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前媒體人
全文3500余字,閱讀約需7分鐘
“在地下室住習(xí)慣了,和孩子們樓上樓下,又不缺吃缺喝,還圖個啥?”趙常娥說:“回村也沒房沒地了,想回也回不去。”
進城投靠子女,是一些農(nóng)村老年人迫不得已的選擇,尤其是失去老宅的、或落單的高齡老人。但進城上樓之后,如果行動不便,爬不動樓梯,和許多老舊小區(qū)的城市老人一樣面臨著“上不去、下不來”的尷尬,他們甚至?xí)徇M陰冷潮濕的地下室。
都說農(nóng)村老人最好面子,一輩子啥都可以不圖,就圖個“面子”,但到了腿腳不便、有心無力的年紀(jì),解決現(xiàn)實中最基本的出行問題,不在城里做“懸空老人”,遠比面子重要得多。
89歲的申鳳仙,已經(jīng)在10平米的地下室住了三年多,兒子一家住在六樓。
這是一個位于城郊的安置房小區(qū),有400多戶,大多數(shù)居民來自同一個村莊。
小區(qū)是十幾年前建的,樓間距寬敞,出行也便利,周邊還有一個小菜市場。但小區(qū)里,全部都是6層高的樓房。
戶型、樓層都是兒子選的,申鳳仙當(dāng)初沒過問,也沒打算搬進城里。她和老伴住在村里的老宅,有一方小院,院子里種上了小蔥、香菜、韭菜、菠菜,日子過得平淡踏實。城里的新房再漂亮,也不如自己的“丑窩”住著舒心。
老伴去世后,屋里一下子冷清起來,生活也變得空虛了。經(jīng)不起孩子們的再三勸說,申鳳仙收拾了衣物,鎖上院門出了村,住進城里小兒子的家。老人與最小的兒子生活在一起,在當(dāng)?shù)剞r(nóng)村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
申鳳仙有三子一女,對她頗為孝順。在小區(qū)里,也時常能見村里的老姐妹——很多鄰居都搬了進來。雖然上了年紀(jì),老人的身體還算硬朗,除了高血壓,沒有其他大毛病,但腿腳越來越不利落了。從一樓爬到六樓,中途要歇五六次,回到家氣喘吁吁,半天緩不過勁。申鳳仙越來越不愿意出門了,最長的一次,在屋里整整窩了近一個月,用她的話說:“快窩出綠毛了。”
住地下室,是申鳳仙主動提出的,兒子、兒媳堅決反對,但在這個小區(qū),老人住地下室的又不是一家兩家。漸漸地,孩子們松口了,把原先堆放雜物的地下室清理、打掃了一下,幫著老人搬了進去。
地下室不算特別狹小,擺放好床鋪,還能擠下桌椅及簡單的置物架。隨身換洗的幾件衣物,則堆在床鋪的另一頭。
地下室通著電,簡單擰上一個節(jié)能燈泡就能應(yīng)付照明,至于生活用水,每隔兩天,兒子就拎來滿滿一桶水放在墻角。
搬進地下室后,申鳳仙開始自己買菜、做飯,連帶洗洗涮涮,兩天一桶水夠用了!過慣了苦日子,老人的節(jié)省意識比較強,怕費水、費電,連兒子家的洗衣機都舍不得用,大小件基本都是自己手搓,然后搭在一根扯起的尼龍繩上掛晾。
比較麻煩的是入廁問題。
小區(qū)公廁距申鳳仙住的地下室有七八十米的距離,去方便時,需要一只手拄著拐,另一只手拎一把坐便椅。到了夜里,只能將就用一下便盆在屋里墻角解決了。
在北方的城市,冬天沒有暖氣是一件非常令人難熬的事,何況是住在潮濕陰冷的地下室。但申鳳仙沒覺得這對她的生活質(zhì)量有多大影響,畢竟還有一個小小的窗戶可以通風(fēng)。至于暖氣,住在村里也從未有過,鄉(xiāng)下的冬天,可比城里冷多了。
申鳳仙是一個樂觀開朗的老人。住在地下室,至少說明自己的生活還能自理,進進出出不太需要孩子們操心。那些日常起居都需要兒女照顧的老人,下樓曬一次太陽難著吶,幾個月不出門都是常態(tài)。
