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作為著名的民窯,對中外陶瓷歷史的影響之大,與中國北方民間生活及民間藝術文化聯系之密切,是中國陶瓷歷史長河中絕無僅有的,不講磁州窯,不足以徹底講清楚中國陶瓷文化。那為什么現在才講?因為沒有鋪墊講不好。
長期以來,磁州窯雖蓬勃發展、生機勃勃、老百姓喜聞樂見,但作為一個純粹的北方民窯,其產品不被貴族、士大夫階層重視,不被歷朝歷代收藏界青睞,甚至很少被文獻所提及。即使被提及,也是帶著有色眼鏡,貶多褒少、極不公允。所以講磁州窯沒有很好的鋪墊是很突兀的、很難講清楚的。
在講完越窯、邢窯、汝窯、鈞窯、定窯、官窯、哥窯、龍泉窯、建窯等歷史名窯之后,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現在,我就將中國陶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磁州窯,給大家作一個交代。
八
關于磁州窯系
(下)
關于磁州窯系的劃分,到目前為止,還存在一些爭議。以歐美、日本和我國大部分權威專家、學者認為,凡是與白地黑花、剔刻劃花裝飾風格相似的廣大北方地區和一些南方地區的窯口,包括核心窯口觀臺窯、彭城窯,還有河南當陽峪窯(也稱焦作窯、修武窯)、鶴壁窯、禹州扒村窯、魯山段店窯、登封曲河窯、新密窯溝窯(密縣窯)、河北井陘窯、山西介休窯(也稱洪山窯)、榆次窯、山東淄博窯、安徽蕭縣窯(也稱白土窯)、江西吉州窯、陜西耀州窯,等等,都應該歸入“磁州窯系”,并將此寫入1983年版的《中國陶瓷史》中。
北宋 “磁州窯系”瓷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然而,對這個分類,少數專家、學者和一些窯口研究人員持反對觀點,認為不論窯口的發展脈絡和傳承,僅憑裝飾風格進行分類,未免過于狹隘。磁州窯產品的造型、裝飾題材均來自民間,也有仿自名窯,深受民間喜愛之后自然受到同行的仿效。不能把窯口之間技藝的相互學習、借鑒就當成“窯系”,也不能片面夸大磁州窯白地黑花及剔刻劃花工藝的單向傳播性,有些窯口如當陽峪窯、扒村窯等,其白地黑花與剔刻劃花工藝可能更早、更精致。還有吉州窯,因遷徙而來的窯工帶來磁州窯技藝,對吉州窯有巨大影響,如果吉州窯因此屬于“磁州窯系”的話,那么景德鎮窯也存在同樣的情況,總不能把景德鎮窯也算成“磁州窯系”吧?
“磁州窯系”瓷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我覺得這種觀點有一些許的道理。事實上,磁州窯由于歷史文獻記載太少,研究起步晚,除觀臺窯外,其他窯口均沒有進行過系統深入的發掘,眾窯口之間的相互關系尚未清晰,在這種條件下定義“磁州窯系”確實有點為時尚早。
金代 磁州窯黑釉密凸線紋梅瓶 口徑5.9、腹徑12.3、底徑7.1、高25.4cm 日本東京松岡美術館藏
但同時,我認為目前的窯系歸類又十分必要,否則,當前許多存世瓷器無法進行歸檔。我在本文中展示的中國及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館收藏的器物中,除能夠與觀臺窯的發掘進行準確比對外,其他大部分器物都無法找到精確的窯口。特別是日本的博物館中,有些應該是當陽峪窯或扒村窯的器物直接寫成了磁州窯。因此,磁州窯及磁州窯系的深入研究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磁州窯系之四——登封曲河窯
曲河窯,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轄登封市告城鎮曲河村,是登封窯群的核心窯場,也是登封名聲最響亮、規模最大的窯場。當然,登封窯群不僅包括曲河窯,也包括隋、唐、宋、金、元時期的“神前窯”,還包括宋、金元時期的白坪程窯以及大冶、徐莊、君召等地的古瓷窯。
登封曲河窯遺址出土瓷片及器物
