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028字丨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左右
昨天遇到一位50歲左右病人問我說:“醫生啊,醫院說關節的退行性病變是人體自然的老化現象,是治不好的對吧?”。
因為我在臨床當中處理過很多被診斷為是由于退行性變引發的關節疼痛的問題,一般都是治療完以后,活動受限或者疼痛的關節都會馬上緩解很多,如果非得說是“自然老化”的問題,那是不是就我做的這些治療都是讓時間倒流了?病人的關節穿梭回退化以前的狀態了?當然不是!
我只是幫他還原了一個被異常的受力模式“威脅”的關節受力勢態而已,這個效果在膝關節這個最愛“退化”的負重關節上展現的淋漓盡致,效果都是立竿見影。這可不是吹大話,因為我有上萬例這樣的病人為我背書。
既然提到了骨關節的“退化”,我想先說一下骨關節的“進化”,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看退化。從距今大約5.7億年前的元古宙末期到寒武紀初期開始,隨著海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多樣性開始迅速蔓延,食物鏈的層級開始增加,物種之間競爭被放大。
為了適應這個競爭,生物的“骨骼化”正式被開啟,主要目的是為了“防御”,比如像一些無脊椎動物之所以會產生礦化的外殼,就是為了對捕食動物的防御。
雖然說生物出現骨骼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防御,但是人類在后面繼續進化完善骨骼的時候,真正的目的早已不是防御,而是支撐。人類把防御功能已經完全委托給了皮膚。支撐的目的是為了讓軀體內的重要器官在空間上能保持相對穩定的位置,進而實現整體功能的協調運作。
因為如果我們不先通過筋膜和肌肉這些軟組織打開一個關節歸位的“軌跡”,而是強行掰回去的話,關節會很快又錯回去。所以說調結構一定是先對“軌跡”,后對“位置”。當然,大家不要把我說的“對軌跡”當成揉松肌肉,不是的。我這里說的“對軌跡”主要是指將肌肉筋膜挪到不和現有錯位產生“張力捆綁”的位置。
我舉個例子:要復位頸椎,先要把身體側方的筋膜向上挪,讓上面“捆住”的張力先借著下面上來的張力松開,然后再貼著肌肉筋膜通過牽動骨頭把軟組織給頂開,這才是一個最完整的松解過程。如果只是局部的亂揉亂按,為了揉松而揉松,那肯定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這個最佳的受力勢態只要建立,很多疼痛和活動受限問題會馬上緩解,因為關節受到的“威脅”被解除了。
而要真正去調整我們身體這整個氣機和受力狀態,不管我們是從內臟方面入手,還是從筋骨方面入手,總目的都是為了讓筋與骨的排列達到最佳的受力勢態,內臟器官有足夠的“功能空間”去運作它正常的生理功能。這里說的氣機主要是指內到五臟六腑,外達筋骨皮毛的“動力系統”。正如《素問》中所說的:“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其實很多時候并不是有骨關節的錯位或者肌肉筋膜的變緊就會痛,因為有時候這些錯位和變緊它在它所處的這個區域位置獲得的身體給他的營養和活動空間是正常的,那么它也是很難產生疼痛的。
真正產生疼痛一定是這里的關節錯位和肌肉筋膜的異常張力已經“威脅”到了正常組織獲得營養,把身體局部與整體功能之間的協調狀態拉扯到了“脫軌”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