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一直是一個帶著神秘色彩的職業。
有人認為咨詢師能洞悉人心,也有人認為不過是別人情緒的垃圾桶。
在我看來,心理咨詢是一個助人自助的職業。10多年的心理咨詢工作,不僅幫助了無數來訪者走出焦慮,也確實改變了我很多!
最重要的變化是,我的內心變得平靜平和,終能體味幸福。
而這種幸福,藏著玄機。
它不是滿,而是空。
曾經我的頭腦中,總是充斥著紛繁復雜的思緒想法,不管工作還是生活,甚至連睡覺時都在高速運行;而現在,當我不需要思考的時候,頭腦中經常一片虛空,什么想法都沒有,但內心卻覺得安寧。
這種感覺很妙,就像一只午后慵懶的貓,什么都不想,卻極盡悠然自得。
除此之外,我的壓力值、心率等生理指標都隨之下降,也許心靜了,壓力水平與心率自然降低了。
而在數年前,我和很多來訪者一樣:遇事容易多思多慮、時常擔憂各種不好的結果發生、情緒緊張易怒、在人際交往中也在意別人評價…… 這一切的改變,都要歸功于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讓我體驗到,不為外界所擾、不為想法所困、不為情緒所憂的狀態,有多幸福。
這種狀態,我希望每一個來訪者都能獲得。
01
生而為人,普遍焦慮?
心理學家海靈格說過:“一個人無法真正給予他所不曾擁有的東西”。
我始終堅信來訪者發生改變的前提,是咨詢師自身須擁有來訪者所期望獲得的特質,比如良好心境、穩定情緒與強大內心。
因此,心理師首先需要擁有給予來訪者的東西。
一個咨詢師的成熟人格、對來訪者無條件的接納、共情與理解等對來訪者所產生的幫助往往大于技術本身。
然而,咨詢師的成長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一路,我也走了近20年。
我在2002年開始學習心理學,出于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我被心理學深深吸引。
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我經常被身邊的人問到,心理問題與困惑該如何解決?
當時,可把我愁壞了。看到別人飽受心理困惑,我非常希望能幫助他們解除痛苦。
于是在本科階段,我報讀了心理治療課程,開啟了作為心理咨詢師的道路。
本科畢業后,我又從新西蘭輾轉來到英國,并選擇了后現代療法——ACT(接受與承諾治療)作為我的研究方向,將焦慮作為我的主攻領域。
畢業后,我在一家心理專科醫院從事臨床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一干就是十幾年。
我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壓力、焦慮,因現實壓力而導致的焦慮狀態無處不在。
我曾經也深受焦慮和壓力困擾,經常為不同的事擔憂、感到緊張,左思右顧等等。
例如:上學時因考試感到緊張,擔心考不好,甚至不能畢業。想到如果留學不能畢業,一切將化為泡影,如何面對家人?畢業后又對前途與發展一片迷茫,不知路在何方?為此而憂慮不安。
好不容易找到喜歡的工作,又常擔憂自己做得還不夠好,不能讓客戶和領導滿意,經常處于緊張與忙亂中……
總而言之,就是時常覺得,生而為人,真累啊,不像是在品味生活,仿佛是背著只增不減的包袱,不停地趕路。
很多人也許覺得這種狀態普遍,并早已習慣了,誰不是這樣疲憊地活著呢?
上學時,擔心成績;上班時,擔心KPI;單身時,擔心心找不到對象;結婚了,擔心婚姻出問題……不管什么狀態,總是焦慮,總有壓力。
但這種常態,真的是必要嗎?