曲河窯始燒于晚唐、五代時期,繁榮于北宋、金國,終燒于金末元初。產品類別主要有黑白釉、青釉、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白釉刻劃花、白釉珍珠地劃花、白地黑花、宋三彩、宋加彩、小型瓷塑等。裝飾方式主要有細線劃花、珍珠地劃花、刻花、繪花、鑲嵌、鏤雕、貼塑等。裝飾題材豐富,有花鳥、人物、動物、蟲魚等五大類、五十多個品種。
北宋早期 珍珠地卷草紋六嘴花插 高22.9、管徑口徑2、底徑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登封曲河窯珍珠地劃花人物橄欖瓶 高39.7、口徑7、底徑10.1cm 上海博物館藏
曲河窯最有特色的裝飾是珍珠地劃花。所謂珍珠地劃花,主要是模仿金銀器上的魚子狀珍珠紋飾而成。具體做法是在用劃線勾畫出來的圖案之外,用管狀工具戳印小圓圈,是花紋以外形成布滿小圓圈的地紋(有些器物也在花紋以內戳印小圈)這樣可以烘托和突出主題花紋,使裝飾具有不同于簡單的劃線裝飾的韻味。
登封曲河窯珍珠地人物橄欖瓶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珍珠地劃花裝飾創始于河南密縣,北宋時已傳播到河北、山西,以登封曲河窯產量最多,以觀臺窯色調最紅。
北宋 白釉珍珠地劃花雙虎紋橄欖瓶 高32.3、口徑7.3、足徑9.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現存故宮博物院的北宋曲河窯珍珠地刻劃花“雙虎紋橄欖瓶”、日本出光美術館的白地刻劃花執壺精美絕倫,是磁州窯系的經典之作。
磁州窯系之五——河南密縣窯
密縣窯,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轄新密市,分為西關窯和窯溝窯兩處窯場,密縣是古縣名。西關窯位于密縣老城西關廣濟橋(現名惠政橋),窯址面積25萬平方米左右。西關窯燒造于唐代、五代和北宋。產品以白釉為主,兼燒黃釉、黑釉、青釉、白釉綠彩、三彩器。晚唐、五代時期,把唐代金銀器上鑿花裝飾應用于瓷器裝飾工藝,創造了珍珠地劃花技術,成為磁州窯及其他北方窯場學習仿制的樣板。
唐代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長1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窯溝窯位于新密市大隗鎮,北距西關窯18公里,南距禹州扒村窯18公里,其產品風格與西關窯基本一致,只是有一點色差。窯溝窯的白釉珍珠地劃花瓷器也非常有特色。
磁州窯系之六——山西介休窯
介休窯,位于山西省晉中介休市洪山鎮洪山村,所以也稱“洪山窯”。窯址以洪山村古窯址為中心,東西約250米、南北約100米,窯址面積2.5萬平方米,是山西乃至北方一個比較有名的窯場。
介休窯主要生產白瓷、黑瓷兩大類產品。白瓷以施化妝土類產品為主,裝飾手法有印花、黑畫花、刻劃等,器形多樣,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所有日用器形。
介休窯瓷器 介休市博物館藏
白地畫花瓷片、瓷器(示意圖)
介休窯深受磁州窯的影響,其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劃花及釉下褐彩等器物,風格與磁州窯非常相似。介休窯有一種白地紅花的畫花裝飾器,色彩異常美麗,為絕精特色之作。
磁州窯系之七——淄博窯
淄博古瓷窯群,分布于山東淄博南部的淄川、博山境內,共有二十多處,經考古調查發掘的有寨里窯、磁村窯、西坡地窯、大街窯四處。淄博窯的燒瓷歷史悠久,從北朝晚期始,經隋唐宋金,元明清,延至民國,歷時1400余年,至今“博山陶瓷”制品仍然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淄博窯的磁村、西坡地、大街等窯在北宋末年,受到磁州窯的影響,開始生產具有磁州窯風格的產品,這大概是有人將淄博窯歸入“磁州窯系”的主要原因吧。
淄博陶瓷博物館部分藏品
黑釉起白線花口瓶 高32、口徑12、足徑12cm淄博陶瓷博物館藏