一個多月前,申鳳仙的嘴角突然歪了。“現(xiàn)在吃飯費勁啦!這邊吃著、那邊漏著。”她一邊用手比劃,一邊笑著自嘲。
像申鳳仙一樣住在地下室的老人,小區(qū)里就有好幾位。
85歲的張花蘭,老伴多年前就去世了。近些年,她一直在三個子女家輪流住。每年一入秋,大兒子就把她送到小兒子家。
小兒子一家住在四樓,她住在小兒子的地下室。
在張花蘭看來,沒有什么比住進安置房更好的選擇了。村里很多老房子年久失修,大多數(shù)人又無力重蓋,換套現(xiàn)成新房也不錯。盡管不少安置小區(qū)都是超高密度的電梯房,社區(qū)環(huán)境也不盡相同,但有的安置小區(qū)確實不錯,甚至可以和商業(yè)花園洋房媲美。那些在城里打工的年輕人,也都個個盼著趕緊征遷、搬進樓房。
農(nóng)村分戶卡得越來越嚴(yán)。張花蘭的戶口和小兒子一家在一個本本上。小兒子選擇了兩套12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一套與老人同住,一套留給在外地打工的孩子。但老人的膝蓋漸漸僵硬,下樓買菜、遛彎越來越困難,兒子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老人搬進地下室。
畢竟,從單元門口到地下室,只有七八個臺階,而若上到四樓,需要爬72個臺階。
天氣漸漸暖和了。張花蘭穿著兒媳婦春節(jié)時寄來的紫紅色棉襖,坐在小區(qū)的綠化帶旁曬太陽。春天的陽光映射在老人的臉上,她瞇著眼睛,看起來像是睡著了。
以前在村里,小兒子下地干活,伺弄幾畝葡萄,張花蘭在家?guī)蛢合眿D做飯,還在院子里圈了一小塊菜地。如今,果園沒了,灶臺沒了,“人也越來越老,越來越不中用了。”
每天早晨6點起床,張花蘭的漫長一天就開始了。
兒子送來早飯,就出門干活了,只留下她一個人閑坐發(fā)呆。小兒子年近6旬,還在附近到處找活打短工。村里六七十歲、有胳膊有腿、身體沒毛病的人,種地的種地,打工的打工,其實都不閑著。但凡有一點力氣、有一點機會,都在想辦法掙錢。
“養(yǎng)老金”、失地補貼等各項收入去年又漲了幾十塊錢,張花蘭現(xiàn)在每個月能領(lǐng)到400多元。這已經(jīng)令她十分滿足,只要身體不出毛病,除了吃喝,就沒啥其他消費了,拖累不著子女。
看見一位路人從身邊經(jīng)過,張花蘭問了時辰。聽說已經(jīng)11點多,心里有些慌,拄著拐杖、佝僂著身子站起來,把小凳子往另一邊挪了幾步,這樣就能看到單元門口和兒子家的陽臺。兒子已經(jīng)趕回來做午飯了,每天快到飯點,會下樓給她送飯。
張花蘭的小兒子近幾年獨自在家,兒媳婦去了孩子家?guī)兔O子,疫情之下,更是一年難得回來幾次,那是幾百公里外的一個省會城市。
“上樓不敢抬腿,下樓不敢邁步。” 張花蘭拍打著自己的腿說:“現(xiàn)在是混吃混喝等死。”
再過幾天,張花蘭就要去附近村子的女兒家住了。按照規(guī)矩,每年小兒子照護她半年,其余時間,由大女兒、大兒子輪班。
出行不便,是這些腿腳不利落的老人在生活中面臨的突出難題,72歲的趙常娥也是“望梯興嘆”。她患上骨質(zhì)增生多年,和老伴進城投靠子女沒兩年,就搬進了地下室。她與申鳳仙、張花蘭都是一個村的,現(xiàn)在同住在一個安置小區(qū)。
和老伴住的地下室,擺上一張雙人床后,幾乎就沒有什么多余的空間。所幸趙常娥的兒子在小區(qū)對面的巷子,有一間很小的平房閑置著。老倆口平日里做飯,都去那間小房解決。
“我的手指受過傷,現(xiàn)在是家里的老頭子做飯。” 趙常娥露出一只戴著厚手套的手。
