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疼痛既可能是由于筋膜炎、肌炎、韌帶關節損傷、神經卡壓(廣義上包括椎間盤突出癥)等直接原因造成,也可能是軀體姿勢適應性改變的結果。足部姿勢異常可以導致腰腿疼痛癥狀,因此對于腰腿疼痛的診斷治療上也不可以忽略足姿勢的異常。
一、足部姿勢異常是通過生物力學的作用來影響到脊柱、骨盆的正常姿勢。
可能與脊柱骨盆姿勢相關的足部異常至少包括有兩種:高弓足和扁平足。
高弓足的特征是足弓較高,前足內收內翻(有時稱為足旋后),可能還伴有足趾的屈曲;高弓足的踝關節往往內翻,背屈受限;膝關節存在內翻的趨勢,導致膝關節外側牽拉和內側擠壓;膝關節這種內翻趨勢繼續可以牽拉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導致闊筋膜張肌的緊張。高弓足可以是原發的,通常是兩側;也可以是繼發于神經肌肉骨骼病變損傷,可以一側也可兩側受累。一側受累往往因為下肢功能性縮短導致骨盆側傾、脊柱代償性側彎,造成背痛,甚至影響到寰枕、寰樞的穩定性從而造成頭痛癥狀。一側受累的這種癥狀,即稱為“Ober綜合征”,當然,Ober綜合征本意還包括一側髂脛束的原發損傷所引起的征候群。
扁平足的特征是足弓特別是足縱弓度數減少,足前部外展、距骨內旋和距下關節外翻(足前旋);距骨內旋導致脛骨內旋,在膝關節主要影響是導致髕骨內移內翻,外側受到牽拉;由于Q角的存在還使得股脛關節受到異常應力,膝關節內側向后轉動時更加偏后,增加半腱半膜緊張,同時股骨外側髁和外側半月板擠壓造成退行性病變;當股骨也被帶動內旋時,造成外展髖關節的肌肉如臀中肌、臀大肌、梨狀肌等及其臀筋膜緊張;兩側同時受累的股骨內旋,造成骨盆的前傾增加和向后平移,為維持重心平衡,腰、胸、頸椎的屈度相應發生代償性變化,典型的是腰大肌受牽拉延長肌力減弱。一側受累或兩側不對稱受累時,同高弓足一樣由于下肢功能性短縮,不僅一側骨盆前傾平移(骶髂關節轉動)而且造成骨盆傾斜、脊柱側彎代償,伴有的腰背疼痛稱之為“足前旋綜合征”。后者更為常見。
即便足部的姿勢異常由于相關肌肉的代償作用,還不能造成以上關節、骨盆、脊柱發生的可測的結構性變化,這種代償作用也會因為長期的張力增高造成相關結構功能性退變,同樣是疼痛的來源。
反過來,脊柱的力學紊亂也可以導致足的姿勢異常。例如突然的或積累性的損傷使得機體被迫適應性骨盆前屈,從而造成股骨內旋,應力的異常可以誘使足前旋。當然,一般只有經歷相當時間(以十年記)才可以使功能性變化轉為結構性變化。
二、足部姿勢異常的臨床檢查
足部姿勢異常與腰腿疼痛的相關性應該不低,至少不比目前醫務工作者的想象的低。建議遇到慢性腰腿疼痛的患者,尤其是癥狀反復的患者,請關注一下患者的足。
1.站立位足部姿勢檢查:標準的是足弓指數計算和足印法。M.O.弗里德良指數計算公式F=(H / L)×100。其中H為足背高,測量脛骨前下點至地面的垂距;L為足長,測量跟點至跖尖點之間的最大直線距離。評定:F值大于29,為高弓足;F值為27~29,為正常足;F值在25~27,為輕度扁平足;F值小于25,為重度扁平足。
印記法要求身體重心平衡,赤足沾滑石粉或水,踩在黑平板上留下印記。也有人采用壓敏紙留下足印記。沿大拇指內側至足跟內側緣作一切線,過足印最凹處與切線作一垂線,其延長線橫切足印,測量足底凹陷處寬度記為A,橫切足印寬度記為B。評定:正常足A:B≧1:2;輕度扁平足A:B=1:1;重度扁平足A:B=1:2。
