初,將意識形態絕對化,無論是理論領域還是立法領域對精神損害都持否定態度,認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將人格商品化,在社會主義國家里,人格與名譽不是商品,不能拿金錢來衡量,對精神損害予以物質賠償有悖于社會主義道德風尚。[1]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之下,我國立法領域里是不可能確立起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
1986年《民法通則》的頒布,初步確立了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通則中第120條明確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要求賠償損失?!痹撘幎m然沒有直接使用“精神損害賠償”這一術語,但首次在立法上明確了涉及到人格權、名譽權的被害人有權請求賠償,是我國立法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是中國關于人身權精神損害保護的第一個里程碑。[2]隨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8月頒布的《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的若干問題的解答》中第十問第四項規定:“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后果等情況酌定。”“精神損害賠償”一詞在我國正式法律文件中首次出現。2001年3月最高院公布了《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將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加以擴展,不僅對人身權設立精神損害賠償,還對具有人格因素的某些財產權設立了精神損害賠償。這一解釋的出臺將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推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是一件有革新性和前沿性的法律文件。[3]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權責任法》第22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是首次在民事立法中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民事領域已逐步走向完善。
但是,由于目前在我國刑事立法的不完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刑事領域是缺失的,即刑事受害人的精神損害無法得到法律的有效救濟。刑事犯罪對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損害是客觀存在的,并且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精神損害比起一般民事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要嚴重得多,而且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越發看重精神權益的價值,要求法律對其合法權益予以更為全面的保護。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立法、司法、理論現狀進行及時的梳理,對既存問題加以反思,以提前為我國刑事立法領域中這一制度的構建掃清障礙。 一、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立法現狀 (一)有關刑事立法規定 如前所述,在我國民事理論和立法領域,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已經逐步走向完善。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犯罪行為給被害人帶來的精神損害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損害后果通常更為嚴重,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至今不被立法接受。 我國《刑法》第36條第一款規定:“由于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并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該條款對刑事犯罪造成的經濟損失賠償予以認可,沒有提及精神損害的賠償問題。 1997年1月1日施行的《刑事訴訟法》第77條第一、二款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該條款明確規定了對因犯罪行為遭受物質損失,被害人有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但對精神損害的賠償問題沒有作出明確的否定。 2013年1月1日施行的《刑事訴訟法》第99條:第一、二款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該條款仍沿用1997年施行的《刑事訴訟法》,被害人有權對物質損失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對精神損害的賠償問題仍沒有作出明確的否定。 所以,依我國立法的上述規定,雖然將能夠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請求限定為“經濟損失”、“物質損失”,但是對受害人因犯罪行為造成的精神損害可否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也并未予明確否認,更沒有禁止受害人就精神損害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立法就刑事犯罪所致的精神損害是否賠與如何賠是留有一定空間的。這也體現在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0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審判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除適用刑法、刑事訴訟法外,還應當適用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這條規定可理解為,由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特殊性,審判該類案件,附帶民事部分可適用《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二)有關司法解釋規定 2000年12月19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即法釋{2000}47號)(以下簡稱《規定》)第1條規定:“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產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在此,刑事法律以司法解釋的形式明確的否定了刑事被害人就所遭受到的精神損害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但對被害人的精神損害救濟而言,還存在著一絲希望,因為該解釋對刑事訴訟審結后,被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訴訟沒有明確予以禁止。 