宋代 絞胎碗 淄博窯遺址出土
淄博窯生產的磁州窯風格產品包括黑釉、黑釉起線紋、白地黑花、鐵銹花、絞胎等器物,品種和磁州窯類似,以生活用器為主。其中黑釉起線紋產品比較有特色。
磁州窯系之八——蕭縣窯
蕭縣窯,位于安徽蕭縣白土鎮白土寨,也稱“蕭窯”或“白土窯”。蕭縣窯始燒于隋代,在北宋發展到繁榮期時具有72座窯場,是安徽一個較大規模的古窯群。
蕭縣窯在宋金時期大量生產磁州窯風格的白釉器,也有少量黑釉產品,有壇、缸、花瓶等,大多胎體厚重、裝飾粗獷,制作一般。
金代 蕭縣窯生產的部分實用型器皿 1985年白土窯窯址出土
磁州窯系之五——井陘窯
井陘窯,位于河北省井陘縣中北部和井陘礦區,于1989年被發現,目前調查、勘探遺址12處,總分布面積約102萬平方米,規模較大。井陘窯歷史悠久,創燒于隋代,歷經唐宋金,元明清,延至民國,是繼邢窯、定窯、磁州窯之后河北省第四大名窯。
井陘窯是民窯,以白瓷為主,兼燒絳釉、黑褐釉、黑釉瓷次之,也見有少量的天目釉、綠釉、黃釉器。裝飾手法以劃花、刻花、印花、鏤空為主。井陘窯出土的12件印花模子顯示了金代印花的精湛藝術,其圖案反映內容豐富,技法多樣。
金代 井陘窯出土的四季花卉紋碗模子,制作精美
井陘窯產品以各式的碗盤為主,其次為缽、盂、瓶、壺、尊、罐、盒、盆、爐、燈、枕、建筑構件及人物、動物小塑玩具等。
金代 井陘窯白釉戳印花枕
井陘窯在宋金時期達到繁榮。其風格與定窯、磁州窯非常接近,故有人建議歸入“磁州窯系”。
由于篇幅原因,還有不少“磁州窯系”窯口,不在此一一羅列。特別是一些重要窯口,如吉州窯、耀州窯等,我將來可能要進行重點講解的。
結束語
毛主席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在寫作本文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到,磁州窯扎根民間,以服務市場和百姓為主要方向,與時代同步,推動我國陶瓷歷史前行。
他打破傳統的束縛,以開放的學習姿態,兼收并蓄,砥礪創新,把一切認為美好的東西,吸收并創造性地融入瓷器的設計、制造和裝飾中,裝扮著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他仿造金銀器器型、學習名窯的精品之作,并將其平民化、市場化,推動陶瓷在大江南北乃至東南亞民間廣為傳播。
他像一名中國陶瓷的耕耘者,行進于河邊與田間地頭,低調又充滿生活智慧,隨意而不失嚴謹韻味,粗簡卻不失精致雕琢。
他以白地黑花為主要載體,將北方民間藝術、審美、民俗、體育、競技、舞蹈、詩文、諺語、警示、樂曲、傳說、故事、游戲、教育、花卉、風景等元素,創造性應用于瓷器的裝飾,使一件瓷器猶如一段歷史、一篇教材、一首樂曲、一個寫意素描、一副瓷上水墨畫,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和審美,像千年的行者一般,沾溉天下,造福百姓。
他以“民間網紅”的姿態,不計“名利”地將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器型、紋飾、圖案題材以及制瓷技術、裝飾方法傳播到大江南北和東南亞,間接地推動著中國水墨畫的傳播,也推動著釉下彩、青花瓷、斗彩等裝飾工藝的產生和發展,更提升了中國陶瓷技術、文化和藝術的整體水平。
在文章的結尾,我想再說一句:低調、偉大的磁州窯,就是中國陶瓷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
(磁州窯講解結束)
感謝“參考書籍、資料”欄所列的所有古籍、現代書籍、專業雜志文章的作者,這是我大部分思路、知識、觀點的來源,盡管我有些觀點和所列專家、學者可能不一致,但我亦從中受益良多。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搜索。在此一并致謝!
如讀者對這些古籍、現代書籍、專業雜志文章感興趣,請聯系我。
參考書籍、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