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梳理經絡:
經絡貫通身體內外上下,是人體氣血運行,經過,聯絡的通路,也是內外環境聯絡的通路。因而它把機體內外、上下、表里聯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如外邪由表入里必由經絡傳入,臟腑有病必經絡由里達表。經絡若壅塞不通,即發生病變。俗話說:“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經絡阻塞則出現疼痛,經絡通暢則疼痛消失。按摩隨經絡的順逆方向,應筋骨按摩的拇指雙壓手法循行經絡,點揉穴道,可使經絡梳理通暢,功能恢復到正常狀態。
筋骨按摩通過循行與周身的經絡穴位,使瘀血、麻木或經絡所至的臟腑疾患得到緩解,起到舒筋通絡的作用。所謂“經脈所至,主治所及”就是這個道理。
2.筋絡回槽:
綜合歷代中醫文獻記載,結合西醫解剖知識,所謂“筋”主要是指人體的皮膚、皮下淺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韌帶、關節囊、滑膜囊、椎間盤、周圍神經及血管等軟組織。筋在人體起聯系諸骨、組成關節及活動關節的作用,筋有剛柔之分,剛者附于關節,能夠束骨,起維系穩定關節的作用;柔者超越關節相互交接,起聯系穩定與關節伸屈活動的作用,兩者共同完成肢節的功能。
中醫對筋傷的分類相當精細,在古代文獻中有“筋斷”、“筋轉”、“筋歪”、“筋走”、“筋翻”、“筋柔”、“筋強”、“筋粗”、“筋結”“筋痿”等具體描述。人體是由臟腑、經絡、皮肉、筋骨、氣血、津液等共同組成的一個整體。筋傷可導致臟腑、經絡、氣血的功能紊亂,除出現局部的癥狀之外,常可引起一系列的全身反應及肌肉萎縮、關節強直、關節脫位、骨質疏松、組織粘連、肥厚增生與管腔狹窄、鈣化和骨質增生、骨折等并發癥。
筋骨按摩主要利用拇指雙壓手法對傷筋進行矯治,它包括整復錯位、舒筋鎮痛與活絡關節等方面,可糾正筋絡的翻轉、扭曲、錯弄、滑脫、痙攣及粘連,使關節舒展滑利。
3.整復骨骼:
經絡、筋與骨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關系,肝主筋,腎主骨,素有“肝腎同源”之說。筋傷與骨傷可同時發生,也可單獨發生,并能相互影響,如:筋傷不一定伴有骨折、脫位,但骨折、脫位一般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筋傷。因此,畢氏筋骨按摩注重“筋骨并重”的原則,弄清筋與骨關節的病理變化,既要治療筋的損傷,又要治療骨關節的損傷,這樣便可以事半功倍,即為“筋柔才骨正,骨正才筋柔”。
4.按摩過程:
――查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所,或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筋強、筋柔、筋歪、筋正、筋斷、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熱,以及表里虛實,并所患之新舊。
――姿式:拇指雙壓法,是用拇指重疊在一起進行的擺動性推法,用拇指端掌面或偏橈側,著力于一定部位或經絡穴位上,通過腕部的擺動和拇指關節的推動,使力持續作用于患部或穴位上,推動局部之筋骨。
同時要了解手法的作用部位是在人體的哪一層,分清皮、脈、肌、筋、骨,才能充分掌握人體經脈穴位,提高治療效果。
――力度:按摩治病,手法是關鍵。古人云:“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之為手法也。”各類手法形式與手法技巧,都是功力的體現。
筋骨按摩的手法要求:1.有力
5.按摩功效:
筋骨按摩是治療筋、骨損傷主要手段之一,手法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功效有以下幾點。
――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肢體損傷后,由于有不同程度的血脈破裂而致瘀阻或流注于四肢關節或滯留于筋絡肌腠則腫痛,凡有瘀血停積都將壅塞氣血循環之道,導致氣滯血瘀、經脈阻塞、不通則痛。筋骨按摩能解除血管、筋肉的痙攣,增進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加速瘀血的吸收,達到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目的,有利于組織損傷的修復。
――舒筋活絡,解除痙攣
因持續勞損造成的損傷如《素問'宣明五氣論篇》中所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人體的肌肉、筋絡功能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輕則痙攣萎縮,重則功能喪失。通過筋骨按摩,能起到舒展和放松肌肉、筋絡的效應,使患部脈絡通暢,疼痛減輕,從而能解除由于損傷所引起的反射性痙攣。
――理順筋絡,整復錯位
筋骨按摩能使跌仆閃失所造成的“筋出槽、骨錯縫”得到整復。《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云:“跌仆閃失,以致骨縫開錯……以手推之,使還舊也。”臨床上常用于外傷所造成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組織的破裂、滑脫及關節半脫位,如腰椎關節突關節滑膜嵌頓癥、腰椎間盤突出、骶髂關節錯位等。總之,筋骨按摩對軟組織破裂、滑脫、關節錯縫具有理順、整復、歸位作用。
――松解粘連,通利關節
當軟組織損傷后,局部出血,長久不消,血腫機化,組織間形成粘連,致使關節活動障礙。筋骨按摩能活血化瘀、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可使緊張僵硬的組織恢復正常。臨床上對于組織粘連、關節功能障礙者,用筋骨按摩技法使粘連松解,關節功能逐步得以恢復正常。
――通經活絡,祛風散寒
肢體損傷后,用筋骨按摩,循經取穴,具有鎮痛、消痛、止痛的功效。對陳舊性損傷所致的局部疼痛,反復用強刺激手法治療后,局部疼痛逐漸消退,謂之消痛法。風寒侵襲機體,以致經絡通、氣血不和,產生肢體麻木、疼痛等癥狀。筋骨按摩可以溫經通絡、祛風散寒、調和氣血,從而調整機體內陰陽平衡失調,恢復肢體的功能。
結束語
中醫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不少獨門秘籍式的治療,但受傳統思想影響,“傳內不傳外、傳子不傳女”,加上口口相傳、代代相傳,沒有付諸文字記載,因此,不少經幾代人辛勤探索而總結出的治療方法由于戰亂、災難、疾病等原因而失傳,這是很遺憾的事情。這本應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搶救這些面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留給后代子孫。我本人也將不遺余力地發揚光大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