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病因]: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由于髓核的突出與脫出,后方小關節的骨質增生,鉤椎關節的骨刺形成,以及其相鄰的三個關節(椎體間關節、鉤椎關節及后方小關節)的松動與移位均可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與壓迫。上述改變主要引起三方面的癥狀,一是神經根受刺激表現出的根性癥狀;二是竇椎神經受刺激而表現出頸部癥狀;三是鄰近神經肌肉的牽連性癥狀(如前斜角肌、胸鎖乳突肌等)。
[臨床表現]:臨床上本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人,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起病緩慢,多無外傷史,但頭頸部外傷可以誘至本病的急性發作,隨著發作次數的增多,癥狀也逐漸加重。頸部活動度大、長期低頭工作、高枕者發病率較高。多發部位依次為頸5-6、頸4-5、頸6-7和頸3-4,大多為多個節段同時發病。
有頸、肩疼痛,短期內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或向枕部放射痛且伴有串麻感。頸部活動或腹壓增加時,癥狀加重。放射痛范圍根據受壓神經根不同而表現在相應部位。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同時可以有上肢力量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可以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痛。
[臨床診斷]:醫生檢查時可發現頸部發直、頸肌痙攣、頭喜歡偏向患側,且肩部上聳。病程長者上肢肌可有萎縮。在橫突、斜方肌、肩袖及三角肌等處有壓痛。患肢上舉、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牽拉試驗和壓頭試驗陽性,另外,還有感覺障礙.肌力減弱和反射改變等神經根受累的體征。
X線平片顯示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骨質增生,鉤椎關節、關節突關節增生及椎間孔狹窄等退行性改變征象。CT或磁共振(MRl)可見椎間盤突出、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及脊神經受壓情況。
[治療方法]:大部分病人經正規保守治療,頸椎牽引后癥狀可以緩解,僅極少數病人需要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