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個回回九個馬,剩下的就姓撒拉哈。”馬姓回民遍布全國各地,是回族中的大姓。據清代一個馬姓回族穆斯林遍歷云、貴、川三省回族地區調查,三省內便有“二十七姓馬,同姓不同宗”。在回族聚居區,
有的整個村、寨、巷都居住著馬姓回民,并且有以馬姓命名村莊,如馬家莊、馬家灣、馬家寨等等。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回族860萬人,馬姓占66.92%。又據全國九個回族區(寧夏)州、(新疆昌吉、甘肅臨夏)、縣(河北大廠、孟村;青海化隆和門原;甘肅張家川;新疆焉耆)回族姓氏統計,馬姓占71.8%。據前文介紹,德恒隆鄉有兩個純回族村(該文注:純回族村全村皆為回族或99%以上為回族):加納村和德一村。加納村現有60戶人家,以馬姓為首,且人數占絕大多數;德一村全村239戶,1235人,全部姓馬。十個回回九個馬之說,雖有點夸張,但馬姓列為回族姓氏之首,的確是事實。然而回族中卻“十個馬姓不同源,八個馬姓不同宗”也是事實。這“一姓多源”之因構成了“十個回回九個馬”這一特殊姓氏群體現象。
馬姓回民如此之多,其得姓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取自回回原名的譯音。回回原名中有不少帶馬字音的,如阿合馬之后裔取其前輩名字的尾音立姓,馬合馬沙之后裔取其前輩名字首音立姓。另據《懷寧馬氏宗譜》載:“吾族系出西域魯穆,始祖諱魯穆文字,漢譯馬依澤公,遂以馬為姓。”
二、取自與伊斯蘭教的圣人穆罕默德名字有關的字為姓,這是回族馬姓的最主要來源。回族,對穆罕默德圣人非常敬佩,平時說話、辦事都遵循“圣行”做。因此,在起經名時,有很多人都喜歡取與穆罕默德相同的名字,如穆罕麥、穆罕子等等。在取姓時,多取與穆罕默德名字相關的姓。
穆罕默德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同的譯音,尤其是明代以前(包括明代),有些譯者將穆罕默德譯為馬罕默德、馬哈邁德、馬哈馬、馬合麻、馬哈木、馬哈默等等。《明史》中有“相傳回回教之祖曰馬哈麻者”、“回回歷法,西域默狄納國王馬哈麻所造”等記載,將穆罕默德譯為諧音“馬哈麻”。這樣回民在取姓時,多取穆罕默德譯音的首字“馬”為姓。如元時的回回人馬馬(窩闊臺近臣)、阿合馬(世祖時宰相)、馬合馬沙(工部尚書兼領茶迭爾局)、馬哈麻(至順年間咸陽郡公)、馬合麻(至正年間福建政和縣尉)、馬哈謀沙(至正十五年同安達魯花赤)以及馬合木、馬合謨沙、麻合馬、抹合馬、馬合睦、馬哈沙等,均是原名穆罕默德的漢文譯音譯字。他們的后人有不少取“馬”字為姓。
三、回族迫于統治階級的壓力,在當時漢族馬姓較多的情況下也遂改為馬姓。
四、朝廷賜姓馬。如“亦刺思,西域回回,洪武二十三年內附,命為南京錦衣衛頭目;子馬哈麻,英宗天順元年襲職,歷功屢晉至都督僉事,御賜姓馬名政,后為南京望族。”
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魯密國(今伊斯坦布爾)人馬路德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國,授回回司天監監正,兩個兒,賜馬姓為馬沙亦黑和馬哈木。《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一書中,先后記有“定亦德回國,太祖(1368-1398)賜姓馬,名信”和“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回回赤刺思之子,賜姓馬中,名政,”以及“英刺回回皮兒馬里麻,上賜馬堯順”。
又如“定亦德,西域回回,太祖洪武中入附居北京,因姓馬,名信”。(《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西域回回亦刺思之子馬黑麻歷功進都督僉事,“賜姓馬,名政。”《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
瓦刺回回皮兒馬黑麻,“上賜皮兒馬黑麻曰‘馬克順’。”(《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
據《懷寧馬氏宗譜.志尚公牟言》載:“吾族系出西域魯穆。始祖諱系魯穆文字,漢譯馬依澤公,遂以馬授姓。宋太祖建極,初召修歷,公精歷學,建隆二年,應召入中國,修天文。”
在中國,懷寧馬氏年代久遠,分布較廣,已成大家族,其后裔歷宋、元、明、清至今,人才輩出,“今已傳至四十代,人口遍布全國各省及港臺地區,海外美、日、新、比諸國亦有族裔,為中國回族重要家族之一。”(《中國回族大詞典》)
五、馬姓,除取祖名(回回名)的首音外,還有許多是取自中后部的“馬”。如烏馬兒、亦思馬因、哲馬魯丁、默里馬合麻之后裔取中間的“馬”,阿合馬之后裔取后部的“馬”。還有,即便是祖名(回回名)中沒有“馬”,也因諧音關系,取了馬姓。如“吉雅漠低音,字元德,漠音與馬同,故名馬元德”。(《伊斯蘭教民族說》)又如清代內務府回回瑪蘇哈,便以“瑪”音而改馬姓。
六、回族中的馬姓,還有個別是因各種原因改作馬姓的。據云南《保氏宗譜》稱:“有因世變逃避于蠻夷間者。有改姓馬氏者。”也‘有從母之故,改姓馬者。”又如尋甸馬氏《族譜》載:“始祖姓納,南京應天府籍……至二世祖,于明弘治年始就尋甸而卜居焉。改姓馬。”明成祖永樂年間,敕封武德將軍、咸寧候、世襲錦衣衛指揮使的賽哈智(賽典赤七世孫),“后辭職隱居滇西,改姓馬氏。”(《中國回族大辭典》)
七、在“1949年前,有一位為中國朝圣者作引導工作的阿拉伯人,名‘代理理’,來青海經商,在西寧娶回族女為妻,生一子二女,因回族多屬馬姓,當時青海的統治者也姓馬,故給子女冠以馬姓……彼之子女現仍居西寧。”
八、在回族馬姓中,也有少數匯入兄弟民族的事例,如金代時任鳳翔府路(現今分別屬陜甘寧地區)兵馬都總管判官的維吾爾人馬慶祥(原名習禮吉思)的曾孫“馬祖常在元初定居并葬于潢川縣小南海,其后代成為回族,今潢川縣馬明遠先生(74歲)是馬祖常第二十七代孫,他講馬家世代與回族陳姓聯姻,認為馬家很早就是回族了,這是河南維吾爾人融合于回族中的又一例證。”(《中國回族·河南回族》)。
由于這樣幾種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馬姓回民越來越多。
馬姓在中國回族中所占比例較大,在國外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