扁平足患者的內踝明顯凸起,舟骨突出,一般位于內踝與第一跖骨頭間連線以下。從后面觀,跟腱明顯向內成角。此外,扁平足(足前旋)患者一般髕骨內翻,使得膝部有一交叉眼(cross-eyed)征象。患者保持在直立姿勢時,一般伴有足趾向外(Fick角增大,一般在15°~18°以上)。
2.步態觀察:觀察患者行走8~10步。異常足前旋的患者在其足擺動相的末期,足趾異常地向外;在站立階段足跟著地,足趾仍指向外側。當然嚴重的扁平足患者,足趾并不向外偏斜,而是中足部扁平。
3.綁扎試驗:對于發現有足前旋的患者,可用運動帶捆綁足弓重新進行評價。方法是在患者仰臥位抓住帶子使得足處于中立位,然后帶子進行8字固定捆綁。重新觀察行走步態。
4.腰大肌肌力檢查:足前旋患者由于骨盆的前傾和脊柱前凸的增大,造成腰大肌的繼發延長,導致肌力減弱。檢查時,患者取坐位,雙腿放在檢查臺上,檢查者雙手置于患者膝關節的近端施加一定的阻力。正常情況下髖關節可抵抗阻力完成最后30°~45°的屈曲;如果不能,表示腰大肌肌力減弱。
三、足部姿勢異常的治療
足弓墊配制:扁平足患者應該配置合理足弓墊,可以糾正足跟的傾角和前足部的外旋。高弓足患者可以在橫弓中部和外側部的蹠趾關節下增加厚度,以分散橫弓兩端的壓力,糾正足內翻。
足弓姿勢訓練:足部鍛煉有助于減輕足部的異常姿勢并可以更加有效的控制行走時的足部姿勢。對于扁平足而言經常有效的鍛煉是足內翻鍛煉:用足趾抓浴池底,使得足屈曲內翻。高弓足的練習方式是足背屈(脛前肌的力量練習)。
手法治療:除了足弓局部的松動術、牽拉手法,值得提出的是中醫經筋手法。
所謂“經筋” 一詞見于《靈樞.經筋》篇,該篇對經筋的循行、起止和病因、病機有詳細描述。以后歷代醫家多有發揮,認為:人體有十二筋經遍布全身,如遇急性創傷意外,或慢性勞損,或風、寒、濕等內外因,影響氣血運行,導致氣滯血瘀、經絡阻塞、關節錯移等,造成有關的經筋受阻,會出現腫脹、麻木、痛和功能障礙等系列病癥。
十二經筋連綴全身的骨骼,維系聯絡周身,十二經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間,而后盛于輔骨,結于肘腕,系于膝關,聯于肌肉,上于頭項,而終于頭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
在傳統推拿的認知中,常以針對局部病變的手法進行治療,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忽略了人體結構的整體性與對稱性。人體結構和生化過程互相依賴,相互平衡,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在治療上必須考慮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的對稱性。在腰腿疼痛的眾多療法中,“經筋”里的十二經筋分布、走向與功能剛好吻合這一觀念。
從經筋學說里作反向的思考,對于脊椎旋轉、傾斜、退化或頸腰部軟組織的病變,如果從足部姿勢異常對人體整體結構的對稱性與平衡性的影響來探討,也許能很快地找到了答案。具體的手法在此不做贅述。
選擇合適的鞋:兒童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沒有穿用合理的鞋子,可能導致足部的變形,為脊柱和下肢的疾病埋下基礎。女性經常穿高跟鞋、過窄的尖頭鞋,男性特別是一些工人出于工作和安全的需要,經常穿著硬底工作鞋和靴子,都會對足部造成很大的應力。老人由于足底韌帶的松弛,一般的鞋子也不足于提供足弓的支持保護。合理的鞋底應該軟硬合適,并能夠有一定的足弓支撐。
亞健康手法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