02
能夠放下想法,
是一種新的境界
有人說心理咨詢師最好的老師,不是大學里的教授、書本,而是來訪者。
的確如此,對我而言,在醫院工作積累的大量焦慮案例,對我的專業提升和自身的改變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深究來訪者問題的同時,我發現,我與來訪者有一些近似的,引發焦慮的思維模式,比如:自我的消極暗示、無節制的窮思竭慮、過度對完美的追求等等。
當遇到一件懸而未決的事,往往很容易想到負面結果,并有可能由此而展開一系列負面的聯想,越想越害怕,最終被自己所想象的結果嚇倒。
正如海涅所說:“幻想出來的痛苦一樣可以傷人”。
雖然是假想的情景,但卻真實地影響情緒。如果再不斷窮思竭慮地聯想,很容易進入“災難”的深淵中。
隨著接觸的病例越多,在不斷實施心理干預的過程中,我有了更深刻的領悟——焦慮和壓力可以不是生活的常態。
如果能對自發的負面思維、消極的暗示進行節制,焦慮和壓力就會越來越少,情緒也會越發平靜,生活也會慢慢呈現出它本真的樣子。
后來,不斷有來訪者談及,在看到我安寧和積極的心態后,給予了他們希望,我也開始反思,作為咨詢師本身的特質帶給來訪者的影響。
我清晰地記得有一天,我在診室突然感覺到內心無比安寧,仿佛對外界各種刺激的反應明顯變弱,頭腦空空。不工作時,什么念頭也沒有,工作需要時思維會被快速調動。
起初這種感覺甚至有些嚇人,因為這是一種類似“麻木”的感覺,但非常不同的是內心平和、精神安定,還不時地泛起淡淡地欣喜感,這種感覺很淡,但很舒服。
后來,我漸漸地意識到或許這是一種新的境界。
事物經常會呈螺旋狀發展,當發展到高階階段似乎又回到初始狀態,但其本質卻有著天壤之別。
就拿情緒為例,正常人經歷著生活百態,體驗著七情六欲,這很正常。
但情緒的反應應在一定的限度內,如果超過一定程度,并且出現較為頻繁,就有可能發展成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障礙。
比這更糟糕的是麻木不仁的狀態,比如當一個人遭受了重大創傷或自然災害時,又或者精神分裂癥的陰性癥狀等。
當引起各種負面情緒的思緒、念頭不斷地減少,內心也漸進歸于平靜,負面情緒也會隨之消失,或存留的時間越來越短暫。
內心安寧,祥和之氣自升。所謂“無念則心靜,靜中氣自平”。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霍金斯博士,在他的“心理能量等級”中指出:平和是一種比開心、喜悅更高層次的心理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讓我對外界事物能以一種更加友好的心境去面對,仿佛整個世界也變得友善了,內心也體驗到一種柔軟。
此外,由于平時的想法變少了,感到每天能量的消耗也隨之減少,精力變得更加充沛。
我體會到大腦就像安裝了開關。只在用時才打開,不工作時似乎更多保持休息狀態。因此,注意力變得更加集中、思維也變得更加敏捷。
03
那么如何獲得平和?
a. 思維阻斷
正常情況下,人們每天會產生成千上萬的想法,大多數時候這些想法可能對我們毫無意義,甚至是有害的。
因此當我們開始擔憂一件事,并由此聯想到各種 “災難”的想法時,可以及時評估兩個問題:
①發生自己所擔心情況的機率有多大?
②我又該如何來更好地應對?
如果機率并不大,就需要及時阻斷這種負面的暗示及聯想,將自己的關注快速地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b. 放松與正念冥想
焦慮往往不僅是情緒上的緊張狀態,并且也常伴有心率快、呼吸急促、肌肉緊繃等軀體化反應。因此,通過放松訓練可以很好地緩解焦慮。
放松時或坐或平躺,保持姿勢舒適為宜。同時,放慢呼吸頻率,緩慢地進行呼吸。
吸氣時隨鼓起小腹吸滿為止,呼氣時隨腹部自然收縮,每次堅持15分鐘以上即可。焦慮情緒會隨緩慢的呼吸而得到緩解。
此方法稱為腹式呼吸法。
還可以將注意力保持在身體的某一部位,比如將注意力集中,靜靜地體會著腹部的起伏。這有利于幫助我們清除頭腦中的雜念,避免發散性的思維。長期的訓練會令我們注意力更加專注。
此外,我們還可以應用正念冥想的方式來體會自己當前正在經歷的焦慮情緒,只是默默地體會著這種感覺,充滿好奇地、接納地體驗著這種感覺,而不對其進行任何負面的評判。
c. 接納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當發自內心地愛著一個人或者抱著自己心愛的寵物時,仿佛心都融化了,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感猶然而生,甚至希望此刻時間凝結,留下這份美好!
這就是接納。
我認為接納可以有兩個層面:即對情緒的接納和對自己、他人的接納。
很多時候,真正傷害我們的不是由于某些事件引發的情緒本身,而是我們對于情緒的反應。
當人們產生焦慮時總是試圖馬上要消除它、壓倒它,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心理干預技術是很難的,當不能“干掉”焦慮,內心可能會更加煩躁、無助。
而這種因為焦慮而感到的焦慮破壞力更強!所以,學會與負面情緒共處,帶著它們去做事兒,反而更易使我們的心境平靜下來。
其次,做到對自己與他人的接納。
任何事情的產生總是有其合理的原因。
比如,你可能會因為別人一句無禮的話而憤怒不已。是否可以嘗試去尋找他行為的合理性?比如,當時環境使然;或者他的原生家庭、成長經歷帶給他的行為模式?
要真正做到接納就需要放下自己的思維框架,從對方的視角、經歷來嘗試感受他、理解他,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共情。
當我們以善意、抱持來接受自己與他人時,我們的內心也會變得柔軟,憤怒、敵意等負面的情緒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平和喜悅縈繞于心。
這種感覺你體驗過嗎?
如果你此刻陷入疲憊、壓力或者焦慮狀態中,深受折磨,請相信這不是生活的唯一模樣。
你可以選擇走進咨詢室,讓咨詢師用全然的接納,陪伴你去找到你屬于你的平和,彼時你也許會發現,活著原來是這么怡然自得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