趙常娥有一子一女,同住在這個小區(qū)。她住在女兒家的地下室,女兒住在6樓。“她在附近企業(yè)打工,為了帶孫子,剛把工作辭掉了。” 趙常娥說。
上了年紀(jì)的人,以軟食為主,和子女們吃不到一搭兒,也不愿意麻煩孩子另做。菜市場不遠,拄著拐杖去買一次,足夠老倆口吃上好幾天。
“咋不買低層?還是差錢!有錢就不買頂層了,我也不用住地下室。”趙常娥說。在北方城市,多層樓房的頂層保溫隔熱差、冬冷夏熱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如果防水性能不好,還容易滲水,價格比低層便宜一大截子,即使安置房,樓層差價也不小。
在小區(qū)里,這些住在地下室的老人經(jīng)常碰面。天氣晴好的時候,“無所事事”的他們會穿得整整齊齊、拎一把小凳子出來坐在路邊,一邊曬著太陽一邊閑聊嘮嗑,看看來往的路人。
進了城住在一搭兒,這些老人們并未脫離鄉(xiāng)村原有的熟人社會,都知根知底。大半輩子的往事,足夠老人家追憶了。誰家的孫輩出息、誰家的子女掙錢、誰家的媳婦孝順,是很長臉面、值得炫耀的。而住進地下室,也并不被左鄰右舍笑話,反而是一件比較令人理解的事情,誰沒有老了爬不動樓的那一天呢?
和當(dāng)?shù)氐囊恍┐甯刹苛钠鹱≡诘叵率业睦先耍麄儾⒉灰姽帧8鞔宓陌仓梅啃^(qū)都有這種情況,一時也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申鳳仙等幾位老人所住的小區(qū),其實距老村并不遠。村里前幾年辦起了日間照料中心,為有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齡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每個月200多元就能吃到合口的飯菜。但照料中心只是日間照護服務(wù),床鋪也僅供老人們午休,晚上不允許留宿,還得各回各家。
因為在城里的小區(qū)居住不便,也有一些在村里還有老宅的老人,最終離開兒女、搬回村里獨自居住。有老宅的尚有選擇,老房無存的老人,又該何去何從呢?
近些年,隨著城鎮(zhèn)化的持續(xù)加快推進,大量農(nóng)村人口不斷向城鎮(zhèn)轉(zhuǎn)移,一大批安置房小區(qū)相繼建成,農(nóng)民紛紛進城居住,一些老人也先后投奔子女。但由于不少安置小區(qū)都是未配備電梯設(shè)施的多層樓房,同時也不屬于“老舊小區(qū)”,難以加裝電梯,各種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公共配套設(shè)施,比如防滑地磚、扶手等,更是無從談起。
然而,現(xiàn)實中最基本的出行問題,無論如何是回避不了的。由于這些安置房小區(qū)在居民構(gòu)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些爬不動樓梯、被“懸空”的農(nóng)村老年人,即使生活在高度熟人化的社區(qū),最終還是放下面子搬進地下室。相較城市老人,農(nóng)村老年人更能忍、更能吃苦——他們吃過的苦,如果不是在農(nóng)村長期生活過的人,是無法了解的。
“在地下室住習(xí)慣了,和孩子們樓上樓下,又不缺吃缺喝,還圖個啥?”趙常娥說:“回村也沒房沒地了,想回也回不去。”
(文中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