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緩解能源、糧食、環境和資源等日益困擾人類的幾大問題,人類現在開始有意識地實行計劃生育。其實,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都會根據環境狀況,調整自己的生育策略。
節制生育
在尼羅河的兩岸生活著一些非洲象。在該河的一側,植物繁茂,食物資源十分豐富。這里的育齡母象每4年就會生1胎小象。而在河的另一側,由于地理和環境等原因,植物稀少、食物f$乏,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母象每9年才生1胎小象。
野兔與家兔起源于同一祖先,家兔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有的一年能撫育9窩小兔。但野兔每年卻只在氣候溫暖、食物豐富的春夏季產兩窩仔。其他不適于繁殖的時期,野兔不但不交配、不懷孕,而且公兔與母兔分別獨居,可見野兔的計劃生育是十分巧妙而順應自然的。
人們常見的鳥類,在繁殖時每窩產幾枚卵幾乎是固定的。野雞每窩孵十幾枚卵,連續十幾天把要孵化的卵數產夠后,它就自動停止產顫,開始孵化。曾經有人做過試驗,當窩中產了10枚卵時,以后每天從窩中拿走1枚卵,結果,由于窩中的卵始終沒有達到該孵化的數目,這只可憐的野雞就連續產下123枚卵,才停止產卵。這說明并不是母野雞已經不能再產卵了,而是在進行有目的的節制生育。因為產多了,孵化時母野雞的身體難以遮住全部卵,露在外面受凍的卵孵不出雛雞。另外,若剛孵出的雛雞太多,母雞根本無法照顧過來,食物又極其有限。所以,長期的自然選擇,就使野雞逐漸形成了這種節制生育的習性。
優生策略
在典型的狼群中,并不是所有的狼都能得到生育機會,只有身體強壯、聰明機靈的公狼和具有一定優勢的母狼才可能交配生育后代,其他的公狼和母狼都無權生育。狼的這種行為避免了過多的繁殖,保證了用有限的食物來源養活一定數量的后代,從而防止了餓死或自相殘殺的現象。另外,得到繁殖機會的公狼和母狼,都是群體中的佼佼者,它們的優秀遺傳基因促進了狼群不斷進化,起到了防止種族滅絕的作用。
在野生動物中,當非洲羚羊發現自己的孩子要在嚴寒的冬季出生時,它就會放慢胎兒的生長發育速度,把胎兒留在腹內,等春暖花開時再把孩子生出來。
屎克螂能通過控制產卵數目進行節制生育。到了繁殖季節,屎克螂夫妻共同把喜食的牛糞滾成糞球后推到合適的地方,深埋到土中,接著向屎球中產入兩三粒卵。當它們在近10個糞球中產入20粒卵時,就不再產卵了。這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搓推和深埋糞球是一項極其艱苦的工作,要消耗很大的精力;二是產卵繁殖的適宜時期不允許它們為兒女準備更多的口糧;三是剛出生的小屎克螂胃口很大,若向糞球中產入更多的卵,小屎克螂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就難以獲得足夠的食物。因此,它們每年只產20粒卵,就自覺地采取了節育措施。
雖然上述幾種動物的計劃生育令人稱奇,但它們都比不上人類的近親—靈長類動物。非洲猩猩能夠有目的地吃當地人所吃的墮胎植物進行墮胎。母猩猩產下小猩猩不久后,會有目的地吃富含雌激素的野豆進行避孕。但需要加強生育能力時,它們又會吃一些具有催情作用的野豆。
可見,動物的節制生育是它們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形成的本能,這種本能對保證種族的繁衍和進化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