2002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回復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即法釋{2002}17號)(以下簡稱《批復》)中規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該《批復》的公布,將受害人試圖通過另行提起民事訴訟對精神損害實施救濟的路徑堵死,也就從根本上剝奪了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訴權,受害人僅存的最后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2013年1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64條:“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進行調解,或者根據物質損失情況作出判決?!备鶕撍痉ń忉?,在刑事訴訟中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另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除調解達成協議的外,人民法院的判決是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的。 二、我國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現狀 上述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的相關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引起了不少的現實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各地法院操作不一,造成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案件審理的不確定性。 大多數法院根據上述刑法、刑事訴訟法、最高法院司法解釋和相關規定,不予受理或駁回了被害人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帶之訴和獨立民事賠償之訴,如曾受到學界和社會廣泛關注的我國首例強奸案受害人精神損害索賠案。本案糾紛源于1998年的一宗強奸案。1998年8月巧日下午,張某與一審被告劉某(持澳大利亞護照)在深圳某英語俱樂部相識。后劉某提出請張某吃晚飯,并將張某帶到其在深圳羅湖區某花園的住處,多次使用暴力手段對張某實施奸淫,并將她禁錮在其住處長達四個小時。張某乘劉某上衛生間之機用客廳電話向110”報警,公安人員接報后立即趕到現場將張某解救,并將劉某拘捕。2000年8月,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以強奸罪終審判處劉某有期徒刑12年。后受害人就劉某的強奸行為給她帶來的精神損害提起了相關訴訟。該案歷經兩審,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最終依據最高院2002年《批復》中相關規定做出終審裁定,撤銷一審有關賠償被害人8萬元的判決,駁回了被害人張某要求強奸罪犯劉某賠償精神損失的起訴。 有些法院采取的是駁回被害人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附帶之訴,但依據民事法律的有關規定支持被害人的獨立之訴的態度。如備受關注的“售票員掐死教授女兒終審判決30萬精神損害賠償案”, 2005年,清華大學晏教授夫婦因女兒被巴士售票員朱玉琴掐死,在刑事訴訟終結后另行提起民事訴訟,向該巴士的司售人員及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索賠,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二審終審判決撤銷一審賠償10萬元精神損害金的判決,改判賠償精神損害金30萬元。 還有的法院突破刑事法律的有關規定,在附帶之訴中支持了被害人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訴訟請求。例如2004年發生在天津市津南區的一起交通事故案。在該案件中,法院支持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要求。2004年2月8日,天津市津南區發生一起交通事故。無業人員李某酒后駕駛一輛借用四川江口醇集團的長安之星小客車,在津港公路上逆行與相對而行的一輛紅色夏利車發生第一次碰撞,車失控后撞在第二輛銀灰色的夏利車上,導致該夏利車內兩人當場死亡,一人受傷,兩名死者中一人頭顱飛出10余米遠,場景令人驚悚。檢察院以李某涉嫌交通肇事罪向法院提起公訴,同年5月8日趙某等人的家屬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李某賠償包括精神損害撫慰金在內的各項經濟損失近七十萬元。2004年11月,天津市津南區人民法院以李某犯有交通肇事罪,判處其有期徒刑四年零六個月,同時判令其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各項損失五十萬元,其中包括精神損害撫慰金四萬元。 對精神損害賠償之訴的處理各地法院審判實踐中會出現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源于刑事法律與民事法律在精神損害賠償問題上的規定不統一。同樣是精神損害,如果是一般侵權引起的民事案件,民事法律采取的是積極救濟的態度;而如果該精神損害是源于更為嚴重的侵權行為即犯罪行為,刑事法律領域卻是無能無力。在如何真正實現法律的公平正義與現有法律規定之間徘徊,實踐中難免出現審判的不確定性。 (二)受害人傾向于“私了”,在客觀上也放縱了犯罪。 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也給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出了個難題。倘若選擇“公了”,提起自訴或向司法報案,其所遭受的精神損害就無法得到保障,如前面提到的我國首例強奸案受害人精神損害索賠案,受害人頂著巨大的壓力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現行法律堵住了她獲得救濟的各條通道,最終不僅沒有得到任何精神損害賠償,而且因為敗訴會給被害人帶來更大的心理傷害。在法律只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受害人無法從正當的訴訟程序中獲得精神損害賠償時,為了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受害人勢必傾向于選擇私力救濟,即“私了”。比如司法實踐中會出現受害人更改陳述,幫助被告人擺脫刑事追究;撤訴等情形,究其原因,都與現行刑事法律的不合理規定有關。 從公共秩序的保護角度來看,非法“私了”必然又會損害到公安司法機關打擊犯罪的效果上。比如一些自訴案、強奸案,取證據主要依賴于受事人,如果受害人為求得精神損害賠償主動撤訴或改變證言,罪犯就可能因證據不足而逃脫刑罰制裁,從而放縱了犯罪。
