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最開始萌生于唐,但由于其胎質疏松,瓷化程度比較低低,故有學者稱之為“白釉藍彩陶器”,也就是我們說的唐青花,還算不上真正意義的青花瓷。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鎮窯開始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借鑒了磁州窯和吉州窯釉下彩繪技術,引進西亞“高鐵低錳”的鈷料,才算是青花瓷器創燒成功。
可以說元青花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造型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被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參見河北省博物館:《保定市發現一批元代瓷器》
但是由于元青花的市場已經越來越高,仿品也出現的越來越多,關于元青花的鑒定就非常有必要的了,當然關于元青花的鑒定也一直是最為爭端多樣的,困擾收藏界多年的重大話題。所以今天我們來聊聊元青花的鑒定特征,若你手上有珍品瓷器困于出手,想找正規平臺參加拍賣,有緣者可與筆者聯絡壹叁玖,貳貳壹玖,叁伍伍壹不成交無任何前期費用。由于元青花青料的特殊性,而后經歷了五,六百年的歷史沉淀以及物理變化,這些都是現代無法仿制出來的。
要知道世間萬物生都有規律,有成熟便會有老化,這便是自然規律,無法逆轉。古陶瓷雖然老,可是隨著時間的變遷也會有老化痕跡的以及老化規律。如果掌握了老化的規律痕跡,就能很客觀的找出無法復刻的依據來。所以今天我們便來談談元青花要如何去鑒定。
元 青花纏枝孔雀牡丹紋梅瓶
在鑒別時,除了對器物常規的胎土、釉面、畫工、紋飾、器足、手頭,以及正常磨損和使用痕跡的辨別,還不能忘記對高仿品制作進展的信息重視和研究,尤其是對用特殊手段制作的高仿品欺騙性加以防備,要了解到真實的仿造信息不可忽視。我們首先來認識元青花的胎土特征。
元青花胎土采用的是麻倉土加高嶺土二元配方制作而成,摻雜麻倉土燒成的瓷胎,皎白度高,微帶青灰。跟著燒成溫度不同,成溫越高的白度高,青灰色階小,成溫低一些的稍差,青灰色階側重。胎土特點是胎質堅實,胎色較白,略微泛灰。而有了解的藏友便知道麻倉土瓷化后呈米粉白色,非純白,也就是我們俗稱糯米胎,用手摸之像糯米粉一樣的胎,膩膩的,且沒有縫隙,就是糯米胎的特點。能明肉眼看到顆粒,以及有許多扁形氣孔,象發酵的面團破面(手工拉坯造成的)。
糯米胎
元青花瓷器釉面白中閃青,質感肥潤靈動,它不同于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釉。可能是因為受當時釉料制備與工藝技術水平的局限,釉面會帶有砂粒、漏釉、鬃眼及黑斑等一些瑕疵與缺陷。元青花釉面在自然光下用放大鏡可看到霧狀的薄膜,暫且將其稱之為老化層,這種自然的老化現象越清洗越清晰,是不可仿制的。
霧狀的薄膜
元代青花瓷所用青料有進口青料和國產青料兩種,并且絕大多數為進口青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蘇麻離青。這個青料的特點主要是青花發色有些暈散、有些深,最深的地方與“黑色”接近,叫做“鐵銹斑”,用蘇麻離青料繪畫的圖案都有下沉并滲入胎骨的特點,側光看器物釉面青料凹陷下沉并滲入胎骨,用手撫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覺。這也就是我們俗稱吃胎的現象。凡是早期青花瓷用蘇麻離青料繪畫的圖案,或深或淺都有凹陷下沉并滲入胎骨的特點。這一自然特點仿品在技術上是做不到的。用國產青料繪畫的圖案則沒有凹陷下沉的現象,用手撫摸或側光看也沒有凹凸不平的感覺,而且具有往釉上飄浮的特點。見下圖元青花發色。
蘇麻離青的特點
多數元青花的底部不施釉,即砂底或稱糙底,圈足內常見沾砂現象,大罐類器物底部澀胎上沾有滴狀釉淚或釉斑,釉斑周圍有一圈深淺不一的火石紅色。元青花有些器物足端外墻似乎被斜削一刀, 足底端朝外露出“一圈砂胎”
紋飾這方面是很多藏友們會忽略的,其實紋飾是很好的一個鑒別特征,所以一些人物故事的紋飾價值都是比較高的,元青花瓷器畫工都是較精致細膩的,人物形象多高大清秀,細節部分描繪精細生動,并且多為宋朝漢人裝束。飄逸閑致仰蓮紋則是元青花較為常見的輔紋,都是不相連的,而相連的到則可以判為明代。
元青花中牡丹紋兼用于主題紋飾和輔助紋飾,枝莖互相纏繞呈連續波線。花朵碩大,姿態艷麗,以細小連弧勾勒花瓣的頂端,青料填涂,瓣邊留白。有的則花心留白,呈花瓣狀
元青花瓷器釉面的氣泡可以分兩處,一是在青料分布處是明亮的小氣泡,偶有大的氣泡存在,而在無青料處(即無色處)沒有氣泡特征,這一特征也是獨有特征。
青料處氣泡的銹跡
青料處明亮的小氣泡,而無青料處無氣泡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感謝各位看官,喜歡的可以點贊收藏加關注,如果喜歡關于更多的文物收藏鑒定知識,可以搜索話天下說收藏,我是喜歡文物,愛好收藏,中意古玩的話天下說收藏,下期再見。若問筆者何處尋,百度搜索筆者名——話天下說收藏。