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8年起,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10月12日定為“世界關節炎日”。關節炎是主要的慢性疾病之一,最常見的就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兩種。與骨關節炎不同,類風濕關節炎不僅僅表現為關節的炎癥,還有諸多關節外的表現,可影響全身的健康。
1. 全身癥狀
類風關的全身癥狀可表現為發熱、乏力,部分患者還會并發漿膜炎、動脈炎等。
2. 類風濕結節
約四分之一的類風關患者有類風濕結節,它是類風關關節外的典型增殖性病變,通常為直徑數毫米至數厘米較硬的圓形小結,無疼痛感,但影響患者的正常活動。
(類風濕關節炎不僅僅是關節炎)
結節最常見在肘部、鷹嘴、手指、前臂、尾骨及踝關節等關節隆突部和經常受壓處,也可見于心包、心內膜、胸膜、中樞神經組織及肺部等處。若結節發生在脊髓硬膜外,則可能壓迫脊髓導致截癱。
3. 血管炎
血管炎在男性中較多見,且病程長。因類風濕因子滴度高、血液中補體水平下降,往往累及中小動脈以及靜脈的病變,多數患者伴有淋巴結病變及骨質破壞,導致手指發黑、皮膚潰爛等。
4. 內臟損傷
類風關還可對肺、心臟、腎臟等多種臟器造成損害。
在肺部,除了引起結節外,還會導致間質性肺炎和肺纖維化,胸膜增厚、積液等;在心臟,則可引起冠狀動脈的病變、心臟實質的炎癥和瓣膜病;在腎臟,則由于類風關導致腎的淀粉樣變和實質病變而有血尿、蛋白尿的癥狀。
5. 其他
除了上述幾種類風關關節外表現,類風關還可影響血液各成分的變化,如白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增多等。由于類風關是一種全身的免疫性疾病,自然也會加大感染和腫瘤的幾率。
雖然20%-30%的晚期類風關患者都會出現關節外的表現,不過只要類風關達標治療,就可以使其發生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