三、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規定沖突,有違法制統一 1.刑事法律相關規定與民事法律規定之間的沖突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發生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民事訴訟,其設立的目的在于是充分利用司法資源,簡化訴訟程序,降低訴訟成本,有效地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其中,刑事訴訟部分解決的是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是國家對犯罪行為的制裁,體現的是刑法的功能;而附帶民事訴訟部分解決的則是被告人的民事賠償問題,是私法對侵害個人權利的調整,體現的是民法的功能,所以實質上與普通的民事訴訟并無二致,在訴訟過程中要遵守民事實體法和民事程序法的的規定。[4] 我國在《民法通則》中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并且賠償范圍隨著相關司法解釋的出臺不斷擴大,由最開始的四權逐步擴大到現在幾乎對全部人身權的保護,這充分體現了我國人權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當然這也意味著,人民法院在審理有關精神損害賠償案件時,無論是普通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還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都應遵守《民法通則》及其相關規定,以保障法制的統一。但實際情況是,在精神損害賠償問題上,如果說刑事法律持不否認的的態度的話,相關司法解釋和規定則完全與民事法律相關規定相背離,不僅沒有考慮到經濟的發展帶來人們對自身精神利益保護觀念的增強,反而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拒之門外,產生了民事法律規范準許精神損害賠償與刑事法律規范排斥精神損害賠償的沖突,導致了司法實踐的迷茫和混亂,是對刑事被害人精神利益的漠視,有損法律的權威、減損人們渴求法律、相信法律、依據法律的意識。[5] 2.司法解釋有違刑事立法原意與精神 如前所述,依我國《刑法》第36條第一款,新《刑事訴訟法》第99條中的相關規定,雖然明確了能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請求被害人遭受的“經濟損失”、“物質損失”,但對于犯罪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精神損失可否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也并未以明確排除,可以認為,在立法上,就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問題這一問題是留有一定解釋空間的。從《民法通則》到各種民事單行法規、司法解釋的出臺,民事權利的法律救濟有了極大地發展,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也從一片空白逐漸走向成熟。[6]就是在這樣一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于民事侵權領域已確立并不斷完善的立法背景之下,最高院的司法解釋和相關批復規定不僅明確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排除在法院門外,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仍然不予支持,這顯然嚴重的背離立法精神,也與有違我國刑事立法的原意。 (二)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排除在外有違法律的公平、公正 公平、正義是人們對法的最大期待,在現代法治國家,任何人的權益受到侵害時,都應當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就精神損害而言,倘若受害人的精神損害是由一般侵權行為造成的,依照民法的相關規定,加害人應當對該精神損害予以賠償,而且傷害的程度越是嚴重,受害人所獲得賠償也就越多,這是符合法的基本精神的。同樣是精神損害,但造成的原因由一般侵權行為上升為嚴重的刑事犯罪行為時,按照刑事法律的相關規定,受害人卻不能在附帶民事訴訟中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舉例言之,同一個女孩子,如果逛超市時被工作人員以有盜竊嫌疑而搜了身,回頭就可對超市侵犯其人身權的行為提起民事訴訟,以獲取數萬元的精神損害賠償款;反之,閉門在家遭人入室強奸,卻無法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此時,由于立法原因而使遭受同一種痛苦——精神痛苦卻得不到同樣的賠償,顯然是違背公平原則的,也不得不令人質疑此時法律的公平正義性何在。
(三)不利于被害人的保護
刑事犯罪行為作為嚴重的違法行為,給受害人帶來的精神損害往往都是非常嚴重的。例如性犯罪案件:犯罪發生之前,受害人生活在正常的讓人生軌道上,當受害人遭受性侵犯后,雖然沒有或少有物質損失,但受害人遭受的精神損害巨大,尤其一些年幼的受害人,這種精神痛苦可能會隨著受害人認識的加深而不斷增強,從這個角度上說,性犯罪受害人付出的代價甚至超過了法律對犯罪人的處罰,因為刑罰一般是有期限的,而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往往卻是伴隨終生的。對罪犯定罪科刑在一定程度上會緩和受害人的激烈情緒,但更是行使國家公權力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需要,對受害人而言,最實際的精神撫慰莫過于求得相當的物質補償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以此克服心理、生理及精神利益損害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恢復心理健康。然而,按照我國目前刑事法律的相關規定,受害人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救濟權是受到限制的,司法實踐中有些個受害人寧愿選擇“私了”以換取經濟補償,撤訴,甚至改口供幫助被告人擺脫刑事追訴的現狀,正是現行刑事法律規定對刑事受害人權益保護不力的真實寫照。
[1] 甄貞:《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綜述》,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195頁。
[2] 王利明主編:《民商法理論爭議問題一精神損害賠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頁。
[4] 邵世星、劉選:《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疑難問題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5] 郭衛華、常鵬翱、殷勇等:《中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6] 鄧陜峽:《以被害人權利救濟為視角解讀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載《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5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