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向號瓷之國,中外馳名譽允孚”,宋代是陶瓷藝術的高峰,也是黑釉瓷的繁盛時期。建窯和吉州窯,同屬宋代“八大民窯”,也都以黑釉瓷著稱于世,但二者的產品在用料和工藝上卻有著本質區別。
建窯窯變瓷片
吉州窯的獨門工藝是人工裝飾,如木葉貼花、剪紙貼花等,釉水在窯內燒制時幾乎不流動,裝飾圖案也不會在燒制時變形。
建窯的獨門工藝則是“自然析晶”,追求窯變,以窯爐內自然形成,且有一定規律的鐵系結晶斑為裝飾。釉水在高溫下流動性強,對胎釉原料、施釉手法都有極高的要求;窯工無法精確掌控成品的紋樣,燒成精品不僅需要人巧,更需要天意。
建窯窯變瓷片底足
建窯獨創的鐵系結晶釉是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條縷遒勁的兔毫,燦若星空的油滴,神秘莫測的曜變,將黑釉瓷藝術發揮到極致。也令建窯建盞成為宋代貴族斗茶、點茶的不二之選。
建窯兔毫紋
建窯油滴紋
建窯曜變紋
1.兔毫
兔毫釉是建窯最為流行的品種,在黑色釉層中透露出均勻細密的筋脈,形如兔毫,纖細柔長,故而得名。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由于窯變等因素影響,兔毫形狀有長短之分,粗細之別,顏色有金黃色、銀白色等變化,民間俗稱“銀兔毛”、“金兔毛”、“藍兔毛”等。其中,以煥發銀色光芒、紋理流暢者最為名貴。
建窯金毫盞瓷片
下圖這件就是比較典型的銀毫,宋徽宗對這個建窯、建盞有一評述是“銀毫,通達者為上”。這件就是,基本上是從下到上線條是通達的,那么這樣的東西他認為是為上。
建窯銀毫盞瓷片
宋代兔毫盞由于經歷過歷史歲月的磨礪,身上會帶有“傷痕”。兔毫盞多為黃褐色,其主要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鐵,這種身份收到的侵蝕比較嚴重,若伸手撫摸口沿就能感受毛糙扎手。
將它放大至5—10倍之時,我們可以可以觀察到面上坑坑洼洼的痕跡和呈條狀的侵蝕痕跡,侵蝕嚴重者露胎處直接隱約可見。想要仿制出這樣的效果,需要用到粗糙的例如紗布之類的輔助工具將釉打磨一下,但人為所造的與自然形成的侵蝕相比不自然。
宋代兔毫盞上的兔毫是鐵系晶體,它們容易受到侵蝕,被侵蝕之后的兔毫用手觸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覺,尤其當以45度窖將光源照射于釉面上時,會發現收到侵蝕的兔毫都是凹陷于黑色底釉下的,這是人為無法形成的。
所以仿制品的兔毫往往與黑釉處于同一平面,雖然也有用酸性物質強行侵蝕做舊造假,但是整個釉面收到的損壞是呆板的,沒有古瓷中被歲月歷練后溫潤的質感。
2.鷓鴣斑
除了兔毫紋以外,鷓鴣斑是建窯中的又一大名貴品種。宋代文獻中,最早記錄此類花紋的,是北宋初年陶谷《清異錄》:“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
建窯的鷓鴣斑不是一個自然窯變,是人為點出的,是人為點出的。但是很美,也是作為一種建窯的一種表現形式。建窯的鷓鴣斑,呈圓形或卵圓形,有銀白、純白、卵白等色,圓點較大,分布較疏朗而錯落。
建窯鷓鴣斑瓷片
明清前后一些古籍就有不同的記述,直至近現代中外學者對建窯鷓鴣斑盞的具體形狀仍有不同說法:一說鷓鴣斑即兔毫盞,一說二者之間略有不同,還有認為鷓鴣斑即油滴盞的。
建窯鷓鴣斑瓷片
3.油滴
“油滴”的形成其實是鐵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卻后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所致。油滴斑紋有銀灰﹑灰褐、黃褐諸色,分布或密集或疏朗,既像沸騰的油滴,又像水面上滴了許多油珠一般,熠熠生輝。我國宋代文獻沒有油滴盞的記錄,14世紀以后,日本有關茶道茶具的著述中才出現了“油滴”、“星建盞”等命名,近代以來被我國陶瓷著述所應用,逐漸約定俗成。
建窯黑釉油滴罐
油滴斑點是在窯中燒成時天然形成的,不是靠人工描繪的。從建窯油滴的形成機理可知,斑點是隨機分布的,而且其形態與色彩又受坯、釉、窯溫和還原氣氛嚴重制約。所要要想看到一件斑點大小與分布既恰好、清晰度又高、斑點全彩色的達到理想狀態的建盞是不可能的。
建窯星建盞瓷片
4. 曜變
與“油滴”一樣,“曜變”一詞亦來自日本。室町時代成書的《君臺觀左右賬記》記載:“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p>
靜嘉堂天目盞
目前,已發現的曜變建盞全世界僅三只,均藏于日本,其中,以靜嘉堂所藏最為出名,被稱為“碗中宇宙”。
曜變盞,是宋代建窯中一次上釉、一次性高溫燒制,溫度和瓷釉反應達到極致的幻變。其斑紋在光線下會幻變出宛如宇宙星云深邃絢麗的耀斑和光暈,難度極高,幾率極低,數十萬件的建盞里才能偶然所得,珍稀非凡。
建窯曜變盞
建窯的兔毫、鷓鴣、油滴以及曜變等窯變鐵系結晶釉工藝的別致高超,使建盞頗受時人歡迎,故而建窯一窯無法滿足極大的社會需求,相近窯場也開始生產建盞,他們與建窯建盞的胎釉、紋飾、工藝完全一樣嗎?點擊下方李國剛《高古瓷鑒定系列教程》,了解更多建窯鑒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